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网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社区,科学网(www.sciencenet.cn)致力于全方位服务华人科学与高等教育界,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起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网

基金申请最后冲刺,资深评审专家分享实用建议

科学网  · 公众号  · 科学  · 2025-02-04 20:2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分享了资深评审专家周浙昆关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一些建议和经验,包括申请书格式、评审情况、摘要撰写、整体逻辑等方面的内容。文章旨在为申请者提供一些参考,帮助他们在申请基金时能够突出创新点、提高申请质量。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概述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重要性和挑战,强调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获得基金的关键。

文章提到,获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年轻学者学术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甚至被视为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证明。

关键观点2: 作者分享了申请书的撰写要点和注意事项,包括遵循格式、突出创新、逻辑连贯等。

作者强调,申请书需遵循格式要求,重点阐述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创新是基金申请的灵魂,需注重学科交叉,使小同行眼前一亮。同时,逻辑连贯性在基金写作中尤为关键。

关键观点3: 作者提到了基金评审的两个阶段及其特点,强调了摘要在基金申请中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基金评审分为通信评审和会议评审两个阶段,强调摘要在整个申请过程中的重要性。摘要需如“故事梗概”般展现项目设计的巧妙构思,令通信评审专家留下深刻印象,并吸引他们深入阅读。

关键观点4: 作者还强调了研究基础在基金申请中的重要性,并提到增强学术积累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随着科学研究进步,研究基础已成为申请人在某个领域开展工作和取得成绩竞争的重要因素。增强学术积累是基金申请的盘外功,那些累获资助的人往往是学术成果丰硕的人。


正文

文|周浙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将于3月1日开始,3月20日16时截止。

在申请的最后冲刺阶段,在此分享资深评审专家、科学网博主周浙昆的博文。作者从自身经验出发,在申请书格式、评审情况、摘要撰写、整体逻辑等方面提出了中肯建议,为各位申请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于如何申请基金,网上有许多文章,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了蹭热点,我也曾写过几篇类似的文章,似乎该说的都已说完。此前曾应邀做了一个关于基金申请的报告,似乎有感觉还有一些话可以说,那就再说几句废话。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成为年轻学者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职称晋升和“非升即走”的考核中,获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经成为必要条件。早些年,我曾听过这样的话:如果你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申请不到,如何能证明你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独立设计研究工作的能力、开展科学实验的能力、分析数据的能力、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以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如果你设计的研究项目无法得到同行的认可,不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又从何谈起?

在这里想要说一句得罪人的话。一些新近从国外归来的年轻学者,尽管发表了高质量的文章,却在基金申请过程中屡屡受挫。其原因除了不熟悉国内的科研环境和体制,对国内的基金竞争态势缺乏足够了解以外,可能还与缺乏独立设计项目的经验有关。

跟着导师做研究,特别是跟着保姆型的导师做研究,和独立开展研究工作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从国外回来的年轻学者,要尽快熟悉国家自然基金申请的撰写规程,学习基金申请的经验。


遵循基金申请书的格式,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重要。

申请书的格式就是申请书撰写的指南。首先,是要严格遵循申请书的格式;其次,是明白申请书所设置的各个部分的目的与要求。

例如申请书在“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这个部分常提示:此部分为重点阐述内容。这就意味着,这是申请书的着墨之处。有些申请书把研究内容写成了标题和提纲,这与设计这部分内容的初衷是相悖的。


基金评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信评审,这是基金申请的第一道关卡。

通信评审专家多为小同行,他们可能非常熟悉你的工作,甚至了解你的研究进展。因此,基金申请书需要写得专业且富有创新性。

创新是基金申请的灵魂。研究思路、材料、对象和方法这几个方面,申请书应该至少在其中之一有新意。最忌讳的,就是重复自己的上一个项目。要注重学科交叉,使小同行眼前一亮,令人不忍拒绝,至少给予“可资助”的评价。 

通过通信评审后,基金进入会议评审阶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会”。申请书走到这里,只是过了第一关,并非万事大吉。

这个阶段的评委,是来自领域内的大同行。大同行们熟悉科学研究的规律,能够辨别项目的优劣,尤其是参与会评的专家都是本领域的顶尖学者。但是,大同行们未必知晓每个小领域项目的细节。而且,每个项目的评审时间有限,通常仅为5到10分钟。因此,申请书必须通俗易懂,题目和摘要尤为重要。

