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我们会为不确定而焦虑,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并没有获取到足够多和准确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分析并进行决策。
这个时代,其实信息已经不仅仅是过载,而是爆炸了。因为自媒体与社交网络的存在,我们的时间线上充斥着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有真有假,有好有坏,但无论如何筛选,它最终都推送到了我们的眼前。
勒温在1947年提出了「守门人理论」,他认为信息的传播是经过筛选的,而筛选的规则掌握在信息传递者手中。
也就是说,你在朋友圈里看到了某个人转发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对错优劣暂且不论,分享者本身是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后才分享出来的,但并不代表文章的内容无懈可击。
对大众来说,极其容易出现的误判是:
这篇文章是xxx分享的,所以一定是干货。
但其实,未必。
而造成信息爆炸的误判结果的最大原因,其实来源于信息不对称。
举个例子。
亮哥写了一篇文章,可能文章的观点全错,论据全错,甚至数据全错,但是,因为是亮哥说的,而你还不具备挑战亮哥的经验和资历,又或者你就看了标题,觉得真给力,然后你就主动分享了。当你的朋友或者同事看到了你朋友圈的这篇文章时,会误会你认同这篇文章的内容,而你个人的背书又让别人进行分享和传播,依此类推……
今天,各种渠道月经一般的不停的逃离一些城市又回来一些城市,一个大学生要100年才能买得起房,一群创业者又准备要去纳斯达克敲钟,一夜之间某个公司又多了多少个千万富翁。
于是,你看了,好纠结,好焦虑,为什么别人的人生都这么成功?
其实,这些内容固然是真相,却未必是真相的全部。
你看到有人从城市逃离,但更多的人也在涌入这个城市,你看得到大学生要100年才能买得起房,却看不到城市里的群租房里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你看到了敲钟的人,却看不到他们身后有另一群更多的人被埋在了土里,你看到千万富翁,却忘记了城市里有人一辈子宁愿过着简单的生活。
05年亮哥来到上海,本来已经预备好了去做康师傅的一线销售,但看着午饭时分推车进来的一群年龄参差不齐的男人们,决定我必须要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于是,苦可以吃,但要每天进步一点,于是执拗地进入了当时没多少人看好的行业——互联网。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鸡汤,里面有个所谓「成长的复利效应」,其中有一个看起来很玄的公式,但背后的道理极其简单:如果你每一天可以超越1%的人,那么坚持365天,你会发现你超越了97.5%的人。
但和所有的道理一样,你听明白了,但你做得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