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杂志
微杂志——以原创、精致、有独特气质的“书影音+故事”为主。迄今,微杂志内容已集结出书《流经我们内心的风景》(2013年出版)、《你的脚步走在你的心上》(2014年,中国国家地理出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DeepSeek写文章又快又好,学语文还有用吗? ·  昨天  
码头青年  ·  大S离世,千禧年回忆骤然褪色 ·  4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最懂省钱的年轻人,瞄上了去澳门“0元游”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杂志

婚姻的四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微杂志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10-18 21:00

正文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虾米朗读音频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不如意的婚姻好比是座地狱,一辈子鸡争鹅斗,不得安生,相反的,选到一个称心如意的配偶,就能百年谐和,幸福无穷。”

只有当你认识到婚姻的残酷,你才能说自己懂得了婚姻;只有懂得婚姻的人,才能拥有和谐的婚姻。

一起来看看,婚姻的四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01

第一层:露水姻缘,多情变绝情

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大师郭沫若,一生有三位结发妻子。

第一位妻子张琼华,属媒妁之言,结婚五天后,郭沫若便离家从此不愿相见。张琼华在老家守寡68年,无离异,无子女。

第二位妻子安娜,是个日本人。当年日本家庭不允许和中国人结婚,安娜因此与家人断绝关系,改名郭安娜。她与郭沫若育有子女五人,之后却被郭沫若狠心抛弃,也不愿相见,音信全无。

第三位妻子于立群,说起于立群就一定得提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

郭沫若和于立忱相识于日本,郭沫若的第二段婚姻期间,一个多情才子一个窈窕淑女,两人一见钟情。于立忱之后回国,被疾病和忧郁缠身,带着三个月的身孕,留绝命书十七字云:“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后自缢身亡,死因至今不明。

郭沫若回国之后,经好友介绍,认识了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这也是郭沫若的第三任和最后一位妻子,两人育有子女六人。

1939年元月,周恩来在重庆亲自为郭沫若与于立群主持补行了婚礼。当时周恩来对郭沫若说:“希望这是你的最后一次婚礼!”

1979年,年仅65岁的于立群,在郭沫若去世8个月后,和自己姐姐用一样的方式,自缢身亡。

我想,用“始乱终弃”来形容郭沫若的感情生活是不过分的。

郭先生的婚姻总是开始比谁都多情,结束比谁都绝情。

如果说结发妻子是父母之命,迫不得已,还有情可原;那自由恋爱的妻子安娜,借由回国抗战最终抛弃自此不闻不问,那便是失德;第三任妻子于立群和姐姐于立忱最后都是自缢身亡,原因到现在仍是众说纷纭。

郭沫若一生最重要的四个女人,两个自杀,两个终身恨他。十几个子女都对其不亲近,安娜的孩子们几乎不认他。晚年的郭沫若也是受尽了孤独无依之苦。但这也是代价。

露水婚姻,一晌贪欢几多情,发于乱情,止于绝情。

滥情且缺少道德与责任感的婚姻,一入误终身。

02

第二层:相爱相杀,互相折磨

老舍在31岁留学归来遇到了26岁的胡絜青。两个人互通了一百多封信之后,1931年在罗常培的主持下,结为连理,6年孕育了三个孩子。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男人们习惯性地认为:为了一腔爱国热情,自己的小家庭可以随时牺牲。

所以在最大的孩子4岁,最小的孩子只有3个月的时候,老舍就去了“大后方”武汉主持“文协”工作。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这个影响他最深的女人——赵清阁。

两人在重庆的时候,吃住在一起,作品也是共同署名,早已是圈子里公开的秘密。直到后来,胡絜青带孩子们来到重庆,老舍才搬回去和家人住。

但是一辈子不婚的赵清阁还是给这段感情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胡絜青,一个女人,一个好强的女人,当年也是进步女青年,会对自己丈夫外面广为人知的红颜知己毫不介意吗?表面上的毫不在意似乎更多的是为了孩子和家庭的隐忍。

由爱故生恨,这样的忍气吞声似乎只是在等一个缺口。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胡絜青是第一个写大字报批斗老舍的人,理由就是这段不被道德允许的感情。一直到老舍黯然沉湖,似乎这个女人都没有原谅他。

一个在外面被批斗的体无完肤的人,回到家无法静静疗伤而是还需应付妻儿的冷眼旁观和风言风语,可能最后的心火也就此熄灭了吧。

不好的婚姻是致命的。

这段婚姻的悲剧在于,两人间的情义早已为外物消磨殆尽,但无奈仍被禁锢在道德之下,褪了初时的甜蜜与爱意,留下狰狞的算计与报复。

爱已逝恨难平,两个人的生活空余道德感与家庭责任的束缚。

这样的婚姻足够应付生活里的柴米油盐,但是大难临头却可能只能各自飞,甚至会互损只求自保。

03

第三层:细水长流,爱过方知有

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故事就相对简单多了。

沈从文一个来自湘西的穷教员对美丽的女学生张兆和一见钟情,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苦苦追求。

情书写过几百封,软硬兼施。

情绪平和的时候,说:“就算你拒绝我也没关系”;激动处,则说,你只留给我两条路,一条是刻苦自己,使自己向上,这是一条积极的路,但多半是不走这条的,另一条有两条分支,一是自杀,一是,我不是说恐吓话……我总,总会出一口气的!”

看来我们的大才子已经做好要同归于尽的准备了。可是,年轻的张兆和根本不吃这一套。

但那一封封情书是实实在在的深情,最终还是慢慢打动了追求者无数的张大美女。

可是,谁看到这样的内容不会被感动呢?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但是毕竟爱情不只有感动就够。婚后,他们一度因为政治分歧感情出现重大问题。沈从文南下的时候,张兆和也推辞说孩子需要照顾而执意留在北京。

这样的爱情似乎从开头就有点剃头挑子,是属于沈从文一个人的独角戏。

但张兆和对沈从文也可说是尽职尽责了,文革期间,她变卖自己的嫁妆帮助小家庭度过了难关,也在关键问题上对沈从文出谋划策。

但张兆和仍然说: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

我想沈从文是幸福的,你看他看她的眼神。张兆和也是幸福的,你看她身上的光芒。

直到最后,我们发现这并不是一场剃头挑子式的爱情,因为她说:

“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最终她在丈夫的墓碑上写下了“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十六个字。

这十六个字,写尽了沈从文的一生。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不爱那个人,但是当你失去他的时候,才惊觉天旋地转。这样糊里糊涂的深爱不就是我们普通人的一世婚姻吗?

04

第四层:相濡以沫,互相成就

钱钟书也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二者的默契与和谐,由此可窥见一二。

除了这些美丽暖心的文字,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他们在五七干校的那段岁月。

杨绛自己已经被批斗的一塌糊涂,甚至被剃了“阴阳头”,也照样带上假发该买菜买菜,该出门出门,优雅地生活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