首先要为项目起一个简明而有学术高度的标题,且这个高度需要适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贯主张,有限经费,有限目标。题目高度拔得太高,很多时候适得其反。


摘要是整个申请书的提要,最先也是最常被阅读的部分。很多时候摘要就已经决定了基金的命运,要花力气写好摘要。

摘要要求在400字以内。这400字需充分利用,不宜多也不宜少。摘要应如“故事梗概”,需包括立项依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预期成果等核心内容。

在摘要中就展现出项目设计的巧妙构思,令通信评审专家(小同行)第一时间留下深刻印象,进而吸引他们深入阅读(部分评审专家可能只看摘要);令会评专家(大同行)在有限时间内获取申请书的创新学术思想。

针对会议评审中“大同行”的评审特点,一方面应避免使用难懂的专业术语,特别要避免使用那种未经解释的缩写。另一方面又要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视野,使申请书能从更宽广的学术视角,描述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不要仅仅强调项目在某个小领域的作用和贡献,以更好地说服会评专家投出赞成票。


逻辑是思维的规律,是文章隐形的指引。在基金写作中,逻辑连贯尤为关键。申请书各部分需合理衔接,形成完整的逻辑链。

所提出的科学问题,要有相应的研究内容支撑;选择的技术路线要服务于设计的研究内容;研究基础需与研究内容匹配,例如在生物学领域发表的优秀文章,无法证明在地学领域的研究基础。所提及的研究内容在研究团队中需有相关人员分工,预算中也应包含相关开支。

一些申请书中,尽管学科问题很吸引人,但科学问题却与研究内容之间缺乏紧密的关联。这样的申请书很难获得高分。 


研究基础在基金申请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研究基础包括研究条件和发表论文。

随着我国科学研究的进步,多数单位拥有较好的研究条件,研究基础就是申请人在某个领域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竞争。这个成绩有常常是由研究论文所展现出来的。

目前,申请人通常都有若干国际学术期刊的论文,没有发表过SCI的青年基金申请者在博士阶段所受训练的质量,难免会遭受质疑。面上项目的申请者,若没有国际学术期刊论文,是难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

增强学术积累是基金申请的盘外功。那些累获资助的人,除了申请书写得好以外,无不是硕果累累的人。


立项依据是申请书中最重要的部分。

很多青年学者纠结于这个该写多少字,总是担心写少了,说不清楚问题。在基金申请书中,建议立项依据部分的字数在8000字以下。但这并非鼓励要写到8000字,恰恰相反是提倡简明扼要。面上项目的立项依据,3000字~5000字应该就足够了。

一部电影播放了10分钟还未能吸引观众,大多数人会选择放弃观看。申请书亦如此。若评审专家在读过申请书的第一页之后,仍不清楚申请人要做什么,这样的申请书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在评审季节,多数专家需评审十几份申请书,且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没人乐意面对冗长的申请书。申请书需将复杂问题写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长篇累牍可能会影响专家的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能够简明扼要地说清楚问题,本身就体现了申请人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良好的科研素质。

在立项依据中,放入一些前期研究成果和已获得的研究材料图表,对于说明项目的可行性大有帮助。因此,申请基金需要早做准备,争取开展一些预实验,收集开始研究所需的数据和材料,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这些对于项目的成功都是大有裨益的。


申请书完成后,最好给导师和师兄师姐或是实验室的同行去看看,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的。很多时候申请书中的一些问题,自己难以发现,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第三方角度审视一下申请书,有助于提升质量,及时发现一些自己未能发现的问题,对于项目的成功是有帮助的。如果你打算这样做,需要至少在截止日期10天前进行,留有修改的时间。 

在评审过程中,评审专家需要给申请书写评语。不要让专家看完申请书后,去寻找申请书的优点在哪里,而是要让专家通过阅读申请书,就能清晰地感受到项目的优点所在。

如果基金成了已经成为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障碍,而你又希望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跨过这个障碍,任何抱怨都无济于事。

最后再说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仍就是最公平,最规范的基金。祝年轻学者都心想事成,基金高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浙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727-1461902.html


编辑 | 方圆

排版 | 郭刚

合作事宜:[email protected]

投稿事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