专栏名称: 家哥的小黑屋
互联网公司的野望,线下零售的忧虑,商业地产的彷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警惕!广东爆发2起,均在学校! ·  昨天  
直播海南  ·  蒋超良被查! ·  2 天前  
直播海南  ·  大桥通车1年多开裂?官方通报 ·  2 天前  
直播海南  ·  事关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补贴!最新提醒→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家哥的小黑屋

被自动驾驶踢出局的出租车司机,需要“兜底”方案

家哥的小黑屋  · 公众号  ·  · 2024-07-11 19:35

正文

最近武汉无人驾驶的出租车上热搜了。
大家的关注点不在这个无人驾驶的出租车有多牛,而是武汉当地的出租车司机不干了。
他们联名请愿取消这种萝卜快跑,要求给自己一条留口饭吃。
去看网络上的留言,大多数网友的态度都是:不能因为这事儿耽误技术的发展,固步自封。
我很同意。
这让我想起来最近另一个海外新闻。

前段时间日本出了一个新闻,日本的数字大臣河野太郎宣布:我们终于要取消软盘了。
今天30岁、40岁的人对这种软盘不陌生,20多年前这个是移动存储几乎唯一的方式。
那会儿CD刻录还是奢侈品,U盘还没进入普通人的生活,软盘虽然容量挺小的,但考虑到那时候人们也没啥大文件要保存,这东西迅速就普及开了。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存储图片、音乐、视频的需求越来越大,CD和DVD这种载体开始迅速取代软盘,而当U盘出现以后,小巧的尺寸和超大的容量又使得U盘把光盘给“连根拔起”了。
2010年以后,云服务大发展,甚至连实体的U盘都可以不要了,而且也不怕哪天不小心弄丢了。
和朋友聊起来这事儿,他说自己家儿子之前曾经问过,用word写文档,“保存”按钮为什么是那样一个方方的形状?
身处中国的消费者,20年时间快速地更新着自己的使用设备,无法理解为啥今天日本人竟然还在用着软盘这种老古董。
虽然咱们觉得软盘早就应该被淘汰,但是在日本这正经是一个大事儿。
电视台去采访,就问普通人到底怎么看这件事情。
有人说:我这都用了几十年了,你突然让我换,我学不会。硬要改的话,这不是歧视我么?
还有人说:别看软盘落后,但因为是实体的,所以黑客很难入侵。
这话骗小朋友可以,但绝不是事实。
前两天去了趟东京,我发现很多便利店里也开始设置自助收银台了,就是那种自己扫码支付的机器。
这东西好几年前在国内就铺开了,当时日本也提这事儿。很多人的理由也是“不安全”、“不方便”,等等等等。
现在日本缺乏劳动力,企业不得不上了很多机器,日本人看见人工收银台排队长,也都过去自助交钱了。
其实吧,之所以在我们眼里看着先进的东西,在日本推不开,主要还是产业的阻力。
软盘和软驱的生产、维护,大小也是个生意,如果你就这么给取消了,那产业链上的人吃啥?
同理, 之前不少人吐槽日本统计数据,还要发传真,很多商店还是只收现金。
背后都有传真机厂商、ATM厂商游说的影子。
于是,日本在产业升级这块,硬生生就失去了争夺前沿的机会。
如果说上面这些行业你觉得不够大,那日本汽车行业够大了吧,也是因为舍不得让传统汽油车受委屈,生生地来了个起大早、赶晚集。
(当年日产的leaf其实挺棒的,但就是没all in搞下去)
因为担心传统行业受损失,放弃发展技术,历史上无数次证明短期也许缓和了问题,但必然爆出更大的问题。
交通这个行业,自动驾驶是必然的趋势,所以我很同意说,不能因为出租车司机失业,就把在各个城市做测试、试点的无人出租车取消。
绝大多数时候,交通对个人、对企业来说,都是成本。
比如说上下班交通,对打工人来说多花半个小时,就少睡半个小时。
不会有人想着,自己多花半小时坐地铁能换回来什么正向收益。
比如说对旅游者来说,机票1千1张,和机票500一张,除了钱之外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经济舱,多花出来这500块钱,不会让人觉得“座下生风”。
对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把货物从A运到B,时间和金钱也都是成本,大家想的都是如何节约这些成本——更快、更便宜、风险更低。
所以衣食住行里,只有这个“行”和其他不一样。
穿衣、吃饭、住房,当然也讲究个花多少钱办多少事,理性计算一下。
但穿衣服,有人就是因为自己觉得好看,愿意多付钱;吃饭,可能因为想和厨师或者老板娘聊天多走二里地;住房子就更是有人为了自己喜欢的景色买单。
这些领域要想计算个成本收益,都比算交通账要难。
而交通属于次生需求,是人和企业为了满足其他需求,而产生的需求。
除了一些铁道迷、刷飞机积分的, 没人为了交通出行而出行
所以,自动驾驶替代司机,是必然的——因为哪怕其他条件没变,省去了司机成本,乘客和企业都能少花钱。
网上说,萝卜快跑现在6公里只用花4块钱,这显然因为有企业在背后补贴,鼓励消费者尝试的因素,不能持续。
但哪怕是按照分析师测算,无人驾驶出租车价格是传统出租车3/4,我想一定会有很多人选择无人驾驶出租车的。
账太好算了。

在未来的国际产业竞争里,无人驾驶这个技术不说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吧,也得说是皇冠上的几颗宝石之一。
不仅仅是降成本,而是很多行业的模式都会因此发生巨变。
无人驾驶24小时不间断工作,消费市场就会更发达;由于比人更可靠,那么危险行业、军事领域就会改变现有的结构,甚至出现新玩法。
(参考当下俄乌那边无人机大战)
这种级别的科技创新, 别说取消,缩小测试、试点规模都不行。
多数网友的观点,也就到上面这个地方了。
但我们的思考不应该停下来。
很多人用汽车出现之后,马车司机失业,来类比自动驾驶取代传统司机这个未来肯定发生的事情。
然后提到,汽车出现以后萌生了很多新工作岗位,所以不用担心。
这种话大家都可以说。
但,如果你就是那些马车司机呢?如果一辈子赶马车,40多岁工作没了,咋办呢?
这些可能失业的人,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身边人。
2023年底,全国网约车注册人数超过650万人,传统出租车司机数也约300万人。
我们很有必要给他们想想办法。
转行,特别是年龄大了转行,是很难的。
救急的办法,当然是提供培训、提供转型的资金支持。
比如说既然无人驾驶更延长车辆的使用时间,增加各类系统的配置,那么维修保养的需求会增加。司机们开车工作机会少了,但维修保养的机会多了。
再比如说自动驾驶和新能源车强绑定,除了车辆的维护保养,充电设施也需要人来维护。
但是,我之所以把这些称之为“救急”的方法,根本上是因为技术的发展就是“排斥人”的过程,再怎么协助司机们转行,也很难做到100%。
长期来看,我认为提升服务业就业,才是更好的办法。
之前常看日本新闻和娱乐节目的人,总能见到各种“仙人”。
寿司仙人、烤串仙人、饺子仙人、种西瓜仙人。
一开始的时候,“仙人”这个词还是个好词儿,突出一个日本的小老板们用心。
可后来好多人一看,日本遍地是仙人,做个米饭、打个啤酒都能给你说得天花乱坠。
仙人就变成一个“贬义词”了。
但是如果研究一下的话,我们就能发现, 凡是日本有仙人的行业,都不那么容易被自动化取代的行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