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大雪节气已过,近来大部分地区大风降温,相信小伙伴们已经体会到了今冬第一轮寒流的滋味……这样的瑟瑟发抖中,除了火锅、被窝,还有其他选择吗?当然有,老祖宗们早就总结了“冬令进补,来年打虎”,冬季滋补正当时。那么,为什么冬季是最适宜滋补的季节,也是膏方师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常用来滋补的地黄又是如何炮制出来的?看了下面的文字,你都能找到答案。
俞柏堂,老字号方回春堂的膏方掌勺。从他的曾祖父开始,他们一家靠中药为生已经四代了。一口百年紫铜锅,一杆陈年老竹搅拌棒,俞柏堂如今已经是整条河坊街上最炙手可热的膏方师。
膏方,丸散膏丹中最常见的剂型,多为二十到五十多种药材组成的大型复方。中医认为人体寒热温凉有别,辨别体质方能引药归经,故而一人一方,因人而异。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人讲究天人相应,顺时养生,所谓“冬令进补,来年打虎”,冬季最常用到的养生之法,膏方名列前茅。
12月22日,又到一年农历冬至,由此开始的五十天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机,也是膏方师们一年中最忙活的日子。年轻的小师傅程东入行不久,听闻俞柏堂的大名,有意拜师。但是俞柏堂并不轻易收徒,他说“用心、诚心、良心”是他收徒的基本标准。
熬膏第一步在于识好药,闻药辨药是膏方师的基本功。俞柏堂以此为题,设下拜师之路的第一个关卡。
古香古色的中药台上,方方正正的油皮纸中放置着中药饮片,程东需要从这些饮片中挑出品相最佳的茯苓。
茯苓,可健脾宁心,是膏方中的常客,以质地坚实、颜色白皙、黏牙力强者为佳。用来熬制膏方的茯苓,首先必须是正统的道地药材,除此之外,还不能有虫蛀、霉变、泛油之类的变质现象。
俞柏堂望着在柜前专心致志辨药的程东,不经意间点了点头,透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
真正的考验,方才开始。熬膏是一场脑力与耐力的博弈,既需要谋篇布局,也得要步步为营。再简单的膏方背后,都凝聚着深思熟虑的匠心。
碾碎茯苓,便于润药。所谓“润”,是让药材吃透水性,不同药材需分门别类。
浸泡药材,水一定要超过药面一寸以上
“浸泡药材,这个水,一定要超过药面的一寸高以上。”俞柏堂从水中将刚刚浸入的搅拌棒拔起,比画着水面高度在搅拌棒上的位置。药材入水后,直到药材断面完全潮湿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
俞柏堂教程东分辨药材是否浸透
浸泡过的药材需上火煎煮,在武火与文火的交替之中将药材的有效成分析出溶于药汁。将煎煮完毕的药材包裹起来,反复按压,不放弃每一滴残存的精华。此后,再以细密的纱布为网,将药汁倒在纱布上,滤尽残渣,直至药汁宛若丝绸。
将煎煮完毕的药材包裹起来,反复按压
滤药
历经水火,此时的药汁还剩最后一步——沉淀。这是以时间为代价,力求在正式熬膏前达到近乎完美的纯正。
沉淀
从润药到沉淀,仅是熬膏前的准备,就需要整整一天光景。如此繁琐,一般膏方师不乐意,但俞柏堂认为这正是他的膏方与众不同的关键所在。
“吃中药饭是吃良心饭、子孙饭,做膏方,不可能每个顾客都在看,但是我们要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这句话,俞柏堂的父亲从小教给他,成了他职业生涯的准绳。
等到万事俱备,进入熬膏阶段,反倒变得轻松起来。仿佛一场魔术,紫铜锅和竹棒在高温的催化下把一味味草药化为稠厚的膏体,当“牛眼泡”跃然浮于膏面,膏方的熬制工作进入尾声。
从选药、润药,到挂旗、收膏,俞柏堂的膏方比别人熬得慢,当他的徒弟也比当别人的徒弟难,但程东依旧心向往之。
挂旗
以一生的光阴铸一味好药,这就是俞柏堂膏方的秘诀。
岐黄药话
说起中医所谓“冬令进补,来年打虎”的养生观念,其实来源于传统中医养生思想。有学者将之归纳为“三观”——“天人相应”的自然观、“辨体施养”的个性观、“阴平阳秘”的平衡观。
