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德国生活
德国生活报 身边的故事 生活全能小帮手 全新转型 德国生活报一直陪伴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无锡博报生活  ·  恭喜!无锡又一家医院 升格了! ·  3 天前  
中国气象局  ·  首席说天气丨春运返程受大风降温影响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德国生活

【转载】西方人的礼貌客气里,藏了多少扎心的偏见

德国生活  · 公众号  ·  · 2024-12-18 19:23

正文



回国之后,我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国内买东西太省事了。

没有多余的寒暄,扫码支付一呵而就。

不像在德国,去超市买个菜,都得 跟收银员拉扯5个回合

- 您想用现金还是刷卡支付? (Möchten Sie bar oder mit Karte bezahlen?)

- 现金/刷卡。 (Bar bitte. / Mit Karte bitte.)

- 您需要袋子吗? (Möchten Sie eine Tüte?)

- 是的,请给我 / 不用了,谢谢。 (Ja, bitte. / Nein, danke.)

- 您 要小票吗? (Möchten Sie einen Kassenbon?)

- 是的,请给我 / 不用了,谢谢。

- 祝您有美好的一天! (Schönen Tag noch!)

- 谢谢,您也是! (Danke, gleichfalls!)

- 再见! (Auf Wiedersehen!)

- 拜拜! (Tschüss!)


是不是觉得外国人超有礼貌?

是不是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可实际上,这和尊重没什么关系。




在国外,不论你是买杯咖啡,还是向陌生人问路,「请」和「谢谢」都是标配。

如果你没说,他们会觉得你失礼。

但你想想看,日常情境中对店员说句「谢谢」,真的是发自内心感谢他们吗?

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不是吧? 大家不过是随口一说 ,跟完成任务一样。

类似的习惯用语还有很多,比如你打了个喷嚏,旁边马上就会有人说「保重」 (德语是Gesundheit,英语是Bless you)

他们真有多关心你吗?也 未必 ,只是听到喷嚏声的 条件反射

所以在国外打个喷嚏还挺折腾——你打了喷嚏,别人让你保重,你又得赶紧回个谢谢,别人还得再补一句不用谢。

一套流程跑下来,喷嚏都不好意思再打第二个了。

很多事情就像这个喷嚏一样,让人觉得被以礼相待,仿佛自己受到了重视。

然而,它最多只能算是 表面上的礼数周全 ,并不必然意味着深层次的尊重。

你得到这样的礼遇,仅仅因为你是个人类,不是因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只是一套标准化的社交程序, 对方即使在礼节上无懈可击,也可能根本没把你当回事儿

这就是最让人难受的地方:

你只得到了人手一份的礼数,其中却没有任何真正的尊重 ——

那些只因为你是你而给予的尊重




在欧洲生活了十年, 这种感受尤其深。

西方人可能表面上礼貌客气,但那种骨子里的优越感,常常在日常互动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让人感觉到一种隐隐的不舒服

比如我的导师,科研很厉害,为人也不错,对课题组所有人都挺公平。但他冷不丁冒出的一些话,还是很耐人玩味。

前年卡塔尔世界杯,德国队爆冷输给日本队,他直接来了一句,日本队肯定给裁判塞了钱。

去年诺贝尔奖颁奖,他说邻居问他,诺奖是大家投票选的吗?他回答说,要真是这样,诺奖早就被中国人垄断了。

这些话并不直接冒犯到你,甚至带着几分轻松幽默, 你可以窥见一丝他对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的真实看法

又比如我前夫,我一度以为他尊重我的文化。但婚后相处久了,我发现这种尊重只是停留在表面。

我说中国菜好吃,他说是啊,但要是能知道具体在吃什么就好了;

我说中国人勤奋,他说是啊,人口太多了,不努力就活不下去嘛。

乍一听没毛病,可话里话外,都透着点轻视

最让人无语的是他婚内出轨,我发现之后提离婚,他居然特别震惊地问,我都回来了,你还要离婚?

那语气仿佛在说,你怎么能不接受我的恩赐?

你看, 即使表现得再礼貌,潜意识里的优越感,还是藏不住



其实,这种优越感不仅存在于个人关系中,还深植于 西方对东方的集体想象 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


美国海军军官爱上了日本姑娘,不出意外的话,意外就要来了——

他回国结婚去了,把姑娘丢在日本苦苦等待。

多年后,他带着妻子回来,得知姑娘给他生了个儿子,想把孩子领回去。

姑娘崩溃,自杀,剧终。

这个故事被多次改编和翻拍,日本有蝴蝶夫人,中国有莲花姑娘 (电影《海逝》 ,越南有西贡小姐……

不管怎么改,核心都没变: 西方始乱终弃、东方献身殉情

敲黑板, 这不光是在轻视东方女性,更是在矮化整个东方文化 ——

东方 不可以是「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