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澎湃新闻
有内涵的时政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时报  ·  《哪吒2》,突破130亿! ·  21 小时前  
南方日报  ·  广东3名干部任新职 ·  昨天  
中国新闻周刊  ·  “AI公务员”来抢“饭碗”? ·  2 天前  
央视新闻  ·  学会翻篇,你不必为难自己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澎湃新闻

跟拍了余秀华一年多的导演说:她的最高欲望并不是诗歌

澎湃新闻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22 16:46

正文

本文约6600字,阅读需11分钟


澎湃新闻记者 黄小河



《摇摇晃晃的人间》点映版预告片。(02:42)


2015年,余秀华的诗《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网络上爆红,这个从小患有脑瘫的农村妇女,一夜之间成为了中国最有名的女诗人。


6月18日,优酷出品、范俭导演、描写女诗人余秀华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在上海影城首映。纪录片以诗歌贯穿、追随了女诗人强烈又自由的内心世界以及成名后的生活轨迹。拍摄到诗意的画面,狡黠的对话、残酷的亲情,都不是本片最可贵的,可贵的是,88分钟的纪录片,没有猎奇的目光,镜头下的余秀华第一次被当做普通女人般温柔对待。


《摇摇晃晃的人间》首映会现场,左三为余秀华。本文图片均由大象点映提供。


导演范俭和演员梅婷


纪录片导演范俭一直拥有对中国题材的敏锐嗅觉,能够写好中国故事,这些年游走世界各地纪录电影节的他,也能够给网生纪录片足够广阔的国际表达。遇到余秀华算是一次严丝合缝的创作。


纪录者皆是有感而发,散发着极其强烈的宿命感和使命感,这点在范俭身上尤为凸显。


采访中,他突然脸朝向窗外,“我那时候就想拍一个诗人,不是那种有名的诗人,我的想象是他应该生长在农村,家门口应该有田、有河……最重要的一点,他就是个普通人。”


随后优酷找到了他,优酷的制片人余红苗也是很懂纪录片的人,她一眼看中了余秀华被身体困住的聪明又吸引人的灵魂,笃定是个大家都喜欢的好题材,本来是想拍一个余秀华的短片,结果被范俭最后熬成了长片。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机缘”,范俭说。


《摇摇晃晃的人间》剧照


《摇摇晃晃的人间》剧照


《摇摇晃晃的人间》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入围金爵奖的唯一一部内地纪录片,也是曾经获得了IDFA长片主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的纪录片,IDFA的评审给《摇摇晃晃的人间》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想要制作有关诗歌的影片而不落俗套很难,但《摇摇晃晃的人间》做到了,它如诗一般,以细腻而富有启迪的形式描述了一个非凡的女人。”


【对话】


两个创作者必须得谈作品


澎湃新闻 :片子有超出我的预期,碰到这样一个热得烫手的题材,你却做到了克制。


范俭 :还算比较克制……你既要抵达人性,可若是100%的抵达,你跟她就没法相处了,就要断裂了,拍片子首先是人与人的交往。


澎湃新闻 :在余秀华身上的百分比是?


范俭 :80%吧,那20%纯粹是她的隐私。


澎湃新闻 :撕去“天才女诗人”“身患残疾”那些标签,你会怎么形容这样一个女人?


范俭 :作为一个女人最基本的问题她没有解决,爱情得不到、欲望释放不了,这让她很抓狂,就像她说的,女人没有爱情就是失败的。 她的最高欲望其实根本就不是诗歌。所以我们的海报为什么是一个女人的身体空空的虚置在那儿,任由变老……这是一年多的了解下来,我觉得她最可悲的地方。

《摇摇晃晃的人间》海报


澎湃新闻 :我还挺想知道你的心理变化,第一次去找她是什么感受?


范俭 :2015年一月十几号我联系的她,她那会儿刚出名。当然我的行动比较快,给我的感受就是,生长在农村一个出了名、爆火的女诗人,每天应接不暇。


澎湃新闻 :你们都聊了什么?


范俭 :有一半的时间在聊诗歌。因为我在去之前做了三天的功课,就把当时搜罗到的她的诗歌都读了一遍,甚至把她喜欢的别人的诗歌也都读了一遍,她那时候喜欢雷平阳,我觉得两个创作者去谈必须得谈作品,这是我的理解。她的标签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所以我得有准备来和人家谈创作。而不是问,你家有几只兔子?你怎么会写诗的啊?你这个残疾啥时候得的啊?记者们都在问这些对我来说无关痛痒的问题……


澎湃新闻 :这个访谈持续了多久?


范俭 :大概两个小时,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她就说你这个人是有备而来,你别看她是脑瘫,那只能影响到她的肢体,她的眼神经常是放光的,那时候我就感觉到她是非常聪明的。


澎湃新闻 :是不是不好对付?


