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很矛盾的现象:
身边的人都在喊着没钱,可朋友圈里的演唱会、旅游照片却一点都不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真的是穷得叮当响,还是另有隐情?
答案是:
确实没钱,至少比几年前赚得少了。
看看身边的朋友就知道了:
有的公司裁员降薪,有的延迟发工资,有的在苦苦支撑。就连半编制的朋友,在三四线城市也经常遇到工资延期的情况。
经济学家香帅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未来几年,我们会进入'微利社会',社会投资的平均回报率可能只有3%,而大部分行业的利润可能无限接近于0。
这不是某一家公司的问题,而是整个时代的困境。
01
暗流涌动的职场竞争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他们公司有个很奇葩的规定:
业绩最后一名要扣钱。
问题在于,大家完成本职工作的水平都差不多。最后评判的标准,竟然变成了
谁加班更多。
表面上大家都在喊着躺平,实际上私下里都在拼命。
因为每个人都明白:
在这个向下的通道里,或许不能做最好的那个,但一定不能做最差的那个。
02
副业经济的崛起
与其说是崛起,不如说是被逼出来的生存之道。
相比中年人的"吉祥三保"(保安、保姆、保洁)和"铁人三项"(外卖、快递、司机),年轻人更倾向于互联网副业。
写作、运营、直播、卖货...这些低成本的创业方式,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因为每个人都懂:
在这个时代,光靠一份工资,真的很难抵抗风险
。
03
消费观念的分化
奇怪的是,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享乐消费却没有明显下降。
原因很简单:
400万的房子买不起,但4000块的演唱会门票还是能承受的。
消费升级与降级同时发生:
大额消费更谨慎了,但对于能带来即时快乐的小额消费,反而更舍得了。
就像以前会为大牌包包买单,现在却选择几十块的帆布包。
不是LV不好看了,而是它带来的情绪价值,配不上这个价格了。
04
情绪价值当道
有人说:广场舞是老年人的乌托邦,那演唱会就是年轻人逃避职场压力的出口。
数据显示:18至34岁的年轻群体,是演出市场的消费主力。
经历了三年疫情,年轻人更懂得及时行乐了。
他们发现:
消费的本质不是炫耀,而是一种压力的释放
。
所以,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低成本的情绪价值:
看书、运动、学做饭、逛公园、看展览...
这或许就是时代给我们的启示:当物质消费带不来快乐时,不妨去寻找那些真正能带来幸福感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