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与人讨论保险股,谈到这几年保费增速比较快,比如根据
Oliver Wyman
的报告,中国保险业保费从
2011
年的
1.4
万亿人民币已经增长到了
2016
年的
3.1
万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7.2%
。这个增速比许多行业增长都要快,也带来了保险公司业绩的重大提升。我问道,为什么这几年保费增长这么快呢?
朋友答曰,消费升级啊。以前很多不买保险的,现在开始买了。以前买保险不知道买什么,感觉理赔也很麻烦,现在有很多技术手段解决,让事情变得相当简单。
举个例子,现在市场上很流行的各种
“
百万医疗险
”
,每年只需要花几百元保费,就能保障数百万元潜在的医疗支出。而这种保险,无论是购买还是理赔,直接手机上一点就能完成,速度快效率高,对很多人都有吸引力。
消费升级防控风险健康险成中产阶级青睐产品
根据胡润研究院的数据,到
2017
年
1
月,中国内地高净值人群(即个人总资产
1000
万元以上的人群)数量为
147
万人。这部分人群主要年龄在
35-49
岁。在这些家庭中,平均有
3
个老人和
1
个小孩需要抚养。而对这些人群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61%
的高净值人群对
“
自身和家人健康
”
表示担忧。最受他们关注的风险依次是
“
健康
”
(
82%
)、
“
养老
”
(
73%
)与
“
财富传承
”
(
24%
)。
高净值人群如此,中产阶级更是如此。在应对健康的风险上,中产阶级的抗风险能力比高净值人群要低,一旦缺乏相应的保障,下行风险失控,因病返贫,立即中产变
“
仲惨
”
。
根据
CHFS
的一份调查,
88%
的中国中产阶级认为自己在工作中接近于
“
过劳
”
的状态,身体
“
亚健康
”
。伴随着职场竞争、房价攀升、子女教育等种种压力,中产阶级好不容易才达到的社会经济财富地位仿若累卵。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通过各种健康医疗保险品种,中产家庭可以适当释放风险,解决悬在头顶的
“
达摩克利斯之剑
”
。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由于中国中产阶级人数不断攀升,社会财富大大提高,中产阶级的各种代表性消费,比如高端智能手机、
SUV
、高档白酒等等,销量连创新高。另一方面,随着购买力和潜在需求的增加,保险尤其是保障型的品种出现了高增长。
2016
年,全国健康险保费达到
4042.5
亿元,同比大幅上涨了
67.7%
,近
5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42.3%
。
健康险市场虽然发展较快,但就绝对量而言,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产品有效供给依然不足。换句话说,就是产品数量仍较少,同时现有产品对用户的需求挖掘依然不够。
什么样的健康险切中中产阶级痛点?
我们前面讲过,中产阶级大多为职场人士,虽然注重健康,但因为工作繁忙压力大并且缺乏锻炼,很多人追求健康的方式,是下载健身或者健康管理的应用,督促自己多运动。但是业内也有个笑话,说道,运动健身应用,你能连续三天打开,就算前
1%
最有毅力的用户了。对很多人而言,这些应用成了一个摆设。
此外,光靠保险,能解决潜在医疗支出的风险,却管理不了自己的健康,无法给自己一个健康的体魄。这种对健康的追求完全是被动的。这样也不行。有没有这样一种健康险,能同时满足既有保障功能又能督促运动呢?
市场上这么多短期健康险,正好就有这么一款:平安
e
生保。
举例而言,在平安健康的
APP
上购买这款产品,会自动成为
“
健行天下
”
的会员,从而可以了解并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还可以参与走路抽奖的活动。用户在最开始每天完成
8500
步目标(
8500
步是初始目标,根据完成情况会有浮动),每周完成
4
天,就可获得京东
e
卡、星巴克、运动手环和电子秤等奖品,平均下来年可获得
550
元奖励,最高可以获得
69
次抽奖机会,最高获得
2070
元奖励。
我们来算算账吧,平均一年奖励
550
元,什么概念?要知道,买这个保险一年最低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