范俭 :我需要在一个很高的层面上去交流。一开始觉得记者好烦,后来觉得幸好有他们,这样就有对比了。啊呀,哈哈,我这样说是不是得罪了一些人。


后来余秀华和我们关系走得近了,要去北京签售会,好几拨记者说,余老师我有专车我送你,但是我对她说,我们坐火车再坐飞机,反正要折腾下,你要不要和我们一起,她说和我们去。所以有比较更好,她觉得我们反倒可爱些。她爸妈非要她跟着专车,说不要得罪人家,人家有宣传部跟着来的哦,她偏不听。


首映会现场的余秀华


她的诗歌是怎么出现的


澎湃新闻 :所以到什么时间点,你和她提了想拍一个长片。


范俭 :其实她没有概念,所谓纪录片、所谓长短都没有概念,她感兴趣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我感兴趣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谓长短,其实就是拍了一阵子,她会说你怎么还没走?又过了一两个月,她会说你怎么还不来?


澎湃新闻 :看得出她很强势。


范俭 :她的强势是为了保护自己。


澎湃新闻 :会有在发火的时候不让你拍的时候吗?


范俭 :基本上没有,我在绝大多数时候能够降得住她。她其实在人际交往的时候是不知道尺度,她的成长背景不是正常的环境,她并不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我了解她之后都是可以包容的,有时候她说话伤害了别人,我就私下里会和她说,你不能伤害别人。


澎湃新闻 :她如何回应你?


范俭 :嘴上会犟,但我会把道理讲给她听,她因为口无遮拦其实得罪过很多人,现在她已经学会了有所收敛,不得不说她这种性格也成就了这部片子。


澎湃新闻 :她的诗只能她自己读,虽然含糊不清,但是和诗的气场很合。


范俭 :对,所谓的诗歌朗读,不在于普通话标准不标准,而在于韵律、质感。我觉得她要是搞个诗歌朗读公众号,还是很有人要听的。



澎湃新闻 :你拍了她和父母、和老公、和媒体、和出版社、和观众,甚至和你,但唯独没有儿子,这也让我觉得很好,能不能谈谈这部分,是有意识不把这层关系放进去还是没拍到?


范俭 :其实有三个原因,从主观创作上,我不觉得一定要把儿子放进去。但拍摄的时候,大家都说你应该拍,我想应该有这是对的,我去尝试拍拍他儿子,他儿子在上大学,偶尔寒暑假回家。她儿子的性格就特别冷淡,他拒绝所有的记者,我因为在他家,和他妈妈很熟的样子,但是他也不愿意搭理我,就是拍出来的感觉特别不好,虽然他也没抗拒。我问你读妈妈的诗吗,不读。你同学知道你妈妈是谁吗?不知道,不告诉。我说为什么呢,没兴趣!所以两个人都不舒服,最后我就决定不放进去,更何况我拍的不是一个家庭剧,这是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不是所有的相关人物都要那么清晰。有的角色就是在言语中不要在画面里,未尝不可。


澎湃新闻 :我最喜欢的三个镜头,一个是去香港忙了一天活动,她很累地躺在沙发上,第二个是她在大海边,第三个就是离婚后她和老公坐在车里,好的演员也演不出那种状态,好的编剧也编不出那样的台词,这大概就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范俭 :是的。在休息室沙发上不是在香港,而是在深圳,但是这对我来说不重要,总而言之她参加活动累得够呛,一看到她那种疲惫的状态,我马上给薛明(摄影)一个眼神,薛明就准备好了,录音师也准备好了,我们都明白这很有意思,她睡不好,她没有真正的睡着,睡了有十几二十分钟,我在现场就有情绪上的触动,我和薛明说尽量问往后撤一点,把空间放得足一些,就那样一个小灯,那样一个小沙发,周围是暗的,那是有意识强化的情绪。


海边的那个镜头出来的效果,实际上是超出了我的预想,到了深圳,我问她想不想去海边玩儿,她说她想去看看,到了海边,她就不敢走过去了,她说海我远看可以,走到里边就特别害怕,因为她特别怕摔跤,她在老家的水田里摔过很多次。其实这是一种介入。


车里的镜头是我拍的,薛明在开车,中间我从前座换到了后座,好像是中间补了一个小LED灯,因为路灯忽明忽暗,他们的对话很精彩,包括后来回家路上她摔倒了,前夫去扶她,都是抓拍的。


《摇摇晃晃的人间》剧照


澎湃新闻 :去海边应该是一个高潮的释放,因为在海浪里,她很勇敢和自由,并且不再显得摇摇晃晃,很坚定。


范俭 :对,那是我唯一用了一小段音乐的镜头。因为那时候应该让观众有情绪了。你看我在所有诗歌的地方一点音乐都没有用。


澎湃新闻 :没有给诗歌增加辅助音乐,这也是我说的克制的一部分,并且诗歌和镜头的承接很流畅,尤其是她那首“坐了很久,两块云还没有合拢……”


