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产生了一个论断:讲师是否真正懂得认知心理学是区分专业和非专业讲师的分水岭!
认知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脑科学的学问,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历程,凝聚了无数前辈的心血,作为培训从业者,我们授课的主体主要是针对学员的大脑,而当下的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培训人和老师都不懂认知心理学,也不愿意花时间去研究,更谈不上应用,造成市面上的大部分的培训课堂都是表面瞎热闹,学员学完之后却不知从何下手。
只有对人的大脑有深入研究的讲师才能从脑科学的角度设计出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大脑友好型教学),通过合理的授课策略去激活学员大脑,让学员收获启发并主动建构属于他自己的认知,而不是采取蛮横的、只是一味灌输的粗暴方式,全然不顾学员的消化程度和内心体验。
然而大部分讲师自学认知心理学的过程却是:绝大多数学习认知心理学会遇到障碍——首先是看不懂。说实话,这些东西我一开始看的时候也觉得艰涩难懂,但就是因为意识到其有用,所以才不畏艰难地持续钻研。数年来,看过七八本不同人写的认知心理学,我喜欢的版本基本甚至精读了很多遍。我推荐的基础版本是安德森版的认知心理学。
其实培训课堂上的认知心理学随处可见,随便列举两个要点说说吧:
一. 课堂效果的源头是讲师的状态
最高境界的课堂是一场老师和学员都身、心、灵合一的能量互动,老师预想让学员全身新地投入到课堂来,首先要做到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上来。简单概括为“抽身”的老师状态,又可以细分为心、脑、身三个层面:
首先是心。老师要把自己全部的爱心投入到学员们身上,无论什么原因促成的这次培训,但只要站在讲台上,老师就应该放下自己的功利心和表现欲,拿出全部的爱心和敬畏心,课堂上最大的投入是学员时间的投入,因为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所以,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其实都是师生的部分生命,所以参与者必须有敬畏心。爱心有了,还要表现出来,比如用目光跟每一位学员建立连接,让他们体验到受老师关注的眼光,用手势邀请学员们积极参与,以身作则带领学员练习,用肢体语言传达对学员阶段性成绩的肯定……这些都需要老师及时表达爱,老师真心的爱对学员是一种激励,能感召学员全身心的投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老师对学员施加的任何的影响都能调动学员的注意力、邀请学员的不同大脑区域的神经网络参与到课堂上来。)
其次是脑。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意识脑掌握着课堂教学的全部的目标和方向。讲师要熟练的采用多种的、丰富的教学手段来邀请“学员的大脑更多个区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要很清楚带领学生们到哪里去?走那条路线?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讲师的潜意识脑则掌握着自己的能量的投入,用脑调动自己的能量,继而邀请学员的能量投入。大脑可以扮演能量调度控制台的角色,调动和整合全身的能量。
还有身体。身心互相影响的规律得到了多方印证。当人们内心紧张时,深呼吸,调整自己的身体可以缓解内心的紧张,相反,当人们身体处于紧张状态时,也能引起内心的紧张。在课堂上,讲师如果能有效调动学员的身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随着学员身体的适度参与,他们的全身血液循环增强,大脑的供血供氧系统也相应增强,这就能增加学员大脑的活跃程度,使其你能够更深入理解课堂所学。
还有,人常说“心静自然凉”,就是讲心可以调适身体,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下,心情也自然会轻松下来。老师全身心投入课堂的一个秘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身体和学员的身体一起参与课堂教学。讲师通过大方的、得体的肢体语言促进自己身心的打开,也带动学员的身心打开。
好的课堂效果的源头在老师的状态,老师自己身心打开了,全身的能量释放出来了,学生自然能感受到,并且随之打开,潜意识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人们在更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在更投入的情况下,学习效果最佳。讲师的状态驱动学生的状态,先打开的同学驱动后打开同学的状态,打开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二. 老师的“内存”管理
从能量运用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当下的能量分配和运用状况体现为意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时刻处于四种之间:感知、联想、评估、决策)。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察。
意识首要的责任是负责人身安全,意识对新奇的状况、有潜在危险的状况非常警觉,对常规的事情却没什么兴趣。外在刺激或内在感受达到一定阈值后才会被意识关注,没有达到一定的阈值的细微刺激被称之为阈下刺激,它被潜意识关注。
我的理解是:被调入工作记忆区的,占据工作记忆空间和当下的注意力资源的可以界定为意识。
1956年,心理学家米勒首次指出人短期记忆极限是7,发现人们的认知负荷是7±2。临时要记一个人的联系方式,你会发现8位的电话号码大部分人靠口头念诵就能记住,而11位的手机号码却必须用笔写下来才能记住(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
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大脑同时可注意到的焦点最多为7个,一般建议不要超过7个。
现代心理学已经非常清楚地界定到大脑前额叶有一块区域——布罗德曼分区系统的A46区域——负责大脑的工作记忆,我将其比喻为大脑的内存。
●我本科是计算机专业,对内存的概念太清楚了,计算机要把当下要加工的数据从硬盘调到内存,内存永远存储这当前电脑正在处理的程序和数据。
●人类的工作记忆区域跟计算机的内存非常类似,可以这样理解,意识永远加工被调用到大脑内存里的事务。你当前意识到的所有事情都会占据你大脑的“内存空间”,即工作记忆空间。受限于工作记忆的空间,在一个场景下,每个人只能感知到自己刻意注意的部分和刺激强烈的部分,常常对无关部分视而不见。
这方面,西蒙斯教授(Daniel J. Simons)作了大量的实验:当人们专心数白色球队传了多少次球的时候,对黑色大猩猩的出现居然视而不见。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非注意盲视现象。
2017年11月10~12日(周五、六、日)三天,我的赋能型讲师班公开课,会在课程中深度融入“建构主义”教学,感兴趣的小伙伴可关注“老田培训讲坛”或点击链接“赋能型讲师公开课:让教学在对话中进行”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