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狼医生
不会写小说的科普少年不是好医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狼医生

第三章(6):癌症患者的止疼药怎么吃?

狼医生  · 简书  ·  · 2018-02-07 19:5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往往最后折磨患者的不是癌症本身,而是癌症和转移灶对周围脏器、神经的侵犯,造成的那种不分昼夜、一刻不停的钻心疼痛。很多患者在晚期看起来都十分让人心痛,他们无时不刻都在发出那种悲鸣,让我们一方面希望他们活下去,一方面又希望他们能尽早结束这样的痛苦。

相信每个晚期癌症的患者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到底该不该给患者镇痛,镇痛药怎么选择,会不会成瘾或者产生依赖性?

首先要知道一个原则,就是对于晚期癌症的患者来说,我们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在镇痛药的用药方面,没有严格的上限!

例如,如果患者吃吗啡类的药片来镇痛,一片不够,就换两片,或者从一天两次逐渐加到一天3次,如果再不行,再增加一种镇痛药联用。镇痛药的作用,就是减少患者的疼痛,患者在癌症晚期,预期寿命也许只有三个月或者半年,这个时候考虑成瘾性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患者很可能还没有出现药物成瘾就已经因肿瘤去世。

无论是作为医生,还是作为家属,我们都要知道,我们最在意的,是患者的感受。

镇痛药会影响伤口愈合吗?

很多时候在手术后,或者化疗的时候,查房的时候就能看到一些患者仍然龇牙咧嘴着强忍疼痛。我有时候就会问旁边管床的小大夫,到底有没有给人家用止疼药,小大夫也挺委屈地问家属,不是给你开了么,吃了么?

家属也扭扭捏捏地回答着:是开了,但是怕伤口愈合不好,也有朋友告诉他止疼药会影响化疗药的作用,所以没敢吃。

无稽之谈!无论是在手术结束后,还是在化疗的过程当中,我们都需要患者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积极的活动和锻炼来让身体处于免疫力充沛的状态,而不是歪在床上做一个病秧子。我们一般用NRS评分来评价患者疼痛的级别,0分是无痛,10分是你能想象的最痛的场景(例如分娩疼痛,或者《还珠格格》里面容嬷嬷折磨紫薇那一套酷刑)

我们认为,在患者处于无痛或者低度疼痛的情况下,患者胸腔积液吸收的速度会加快,拔管时间会缩短,同时住院时间和花费都会相应地减少,另外还能减少因为患者不敢咳嗽、不敢活动所带来的肺炎、血栓等一系列医院内并发症的发生。

解除病因往往最关键

例如骨转移的疼痛,很有可能伴随着放疗明显的消退。另外,肺癌和前列腺癌、乳腺癌经常出现椎体的转移,患者出现严重的后腰部疼痛,甚至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情况,只能卧床不起。这个时候,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手术,利用骨水泥灌注进骨头被侵蚀的部位,可以把椎体再次支撑起来,让患者难以言说的痛苦瞬间消失。

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医生用技术帮助患者做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尽管并不能让他的生存期大大延长,但是让他咋剩余的日子当中,能够把精力专注在与家人的团聚,遗愿的达成,对生命的回味当中,而不是在疼痛当中期待着死亡的解脱。

不得不说,在过去,各地的肿瘤医院都经常发生肿瘤患者的跳楼事件,这一方面和大家认识肿瘤的局限性有关,以为肿瘤就是无法治愈的,干脆别治了,也减少点对家里的负担。更重要都是,在疼痛的煎熬之下,有的时候患者会感觉生不如死。随着镇痛治疗和心理康复治疗的加入,越来越多的患者逐渐能够让自己的终末期成为一个回味和思考人生的过程,而不止是一个治疗过程。

镇痛药物的治疗原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痛三阶梯镇痛治疗”指南,使用镇痛药物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如下:

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是首选途径,对于无法进食的患者才会考虑其他方式,例如经皮、直肠、经皮下给药或者静脉给药等等。这是最安全的给药方式,减少了镇痛药物通常带来的一些镇静和呼吸抑制的副作用。

按阶梯用药

镇痛药根据级别可以分为三个阶梯,轻度疼痛(NRS≤3分)的患者首先选用NSAIDS(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例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芬必得等药物);中度疼痛(3

按时用药

用药的原则是保持药物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也就是让药物持续在血液中发挥作用,而不是等疼到受不了才给药,最好保持患者感觉不到疼痛,或者只有在活动加重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轻度疼痛为宜。在患者疼痛加重或者出现爆发痛时,可临时或者提前加用快速起效的阿片类药物(例如吗啡注射)来缓解疼痛。

