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渝中区的核心商圈,德勤大楼矗立在重庆101大厦的北边,与一般人身高相当的德勤 Logo 坐落于大楼门前,为重庆这个热情的小城带来一点冷漠的商业气息。
这里不是你熟悉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而是
德勤全球交付中心
(Global Delivery Center,简称GDC)。
当地一批接一批的商科毕业生换下牛仔裤和T恤衫,强忍着与门口的大 Logo 合影的冲动,西装革履、昂着头走进这栋大楼。
欢迎来到,德勤的富士康工厂。
你在战场,而我在后方
在四大,这样的“富士康工厂”式的分部一般被昵称为外包中心,正式称呼各不相同。
德勤的 GDC 在
重庆
,毕马威的 KPMG Delivery Center(KDC)在
佛山
,安永的Global Shared Services(GSS)在
大连
,普华永道的Service Delivery Center(SDC)在
成都
。
集团、企业等为了节省成本,往往会搭建共享中心,把企业内部重复性较高、可以流程化处理的环节交由共享中心处理,提高核心部门的工作效率;共享中心一般设在二线城市,以更低的税收和人力成本完成这些琐碎的工作。
在四大外包中心工作的“审计专员”、助理等,工作内容十分琐碎。
在招聘网站登出的安永GSS岗位招聘中,“初级审计专员”的工作内容是:
审计报告的复核、函证生成、审计系统信息更新等。
而德勤人才招聘网站显示,德勤GDC还会招聘翻译专员来负责日常文书的翻译。
在外包中心模式出现以前,信息登记更新、函证生成、翻译等工作一般由实习生及A1员工完成。这些工作琐碎、简单,但十分花时间和精力。一份函证的产生,往往意味着长时间的邮递跟进、多次电话沟通确认。
把这些工作“外包”出去,四大审计部门的项目组的工作效率至少能提升10%。
但是,在外包中心的工作与“初级审计专员”、“税务助理”等职称并不完全对等。由于办公地点的分离,这里的员工没有机会直接接触审计项目,就连“旁听”项目进行的资格都没有。修改数据、传递材料这样的重复性工作,对于一个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的作用几乎为零。
外包中心的员工每天通过网络与远在一线城市的“同事”交流,
网线那端是混乱紧张的战场,这端是堆满枯燥文书的后方。
在“鄙视链”中消失
如果要在四大职场里摸索出一条鄙视链的话,外包中心甚至没有资格进入评比。
外包中心和审计、咨询等部门的招聘几乎相互独立,招聘条件相距甚远。
普华永道在网上登出的一则招聘广告显示,成都 SDC 的助理学历要求只在“
大专及以上
”,对于简历只看985/211的四大而言,这是相当低的入职门槛。除此之外,大批双非学校的会计、翻译等专业学生也是四大外包中心的目标招聘对象。
低门槛对应低薪资水平。
各四大事务所均有员工在知乎上透露外包中心薪资水平低,基本工资一般在3000到4000左右。而同样在成都,入职四大事务所审计部门的本科毕业生工资在6500左右,比外包中心工资高出不少。
另一方面,德勤的GDC管理混乱备受诟病。
一边是 GDC 人力不足导致本应安逸、轻松的文书工作把人压得喘不过气,员工通宵加班也无法完成;一边是事务所的项目无法顺利推进。
在其他四大事务所,一个项目的文书工作一般由固定的外包中心的同事全程跟进,但由于工作量太大,为了尽快消化堆成山的任务,
德勤GDC一度采用流水线式的工作方式:一人拆快递,一人核对、审查,一人装订、邮寄……
德勤的流水线工人模式,几乎传遍业内。
是弯道超车还是原地踏步?
在德勤 GDC 的实习生招聘页面上有这样一句话:“
职场之路,快人一步
”。
这句广告语正中痛点。在毕业之前得到一份“四大”标签的实习经历,以非985/211学校身份进入四大,来一个漂亮的弯道超车,是不少人进入四大外包中心的初衷。
四大人才招聘有一个人人皆知的矛盾——宁愿对专业完全不对口的985/211学生从头培养,也不愿意招收双非学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
即便在四大内部,行政岗转审计的几率都要高于外包中心转岗到事务所。
对于极少数外包中心员工的成功转岗,有人甚至认为这只是公司的一个援兵之计。
另一方面,外包中心的实习项目为简历贴金的作用也不大。
四大内部十分清楚外包中心的工作内容,拿着这样一份实习经历应聘四大,没有任何帮助;
而应聘其他本地事务所,虽然简历出众,但如果没有自己多加学习训练,单凭外包中心的边缘业务经验,毕业生的实际业务能力往往没有办法迎合面试官的高期望。
双非学校的商科学生想要进入四大,先在地方事务所打拼几年再跳槽,不会是一条比外包中心更难更远的路。
进入外包中心的毕业生们或许提早进入了职场,但是他们
就像在流水线的输送带上逆向行走
,自以为“快人一步”,其实是在原地踏步。
或许是实现“不可能”的唯一可能
除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外,还有不少咨询公司、甚至投行都会在二三线城市建立外包中心,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做一些繁复的工作。
然而在这中间,除了对工作的吐槽,竟然也衍生了不少“
别样的小镇青年
”。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在中金河北项目组工作的 PTA (Part-time Assistant)。
她原本对“中金公司”是什么都不知道,直到工作的间隙才偶然知道周围的好几个同事都是高考状元,才发现自己误打误撞地走进了一个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世界。
这个世界比传说的还要疯狂。她的组长凌晨3点给她布置完新的任务,5点又出现在了群里。她问他,一晚上没睡么?他说不是,睡了两个小时。隔壁组的哥哥更加直接,在公司放了一张折叠床,累了就眯一会,醒来又继续工作。
功能饮料是他们办公室的必备物资,不是因为沉迷,是不得不喝。当她看到他们因为喝了太多功能饮料而吃不下饭时,她只能加倍努力地工作,跟上进度。
她没有周末,甚至因为总是错过浴室开放时间,项目组里四个人两周都没有洗澡。
她最难忘的的画面,是她的办公桌。桌上、脚底下、椅子旁边,全是经过她手的底稿和函证。
在中金做 PTA 的几个月里,
她校对过的函证,有三万份。
这三万份函证与这个瘦小的女孩,并不相匹配,就像曾经的她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一样,不那么搭边,不那么相称。
但是也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份经历
,她下定决定毕业后来北京工作,到大城市闯荡。
有的人名校毕业,从读书到工作一帆风顺,康庄大道在前,小径幽巷自然不入眼。
有的人不小心绕了个弯,终于看清楚理想和目标时,才发现自己只剩下一条“不可能”的路。
当然,也有的人,不求功成名就,只求在家门口的小城市里,做一份体面的工作,拿一份饿不死的薪水,足矣。
就像黄执中说的,
这当中没有上下之别,只有左右之分。
人生是一个巨大的迷宫,在每一个分岔口的选择你都必须慎重。
对于在这当中做错了一个选择的人来说,剩下的所有选择,都是破釜沉舟。
这不是鸡头与凤尾之间的权衡较量,这是一场成王败寇的殊死搏斗。
无论是 GDC 的四大人,还是在投行一个二线城市项目组的 PTA,这样的工作都不是尽头,而代表着更多可能。
在二三线城市的国际化企业里,无数年轻人同样带着理想走进,或许很快他们就发现了这条路是一个迷宫,而不同的是,
这其中总有些人抬头盯着迷宫围墙的顶端,当他发现无路可走时,他便选择翻墙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