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时评
《广电时评》杂志官方公众号,权威声音、专业评论、行业风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雨伞侠、铁勺侠,谢谢你们! | 人民评说 ·  2 天前  
求是网  ·  一个村庄的75年 ·  5 天前  
CHINADAILY  ·  辽宁舰进入冲绳毗连水域区?外交部回应 ·  5 天前  
CHINADAILY  ·  Business丨Fed moves ... ·  5 天前  
求是网  ·  双语视频丨悠悠平江路 文脉贯古今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时评

美食之外,真实也很重要 | 专访《中餐厅》总导演王恬

广电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8-12 23:23

正文


自7月22日登陆湖南卫视,《中餐厅》的表现稳中有进。“无脚本”拍摄什么样?电视综艺如何在趣味呈现和文化表达之间觅得平衡?《中餐厅》总导演王恬有话要说。

在节目之外,王恬是个钟情于美食的“吃货”。在她的家中,书架有一半被各菜系的食谱所占据。

 

2016年,王恬开始创作美食节目,就在那时,她萌生了“让中国美食走出去”的想法,在精心筹备之下,《中餐厅》得以诞生。在王恬看来,邀请卸下光环的嘉宾,在海外经营一家“中餐厅”,让节目回归到生活中,这一切远比在摄影棚内,简单的以菜会友,更有‘烟火气’

 

 “综艺节目的取材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心中有世情、眼里有生活,眼界才更宽,作品才能有气象。”对王恬来说,《中餐厅》就是一档将双脚踩在大地上、有温度的节目。



岛上唯一的中餐厅

相比传统的带有“美食”标签的节目,《中餐厅》会显得更“慢热”一些——不着急“做菜”,花了很多功夫在烹饪之外。


回应着节目的立意,《中餐厅》奔赴泰国象岛在当地经营起一家“中餐厅”。在这之前,这座岛上并没有一家中国菜馆,理想的地缘条件为节目的创作提供了不小的发挥空间。


55个机位、每天超过450小时的素材、24小时不间断录制……《中餐厅》的制作难度显见。王恬告诉记者:“21天连续拍摄,从开始到结束,任何突发状况都没有打断我们的节目进程。”



节目制作的另一个难点,在于“无脚本”拍摄的开放性。相比传统的真人秀节目,经营一家中餐厅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状况,具有不可预期的特点,制作团队需要做好诸种拍摄方案的备案,以适应于录制过程中的突发情形。这不仅对节目的宏观把控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使得节目方案的设计需要周全多种可能性,得尽可能地“面面俱到”。“导演组提前将整体的节目形态与创作思路告知制作团队,制作团队依据方案充分考虑可能事件的概率、可能产生的后果、可能采取的补救措施等。”在决定采用“无脚本”拍摄时,王恬早已意识到这背后难以想象的工作量,但也因为如此,“没有脚本的拍摄、临场的判断、未知的下一步,才让节目获得了一种‘真实’的感染力。”


“经营餐厅”这一线索为节目的“真实感”打开了思路,但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在王恬看来,“开一家自己的店”满足了不少都市人心底的一份浪漫想象,节目打动观众的不仅是美食,还有田园牧歌式的独特生活体验。王恬表示,节目播出后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在下厨中触摸不一样的生活。


“找到真实感和共鸣感,《中餐厅》才算完成了一次关键的内容升级。”



“要有家的感觉”

《中餐厅》在节奏上的细水长流,并非是流水账式的叙述,更像是对生活不同滋味的展示。通过营造出一种在场感,“中餐厅”里的一蔬一饭似乎都与观众更近了一些。


“在中餐厅里,每天都会有新鲜事发生。”王恬说。


在“中餐厅”营业之前,节目组对合伙人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职能分工。王恬表示,人的部分从一开始就没有预设,而是作为经营中的一部分来呈现。《中餐厅》里的合伙人,每天的工作并非按部就班,分工也可以随时轮换,节目虽然看起来不“规则”,但正是源于这份未知的变动才为节目添上了关乎真实的注脚。



“整个中餐厅的布置,我们试图在营造出一种中式的气质;在情感方面,合伙人们的现身,会为餐厅带来更近似于‘家’的温暖和趣味。”不仅如此,从既有的播出状况来看,得到观众认可的还有剪辑部分的增色,王恬表示,“多数情况下,发生在某个时间的情绪,观众若非身临其境很难真切感受到。后期人员通过体会自己观看时的感受,在剪辑方面进行了二度创作,使得观众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


作为一档在暑期播出的节目,王恬对《中餐厅》的观看场景定位于“合家欢”。“我们希望这是一档没有太大代际差异的节目,家长能主动对孩子说‘过来看看’,小孩能从中领略风景、拓宽视野。”王恬认为,人们对于《中餐厅》的家庭式观看,也有益于将日渐远离电视机的年轻人重新拉回到“客厅”里来,跟家人坐在一起。


也许一档节目并无法生成如此无远弗届的影响力,但《中餐厅》在对代际观看趣味的平衡方面,确实向前迈进了一步。



用美食沟通情感

讲故事、聊感情,美食总是一个很恰当的载体。


美食的特点很直观,“吃一口就知道那是‘家’的味道”——我们通常在食物里寄予了太多情感。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中餐厅》选择走出国门,把中国美食带到异域,以美食为媒介,打开一扇扇沟通的大门。对于海外华人来说,美食抚慰的是他们漂泊异乡的孤寂感;对于外国人而言,了解中国美食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具体入口。情感化的体验,皆以一道道菜肴展现,美食的意义在于联动情感。



王恬认为,美食的一大特点就是无国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外国人常谈及的两个话题,一个是天气,另一个就是美食”。虽然不知前者的缘由,但后者对于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作用显见。节目中出现的中外交流,或因语言的问题时有障碍产生,但一旦落实到食物上,似乎交流的“无奈”也一并被化解了。“在后续的节目中,合伙人会邀请老外学习用筷子、包馄饨,把我们的饮食文化进一步普及出去。”在王恬看来,一档节目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找到自己的内在文化逻辑。


以“经营餐厅”为载体的《中餐厅》,在文化上的传承基本秉承着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站在华人的角度,凝聚家庭情感、抚慰海外游子;二是站在外国人的角度,为他们打开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户。


立足于年轻态的视觉风格与客厅场景的传播诉求,使《中餐厅》获得区别于传统美食节目的成色。在美食之外,真实也很重要,《中餐厅》的部分尝试,值得我们认真审视一番。


作者:于安琪


编辑:张月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