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季养生理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即疾病痊愈)后防复”的“上工治未病”理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的饮食均衡理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的形神共养理论,动静互涵的运动养生理论以及现代创立的“体质分类”理论等,全是从上述“三观”延伸而来。
以膏方为例,中医养生之自然观、个性观、平衡观在其中皆有所体现。
冬季是服用膏方的最佳时间,这与“天人相应”的自然观密切相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阐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规律与物候特点,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法,其意在倡导顺应自然界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收藏的特性,顺应四时养生。这也是“冬令进补”观念的由来。
此外,膏方也体现了“因人而异”、“辨体施养”的个性观。膏方虽皆为补益之剂,但用药不同,其效力亦不同,适应的人群、证候也有所差别。膏方的制定,应遵辨证论治之法度,因人施治,主次兼顾,有所侧重,实现“固本清源”的目的。
如果做到“天人相应”、“因人而异”,辩证得法,再兼以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形神共养,“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自然实现。
冬天的河南,雪如期而至。
对六十二岁的张小秀而言,这意味着女儿回家的日子近了。她拨开竹筛上的层层积雪,准备给女儿一份特殊的礼物。冬令进补是最传统的民间习俗,退休后就一门心思钻研中药的张小秀,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为女儿调理身体的时机。今年冬天,她决定亲手炮制地黄。
中药地黄,以河南焦作出产最为道地。这里是黄河与沁河冲击而成的平原,疏松肥沃的黄土地,是培育上好地黄的温床。新鲜地黄在产地焙干后被称为生地黄,再经过蒸制,才能变为熟地黄。
刚挖出来的地黄
地黄,是中药里“生熟异治”的典型。生地黄其性寒,清热凉血。但熟地黄,其性由“寒”转“微温”,功效由“清”转“补”,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传说中品质最高的熟地黄“黑如漆,明如镜,甘如饴”,但蒸制的过程却极为讲究,非一般人能驾驭。究竟如何才能完成地黄的转化?
熟地黄
洗好的生地黄要拌上黄酒,待浸透后,平铺在木质的笼屉内。木板和蒸屉都是张小秀亲手制作的。地黄最忌铁器,否则成品会含有铁腥味。蒸制是地黄转化的关键,前四十八小时万万不能停火,人须寸步不离。
深夜的气温已是零下五度。张小秀守在蒸屉前,神色有些疲乏,却仍旧沉默地坚持着。
“妈,你去歇会儿吧,我来看会儿。”女儿小冯心疼母亲,提前来交接换班。
“注意添点火。”张小秀仍不放心。
“你去睡吧。”女儿催促母亲早点去休息。她明白,从地黄上笼蒸的那一刻起,接下去的一个月,母亲恐怕都没办法睡上一个整觉了。
天色微明,晨雾未散。张小秀为女儿带来一杯热水。紧接着,她从蒸屉最底层取出盛满了墨色药汁的大碗,小心翼翼地倒进了早已准备好的小药罐。这是蒸制过程中一个秘而不宣的步骤,蒸制出来的药汁是地黄的精华,要一滴不漏地全部留存起来。
收集完药汁,张小秀随手取出一块地黄,掰开,棕褐色的黄心仍然可见。“这第一次蒸的就是不中。”张小秀神色未变,这大概是她预料之中的结果。
掰开后的地黄
若想让地黄内外都乌黑油亮,就必须先拿到室外晾干,只有充分干燥的地黄才能更好地吸进药汁。之后再上笼蒸制,药汁就能渗透到药材里。如此反复,须达九次,古称“九蒸九晒”。
室外晾晒
现代的地黄炮制,已改用密封罐蒸制,二十四小时即能成品。需耗时三十余天的九蒸九晒,已经很少应用。只有在这个北方寒冬的小院里,一位母亲依旧不厌其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