范俭 :那个镜头其实很统一,就是那时那刻写下了那首诗,我们就想让观众知道,她的诗是怎么出现的。那首诗就是那些天她的所思所想,有她必须去妥协的东西。“一颗草有怎样绿,就有怎样的荒”,她有怎样的渴望,她就要经历这些折磨和痛苦,就是这么自然就发生了。当然还包括电影最后那首诗“难道还有明天,可惜还有明天”,也都是她没出版过的诗,我在想出版商怎么会不出版这些诗,多棒啊,我就把它们拿下来放到片子里。


澎湃新闻 :她后期会和你探讨诗歌这方面的事情吗?


范俭 :聊过一些,比如她出第三本诗集的时候,叫《我们爱过又忘记》,她也会问我的意见,我说这本诗集没有你第一本好,这本诗集全是情诗,我就觉得深度欠缺些,我无法在语言文字的技巧上去谈,她也说,确实第三本他们选诗选得也不够理想,但是她说编辑们觉得选这些诗好卖。哈哈,她说她的很多读者是中学生,所以不能选很多过于玄妙的诗,我们偶尔会交流这些问题。


好的电影导演应该是雌雄同体


澎湃新闻 :她平时就在门口那张小桌子上写诗?


范俭 :原来是,现在不是了,也搬到了新农村的小白洋楼里,但原来的房子给她留着,好像是要搞一个什么书院。


《摇摇晃晃的人间》剧照


澎湃新闻 :我可能更同意她妈妈那句话,“更钦佩家庭和睦的人”。


范俭 :有几个女诗人是家庭和睦的?


澎湃新闻 :母女吵架那个镜头很令人伤心,她完全不能理解做母亲的心。


范俭 :同样她妈妈也不理解她,虽然很亲密,但两个人有一道很深的沟壑是不能填平的。


澎湃新闻 :你认为余秀华自私吗?


范俭 :创作者没有不自私的,或者说文艺创作者没有不自我的,当然我呈现了自私的、自我的、那些斩立决的部分,这是她性格的一面,离婚后,丈夫背着包袱走了,她在那儿砍鱼弄鱼,就是为了呈现这一面,她不像妈妈,她很断然。你很难说对错。


澎湃新闻 :是,这部片子的空镜都处理的很到位,比如鱼。


《摇摇晃晃的人间》剧照


范俭 :我现在已经不喜欢叫空镜了。它不是空的,它是写意的镜头。我从来都认为,所谓空镜不空,闲笔不闲,片子里有很多的闲笔,比如研讨会。


澎湃新闻 :研讨会怎么能是闲笔,你没听到观众的掌声吗?那个片段尤其凸显了她和外界的格格不入。


范俭 :是,另外一个搁进去了男性观点和女性观点的对立,首先在研讨会上,我剪辑的都是男人们在评价她赋予她意义,事实上会上一多半是男性,女性不多,在所谓的这样一个圈子或者说一个男性的世界,她就是完全不在乎。另外一个就是前夫的朋友在酒桌上说,“女人是猪,哄哄就好了”,是严重的性别视角。在有些直男癌的眼里就是这样,会造成女性强烈的反感。但是事实是存在的,当你看到这一幕,你就会彻彻底底明白余秀华为什么不想和这个男人再过下去。


进城打工的丈夫背影


澎湃新闻 :我倒也很奇怪,你拍《活着》(范俭作品)的时候,我就觉得在镜头背后应该是个女导演,觉得你非常理解并站在女性视角的一边,为什么?


范俭 :哈哈,好的电影导演应该是雌雄同体的。当然我指的是人格上。男性导演一定要试图理解女人,就像李安拍《色|戒》,他也是对自己发出的挑战,他要进入女主角的世界。什么特务头子,我就是爱这个人,这就是女人。我爱他我愿意和他在一起,是什么不重要,这是女人的思维,这不是男人的思维。


澎湃新闻 :我看余秀华总撩你?


范俭 :她是调情也罢调戏也罢,几乎是天天的。她也不光是调戏我一个人,她认为长得帅又文绉绉的,稍微熟一点她都会调戏,只是她的一种性格。


澎湃新闻 :所以她离婚后的感情生活为啥没拍?


范俭 :她离婚后喜欢过很多人,但喜欢和爱是两码事。


澎湃新闻 :有向真爱表白过吗?


范俭 :有过一次,但被拒绝了,她那天晚上很痛苦,然后她不想让我拍,她只想让我陪着她,所以那一整夜我都在安慰她。


澎湃新闻 :那她后来觉得问题在哪儿?


