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最近发现一个现象,“仪式感”这个词在朋友圈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了。
姑娘们流行晒花、插花,还配上不同的花瓶,拍出美美的照片,感觉隔着手机屏幕都能闻到花香。感谢大家,哥终于分清玉兰和马蹄莲是不一样的……
(图片来自哥的朋友 @大宝小宝他们姑)
(图片来自哥的朋友 @衣冰)
厨艺高超者晒美食,不仅注意食物色彩搭配,更注重摆盘,还有配套的餐具、餐垫,馋的哥想直接冲去她们家蹭吃蹭喝。
(图片来自哥的朋友 @小样)
(图片来自哥的朋友 @焦焦)
哥就纳闷了,你说我一个糙汉,身边怎么竟是精致的人儿。
然后哥就在想,
究竟什么是仪式感?
生日、过节、毕业、婚礼、葬礼……当然都是仪式,但仪式却不仅仅局限如此。
《小王子》里有一段对话,小王子驯养狐狸之后,第二天去看它。
狐狸说:“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
小王子问:“为什么?”
“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发现了幸福的价值……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
让哥总结的话,简单点,
仪式感就是认真、尊重、期待、不将就
。
回想一下,生活里幸福的东西都跟仪式感有关。
小时候,我没有正儿八经去医院测过身高体重,那时候经济条件有限,大家都没有定期体检的概念。每年我生日的时候,我爸就让我站在爷爷家客厅的门框边,比一下头顶的位置,刻一道印记,记录那一年我多高,就这样一年一道,直到哥停止生长。那些印记至今都还在老屋里。我一直想着,如果哪天有了自己的房子,我就去把那个门框拆下来装在自己的家里,让我的孩子在门框的另一侧记录他的成长。
小时候还特别期盼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90后跟00后可能没有这种经历了,哥小时候都是捡堂哥、表哥的衣服穿,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理直气壮的要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比较贵的、平时爹妈舍不得买的那种。然后小伙伴聚在一起会互相比新衣服。现在有钱了,奢侈品也买得起,但是那种期盼的喜悦再也没有了。
长大后,我每年都要带父母旅行一次,至少一次,今年玩完就开始计划明年,拍很多照片,每个地方都选一张挂在家里,看着照片墙越来越大,格外开心满足。
所以我在想,仪式本身并不意味着复杂,切下生日蛋糕的第一刀是仪式;拆掉礼物包装的过程是仪式;烤串配啤酒,必须是啤酒,红酒白酒都不行是仪式;每天早起出门,抬头享受阳光,深呼吸一下也是仪式。
把茶米油盐的日子过得有诗意,这就是仪式感的意义吧
。
肯定有人要说,仪式我也会搞,可是没有钱。
哥突然想到一个小故事。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回忆父母的时候说过的一个细节,当时抗战逃难,这些大学者都逃到了西南,缺衣少食没有地方住,梁林夫妇自己动手盖了一间房子,很简朴。为了让儿女不被窘迫的生活困扰,林徽因带着两个孩子去村头弄泥巴烧了几个陶罐,摆在屋子里,折了几只野花回来插了进去,梁再冰说,那个瞬间,她觉得整个家都亮了。
看吧,这里面没有一个钱字。
懂得仪式感的人能在各种境况下活得体面。
懂得经营仪式感的人生更幸福。
那么该如何营造仪式感呢?
虽然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仪式,但是对于缺乏“浪漫”细胞的人来说,哥觉得下面几件事是大家都可以做的。
每年去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
没错,是照相馆,不是在自家客厅喝茶随便拍一张,是早晨认真梳洗,衣服前一天熨好,一家人集体出动认真对待的事情。就像喝茶有茶具、喝酒有酒具,虽然都能用碗喝,但是滋味大不相同。
《唐顿庄园》里有句话,“你厌倦了生活中的格调,就是厌倦了生活本身。”
认真对待生活,才有幸福的回馈呦。
(
图片来自腾讯娱乐
)
珍惜每一个节日、纪念日
哥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过年真是越过越没意思了……”
“都多大了,还过什么生日……”
“老夫老妻了还过什么结婚纪念日……”
为什么不呢?节日跟纪念日存在的意义不就是与众不同吗?该送花送花、该送礼送礼、该给钱给钱、该献身献身……总之,不要凑合。最好还能有些与众不同的“传统”,
创造只属于你们夫妻、父子、母女之间的“纪念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