个体化给药

患者家属可到医院的疼痛科,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镇痛方式,评价是否应当升阶梯镇痛治疗,或者联用多种方式镇痛。

密切观察

密切注意患者用药之后可能产生的呼吸抑制、便秘等并发症,并给予及时处理。

镇痛药的副作用如何预防

其实大部分的晚期癌症患者都会用到口服的盐酸吗啡片或者芬太尼的皮肤贴剂,这些阿片类的药物共同都会引起的副作用就是便秘。因此患者可以平时多注意适当补充膳食纤维的摄入(例如水果、蔬菜、粗粮等)来缓解便秘,同时在医生处开具一些缓泻药来按时排便,否则有时候会出现严重便秘导致的肠梗阻,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患者的进食,引起一系列非常麻烦的临床问题。

另外,在呼吸抑制方面,一般情况下在首次使用某种强镇痛药的时候会出现,因此需要在医生的严密观察下进行。而在后面的应用过程当中,如果不联用多种镇痛药,出现的可能性会相对降低,因此在家庭当中的应用一般是安全的。

一个朋友当初在做小大夫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一个非常年轻的女病人,得了结肠癌晚期,在病房养着,换句话说是病房觉得她实在太让人怜惜了,于是让她占用医院的病床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日子。

其实医生和患者家属都非常明白,已经没有治愈的机会了,而且家属也签署了放弃任何有创抢救的同意书,意味着这个时候如果患者出现死亡征象,医生不可以,也不需要做任何非常积极的处理。但是这也并不等同,医生可以让患者立刻死亡,这是不合理的。

但是那天晚上,患者家属,也就是患者的丈夫,凌晨2点多的时候,把值班的朋友叫醒了。家属表情十分痛苦,他把朋友带到患者的床前,朋友看到已经处于肿瘤终末期的女患者,再也不像之前那样美艳动人,而是骨瘦如柴,面容憔悴,两只眼睛呆滞无神,非常绝望地倒着气,似乎氧气对她来说都是非常奢侈的,同时她不断地发出一些让人难过的呻吟声。

家属央求医生,能不能给她打一针吗啡,她看起来实在是太痛苦了,太难受了。朋友也心软,明知道这个时候打一针吗啡也许就能直接让病人呼吸停止,但是他内心的一个声音告诉他,他不能看着患者这样难受了。

于是他真的给打了一支吗啡。故事的结局就像朋友们想的一样,过了2个多小时,患者就逐渐合上了眼睛,没了心跳。

第二天交班的时候,朋友被科室主任和医务处的处长狠狠批评了一顿,这样的做法太危险了,如果家属抓住法律的漏洞过来告医院,他一点机会都没有,甚至有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

他也明白,同时他也明白,这些老师们说的有道理,从医院的角度,从科室的角度,的确要这样去理解。但是他知道,如果他不这样做,他自己内心无法原谅自己。

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和心灵准备下班的时候,碰上了患者家属来办手续。就看到患者家属看着他,站定了身子,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说了三声谢谢才离开。那个时候朋友就知道,他的确做的不合理,但是如果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也一样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近期在其他医院也再次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镇痛药造成了患者的去世,官司打得一波三折。患者家属在患者生前的诉求,结果在患者去世后,为了获得赔偿,反咬一口,告医生用药失误,直接导致患者去世,滑稽至极,令人寒心。

涉事的医生这样说道:

“我一直担心,万一官司失利,我是否还能一如既往使用吗啡。我深知,一旦医院和主治医师输了官司赔了钱,那必定是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重大打击,也是无数晚期癌症患者苦难的到来。回想起南京彭宇案,法官推理性断案,引起了社会价值观的坍塌。而这个案件的判决,会不会让肿瘤科医生在临终患者极度的痛苦面前扼腕叹息。不是肿瘤科医生,不亲眼见到晚期患者炼狱般的痛苦,很难理解一支吗啡是多么的重要。”

明明是对患者的关爱,最后却招来一场官司,那才是最让医生绝望的事情吧。好在最后法律终于站在了正义的一方,判决医院“没有责任”!让医者终于得以释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继续做我们明明知道正确的事情,而不是畏手畏脚,做一个让自己也讨厌的无用的医生。

过去的我们,哪怕有百分之一的机会能救病人,我们也会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尝试;但是现在,有的时候哪怕有百分之一的风险,我们都常常会选择逃避。这才是作为医生最悲哀的事情。

我国的镇痛治疗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这是非常重要的,意味着我国的治疗模式已经从单纯地“把病人治好”逐步提升到了“关注患者感受”的层面。

这不止是医疗的进步,更是人性的进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