范俭 :她后来觉得可能人家觉得她不好看,是残疾人,她把很多问题都归为她是个残疾人。那天晚上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纠结时刻,想拍又不忍心,纪录片真的有抵达不了的地方。


澎湃新闻 :如果时间再拉长,余秀华到了老年,她会觉得她妈妈是正确的吗?


范俭 :不会,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基本上她也认识到了自己她不适合婚姻。不适合婚姻不是因为她的残疾,我认为也不是因为她写诗,而是因为她的性格,她不懂正常的人际交往,她更不懂夫妻之间该如何正常的交往方式,她没有在该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去经历这些事情,所以为什么她现在还是少女状,就是因为她在19岁的那个阶段应该经历的都没有经历,或者说她的青春期被冻结了。可叹年华老去。但是你的人生必须你自己做主,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可她的,也支持她。


澎湃新闻 :这也就是你能拍她的原因。


范俭 :在这个层面上,我和她高度一致,一开始她离婚还考虑儿子如何如何,我给她说了我亲戚的故事,也是为了儿子忍了,特别的拧巴。其实我没有把余秀华老公表现得有多坏,我只是想让大家看到,不是一个坏男人和女诗人为什么就生活不下去,他不是一个坏男人,只是一个普通的男人。对于余秀华的婚姻,本质上,两个人的精神层面相距有万里之遥。


《摇摇晃晃的人间》剧照


澎湃新闻 :我觉得臧妮(导演夫人)对你片子的影响也很大,尤其是女性视角,夫妻档的优势显现了出来。


范俭 :没错,有时候余秀华在换衣服,我们都不好意思拍,臧妮说为什么不好意思,她即便露胳膊露腿,那也是她想要这样去做,还有余秀华在脸上涂化妆品,她妈妈在镜子面前梳妆,都是臧妮提议剪辑进去的。


她不像我,我是科班出身,有条条框框,我会想得很多,她是一张白纸,她热爱电影,我们家有个投影,有时间的话都会看,她看了大量的电影,我有时候给她看我的素材,她会说,你拍的这是什么啊,一点都不电影,她很有灵气,在这方面对我帮助很大。


澎湃新闻 :你对新技术怎么看?


范俭 :那并不是我想要的,技术永远代替不了情感,我完全可以用航拍,拍一下余秀华家的田地,她坐在田边写诗,但我没有,那该有多傻。我也不觉得什么VR可以对片子有什么帮助,因为我关注的点不在这儿,我更关注的是个体的情感。


澎湃新闻 :你四十岁了,有想过后面该怎么拍么?


范俭 :我觉得人物驱动类的,在余秀华这里应该算是一个顶峰了,我希望我的创作接下来会有变化,比如在呈现手法上,我希望能够多样一些,但是我还没有想得很清楚。但是四十岁对于一个男性导演来说是黄金期的到来,四十到五十,他的体力也可以,思想也成熟了,有耐心能够坚持,纪录片永远不是一个短平快的创作,就像我前面说的,拍纪录片就是人与人的交往。



附《摇摇晃晃的人间》中的诗句:


首先是我家门口的麦子黄了,然后是横店
然后是汉江平原

在月光里静默的麦子,它们之间轻微的摩擦
就是人间万物在相爱了

如何在如此的浩荡里,找到一粒白
住进去?

深夜,看见父亲背着月亮吸烟
——那个生长过万倾麦子的脊背越来越窄了

父亲啊,你的幸福是一层褐色的麦子皮
痛苦是纯白的麦子心

我很满意在这里降落
如一只麻雀儿衔着天空的蓝穿过
——余秀华《麦子黄了》

反正是绚烂,反正是到来
反正是背负慢慢凋残的孤独:耀眼的孤独, 义无反顾的孤独

那些喷薄的力从何而来?它不屑于月光
它任何时候都在打开,是的,它把自己打开
打的疼, 疼得叫不出来
——余秀华《栀子花开》

他喝醉了酒,他说在北京有一个女人
比我好看。没有活路的时候,他们就去跳舞
他喜欢跳舞的女人
喜欢看她们的屁股摇来摇去
他说,她们会叫床,声音好听。不像我一声不吭
还总是蒙着脸
——余秀华《我养的狗,叫小巫》

她病了以后,我从来没在她面前哭过
她说我的心肠比榆木还硬
我笑,几颗野草莓在这黄昏里亮得很
像我在几个夜晚吐出的血块
我从来不相信她会这样死去
因为到现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环球时报  ·  《哪吒2》,突破130亿!
21 小时前
南方日报  ·  广东3名干部任新职
昨天
中国新闻周刊  ·  “AI公务员”来抢“饭碗”?
2 天前
央视新闻  ·  学会翻篇,你不必为难自己
2 天前
书法在线  ·  金色小楷佛经,见者得福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