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程序员的那些事  ·  国产 DeepSeek V3 ... ·  2 天前  
OSC开源社区  ·  继V3之后,沐曦GPU再完成DeepSeek ... ·  昨天  
OSC开源社区  ·  Gitee邀您参与SBOM行业调研:共建可信 ... ·  2 天前  
程序员小灰  ·  疯了!下载 DeepSeek 最高判20年! ·  4 天前  
程序猿  ·  450万虚假Star曝光,最低0.7元/个?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鲁博士谈组织效率:企业内组织效率的放大器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8-10-28 08:54

正文

企业的发展,首先会从“老板自治”阶段过度到“老板 + 能人”的阶段,即老板会招聘能干的人与自己一同治理企业。这一阶段,企业用“加法”来完成组织的第一次效率放大。当企业规模继续扩大的时候,原先“样样在行”的员工已不能采取“各管各”的做法。管理者必须对员工进行专业化培训,并且让员工从中习得技能,并将技能转化、固化为一种作业习惯。这里面,制度的产生,正是组织效率的第二次放大。然而制度并不是万能的,标准化的制度将人进行了“拆分”,企业只有形成有凝聚力的文化再将工人“中心化”回来,让员工回归到企业。因此,“老板 + 能人 + 制度 + 文化”,是效率的第三次放大。

“一举九得”功效由来

在许多企业,老板总有接不完的电话,经理总有忙不完的事情,职工也总有干不完的活。看起来老板、经理与职工都在忙,但最终事情还是解决不了;即使解决了问题,也只是在点上,而不可能在线上、面上,更不可能系统地解决问题。管理者的工作不断被重复,每天都在处理同样的事情,但就是搞不定。

一件事情能否得以有效解决,涉及到“事、人、境”三个方面,但现在公司老板、经理、职工三个层面的人都盯着一样事情,结果这个事情还是没有做好,此所谓“三举一反”。对此,我们需要分别从三个层面入手进行改进,分别做到“举一反三”,最终就能收到“一举九得”的功效。

作为职工,首先要把事情做好,即完成一项任务。现实当中,老板在不断地下达任务,经理与职工则努力地保证完成任务,公司上下都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任务上面。上级总是在问:“那个事情做好了没有?”下级总是在汇报:“做好了。”他们都认为事情做好了就好了,其实所有人只干了一件事情。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不知道还要进一步分别干好两件事情。虽然这两件事情跟这件事无关,但跟企业明天的各项工作能否有效开展高度相关。

对于职工来说,除了完成一项任务之外,还要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一种技能,并将技能转化、固化为一种作业习惯。从此以后,碰到同类的事情就能以同样的办法来解决,这就是职工的“举一反三”。现实当中,许多职工往往这样说:“我这样做也行,那样做也行,只要把事情做好了就行。”殊不知,当不能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标准化工作成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整个企业的风险无形之中就被放大。

职工自己去寻找最适合他的方法不好,因为管理不是简单地追求达标,更重要的是作业成果的同质化水平。如很多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时经过检测,都是合格的,但由于这些原材料的厂家、批次等的不同,相互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由差异化的原料生产的产品,其同质化程度必然下降。再比如说,一个人做出来的产品基本同质,两个人做出来的产品同质化程度就几乎下降了一半。也许每个职工的操作方法都能做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产品,但每个职工都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操作,当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时,产品同质化程度越低,稳定性越差,风险也自然就越大。

现实当中,很多经理往往不断重复这句话:“这事我都跟你说了一万遍了,我的舌头都已长茧了,难道你还没有听明白吗?”其实企业的干部不应该定位为完成任务,而应致力于解决问题(一个问题由多项任务构成),力求“这个事情从此以后不再出现”。否则,干部们每天任务确实解决了不少,但问题却越积越多,人也变得越来越忙。企业干部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还要带出一支队伍——一支明天会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事情的职业队伍。

带出一支队伍需要企业干部形成一套制度,以此来约束职工的行为。老板更不应该整天忙于具体的事务了,任务的完成、问题的解决是职工与经理的事情,老板更应致力于实现一项事业。以汽车为例,职工是做一个一个的零件的,而经理则要完成一个总成,而老板则需要将各总成整合成一台车子。在实现一项事业的同时,老板还要建立系统的企业文化,以此来培养一批精英——一批能跟着老板一起成就事业的精英。

