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战略前沿技术
【战略前沿技术】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聚集前沿科技以及孕育产生前沿科技的政策环境、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等,密切追踪科技前沿热点,敏锐捕捉战略前沿技术,传播前沿科技资讯。欢迎点击订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36氪  ·  专车司机,抛弃凯美瑞?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战略前沿技术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把握什么

战略前沿技术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6-19 23:41

正文

来源:中国科学报、战略与政策论坛,作者:毕迅雷,本文由作者授权转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要准确领会和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确保“三步走”战略如期实现,就要明晰科技强国建设的内涵、路径、环境、政策等关键问题,做到前瞻谋划、与时俱进、举措有力。

一、深刻理解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基础。

从历史规律来看,虽然每次引发科技革命的突破口和领域不同,科技强国的具体内涵和具体载体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但每个国家无不是通过科技创新的跨域,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国防等的领先成为世界强国。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不是一个科技概念,而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绝不仅是建设几所世界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就够了,更重要地体现在以通过创新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劳动生产率的飞跃为标志的。因此,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一个个点实现突破、一两个产业创新能够支撑推动的,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的广大基础性、泛在性的产业升级,实现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协同提升,建立互相助力、互为支撑的高效创新体系才能实现。

二、准确预判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前提。

未来社会将对我们产生最本质、最深刻的影响的就是人口结构的变化,虽然人口总量预计将在2030年增长到85亿,在2050年增长到97亿,但60岁以上的人口增长速度更快,将达到14亿和21亿,而劳动人口数量比例将会逐渐减至2050年的60%以下。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将深刻改变世界经济形态,迎来“银发经济”时代,将对能够提供劳动力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癌症和痴呆治疗技术等提出巨大的战略需求。同时,人类赖以为生的食品、能源、资源消耗将面临巨大的增量需求。围绕这些领域的农业技术、水、新能源技术等,只有产生突飞猛进的突破,才能支撑未来发展的需求。全球化将通过信息技术深度推进。世界500强公司预计将有超过45%以上公司来自于新兴经济体,国际人口流动、国际交往、国际合作将成为很多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会继续放缓,基于知识和创新的产业和工作将会获得高额收益,数字技术将深入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塑造出全新的经济形态。技术、社会和经济的变革将深刻改变政府角色,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将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非政府组织数量将倍数化增长,广泛深入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因此,可以预计,哪个国家在人口健康、数字技术、新能源资源领域占据优势,孕育有竞争的技术和产业,谁就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我们要深刻分析和准确把握未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才能做到谋划在前、精准布局,在建设世界强国的进程中走出一条最优路径。

三、坚定信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

从我国科技发展历史来看,自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就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解决中国科技问题,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点,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从建国初期集中力量发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坚持自主创新再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组织体系,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充分证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比如,当发达国家强调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发展技术时,党中央作出战略决策,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取得了“两弹一星”的伟大成果。

从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在世界版图的位势来看,我国经济总量和研发投入位居世界第二,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独立而特殊的存在。这意味我们产业结构、发展需求、技术基础与其他发达国家均不相同,没有现成范本借鉴。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动摇,绝不能放弃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盲目效仿他国经验,而是要坚持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在发展中不断丰富、改进和调整中国的科技经验、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进一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体系运行的整体效能,加快实现整体跨越发展。

四、推进创新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

创新治理能力是指政府为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进行规划、资源配置、法规制定、评价以及对创新主体进行协调服务等能力。1985年科技改革之后,科技界的改革一直关注于体制,希望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体制,进而实现创新主体自发开展创新活动、产生创新成果的局面。因此,对体制改革的强调忽略了对政府创新治理能力培养。比如,在广受诟病的科技评价领域,作为承担政府资源配置主体责任的部门,在对成果评价的甄别能力不足,只能依靠专家进行评审或“数论文”“拼奖项”进行,而强调一套良好的评价制度能够自动促使创新主体活力激发,又直接导致资源配置时必须要依靠评价结果而非科技发展的需求。

在我国已经构建较为健全的创新体系的情况下,面向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迫切要求我们切实提升各级、各类科研机构的创新治理能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完善和提升创新治理能力,需要建立认同并贯彻国家创新发展目标的科研管理机构、科技管理队伍和组织系统,建构包含创新经验、政策工具、人际网络等内的知识系统,能够形成对我国未来中长期创新发展的政策目标、立场和策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技发展规划,并能够准确把握推进和实现科技规划的关键环节和问题。只有坚持把提升创新治理能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更有效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 (2017-06-19 第7版 观点)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