如果一个企业的职工、经理与老板都能做到“举一反三”,那么整个企业就能做到“一举九得”,运行效率必定迅速提高。

企业得把工人搞“笨”

企业发展最初是“老板自治”阶段:自己最能干,里外一个人,其实就是个体户。在创业初期,老板自治是有必要的。我们知道,并不是专业化越高效率也越高。规模小的时候,企业需要全能型的人,老板本身就是典型代表。随着作坊逐步做大,老板总想找到能够替代自己的人。他们总是“以我观人,以我选人”,同时希望招进来的人非常能干,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后来从“老板自治”的作坊过渡到“老板 + 能人”的阶段了。不过,即使老板找到了能人,无非还是个“工场”。他们常说“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这只是一个个“作坊”的叠加,从总体上讲虽有规模但没有分工。早期占领市场,依靠这种模式是可行的,但是做到后来就需要非常能干的人。一旦他们分道扬镳,“工场”又回到了“作坊”状态。这样的企业总是在“工场”与“作坊”之间轮回,规模无法做大。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利润越来越低,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从“老板 + 能人”走到“老板 + 能人 + 制度”这一步才能算是工厂。

“工场”与“工厂”并不是按照是否采用机器来区分,而应按照生产关系来区分。不少浙商企业的生产关系严重滞后于生产力。当人员分工不精细,专业化程度低而自动化程度高,更加容易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因为人的不稳定会通过机器而被放大。

在“工厂制”阶段,人需要以制度为本。我们以前说要把人搞“笨”:“笨”这个字拆开来就是“竹”与“本”,而“竹”就是制度、文件,我们可以理解为以制度为本。以制度为本,看起来个体效率可能会低,但管理追求的是整个组织的效率。很多人说:“我就是喜欢这样做,这样做效率高。”但其实个体效率高,而如果整个系统连在一起,这样的做法却会影响到他的上下游。由于个体与上下游之间是乘数关系而非加减关系,所以个体效率高并不等于整体效率高。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的前提是三个臭皮匠之间做加法,如果三个臭皮匠之间做乘法,就成了“臭臭臭皮匠”了。如果个体水平小于 1 ,与人相乘得到的数字更小。 3 1/3 相加等于 1 ,而 3 1/3 相乘则等于 1/27 。加法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步效率放大,企业做加法的前提是分,只有分了以后才是加。

如果开始不分而混在一起,那就是乘法。企业规模大了一定要有制度,要把人搞“笨”,这样效率反而是最高的。

工人依照制度“撞钟”

把人搞“笨”,背后的原理是让工人一切都按照制度运作,首先就要让人专业化、职业化。公司越大,每个人干的事情应该越少。当然,专业化分工的早期会花费很多精力,有些老板不肯花这个时间。如果事情只做一次,专业化分工可能是不值得做的;不过如果放大到一百次,放大到一年,再放大到十年年,专业化就非常有必要了。

不少老板是从小农经济过来的,缺乏工业化的经验;而工人也是农业工人,不是产业工人,缺乏产业化的文化。如果他们自己按照经验做专业化分工得 0.3 分而通过制度来做专业化分工则能得 0.8 分,企业应当让制度发挥加法的作用。工人一个萝卜一个坑,只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的经验走,只能够按照制度走。

工人应该按照制度去“撞钟”!工人要开展工作,只在自己所从事的这一项工作上去完善精进。当然事情是人做的,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变化,很多企业生产力水平不是很高,做不到绝对的专业化,只能是相对的专业化。

今天有大量的企业主说招不到人,他们想要招到能人,却唯独缺乏制度的意识。劳动力在企业里只是一个个体生产要素,相同的生产要素按照不同的层次结构排列而形成不同的系统,其产生的功能就各不一样,这种结构就是制度。

个体素质高的,不一定整个组织素质就好;反之,个体素质低的组织也未必干不了大事。如果一个组织里面个体素质都很高,企业承担得起这个成本吗?大多数浙商企业生产的并不是高精尖的高附加值产品。所以说,要求每个个体素质都高只能是一厢情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