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明明很渴望得到外界的肯定与关注,让别人看到我们的闪光点、价值,但如果突然聚光灯照在我们身上,成为众人的焦点,又恨不得找个角落躲起来,整个人都感觉非常不自在。
▨ 小时候很想在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能送一件心仪的礼物,例如自行车,游戏机,漂亮的衣服,但就是无法张口直接说,似乎说出自己的需要和渴望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 在微信群里看到大家聊得热火朝天,也发了一句话,等了半天没有一个人回应,感觉自己是话题的终结者。
▨ 某一天我们穿了件自认为还不错的衣服去上班,结果一天过去了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并给予我们期待的赞美。
以上这些感受的背后都和一个东西有关系,羞耻感。
什么是羞耻感?我们先从生理反应上看,全世界每种文化中的人都用相同的生理信号表达羞耻感:低垂的目光、回避的眼神接触,通常还伴有脸红,或者身体其它部位发红。
在心理层面,羞耻感的维度很宽,可能指的是轻度的尴尬,例如隐隐地觉得没面子,觉得自己有点愚蠢,难为情,也可能是不配得感,强烈的脆弱感暴露在众人面前因此感受到一种莫名的被羞辱。
在行为层面最常见的就是隐藏和回避,有句话:“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就是在形容人感觉到羞耻的时候想要做的事情。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做过的一个实验“无表情实验”,在一间观察室里,一位年轻的妈妈坐在她的宝宝对面,妈妈很亲昵地看着宝宝,小宝宝看起来也很愉悦,妈妈用婴儿的语气、语调和宝宝说话,宝宝也回应着。
宝宝手指向一个地方,引导妈妈去看,妈妈看看那个方向再回头看看宝宝,用声音回应着宝宝她看到了,也表达着她的理解和确认,宝宝很开心地笑着,这个时候母婴之间情感调谐,他们是彼此快乐的源泉。
接着妈妈中止了与宝宝的目光接触,把脸暂时转向一边,当妈妈把脸再转回来的时候,她面无表情,就像戴了一个面具一样,身体也一动不动,宝宝试图挥舞着手,指向一边来唤起妈妈的兴趣。
妈妈始终一个表情,冷漠严肃。宝宝越来越痛苦,最后开始尖叫,小手拍打安全座椅,嚎啕大哭。
这时妈妈开始恢复正常,重新回到之前母婴情感调谐的状态,宝宝也重新回复到情绪平稳的状态。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妈妈给予宝宝所渴望的回应时,宝宝非常快乐,这种快乐会让宝宝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被爱的。
反观母婴之间短暂的情感不调谐的状态让一个旁观者都感觉很难以耐受,宝宝更是体验到自己很糟糕,那不可爱,不值得被爱的。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反复出现数月乃至数年,就不可避免地让宝宝感觉自己作为一个人非常糟糕,甚至内心深处会认定自身的存在有某种缺陷,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羞耻感。
这种体验也可以称之为核心羞耻感,这种强烈的感受在一个人后来的成长中影响方方面面,他们很少感觉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被关注的,相反觉得自己是残缺的,丑陋的,不可爱的。
羞耻感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信念,感到羞耻的人深深地确信,自己作为一个人,存在着根本的缺陷。
▷《低谷医生》
羞耻感是一个悖论,一方面羞耻感会让我们与他人失去联结,例如当我们在公开场合感觉有失面子,我们就像要原地消失,或者回避与任何人的接触。另一方面,羞耻感又是因为与人失去联结,感到自己无关紧要或者遭遇冷落的一个结果。
下面我从四个不同的视角和大家一起探索引发我们羞耻感的情境。
1. 无回应的爱
我们最早对于联结的需要来自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
英国精神分析师也是儿科大夫温尼科特认为,婴儿对父母有一种天生的期待,我渴望什么,他们就会给我提供什么,如果孩子真实的体验最终证实了他们自身对于父母的期待,孩子就会茁壮成长。
但如果父母亲并没有按照婴儿期待的给予满足,例如婴儿累了会哭,但是母亲并没有捕捉到他的需要,反而觉得孩子可能是饿了,因此在另外一个维度——婴儿当下并不需要被满足的维度(饥饿)给予满足,婴儿就会为得不到的满足(无回应的爱)而不舒服,这也是羞耻感的源头。
无回应的爱是最基本,也是最痛苦的羞耻感的形式。在无表情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婴儿笑着看着母亲,而母亲是面无表情地看着婴儿,婴儿瞬间变得很无措、紧张。
每一个去爱的人,都渴望得到爱的回应,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渴望我们对于所爱之人,无论是伴侣,还是父母来说,都是他们的快乐源泉。
当我们得到爱的时候,我们是全然满足的感觉,但是当我们遭受拒绝时,例如我们想和一个人有更深的交往,沟通,但对方并没有这个意思。甚至当我们给一个人发信息,对方没有任何回复,我们都会体会到一种“没有回应的爱“。
这时我们内在对自己的说的话可能是“我很受伤,我不讨人喜欢,我被怠慢,被忽视”,这些都是在描述我们正体验着羞耻。
▷《超脱》
2. 排斥
在我们人类演化的过程中,人们是以部落的形式生存下来的,我们天生渴望关系,渴望伴侣、亲人、朋友,需要群居,有内在归属感的需要。
羞耻感一面会驱使我们想要躲起来,但如果我们觉得我们被某一个我们向往的团体所排斥的时候,我们也会感觉羞耻。
初高中的青少年们通常会因为“觉得自己不受欢迎,不够酷,害怕被小团体排斥“而痛苦,大学考不上,申请工作被拒也会引发羞耻感,因为渴望加入的团体拒绝了我们。
工作中同事聚餐没邀请你,老板偏爱一些人而非你,任何涉及人际互动的团体可能都会让某一个没能参与的人感受到被排斥,觉得自己并不如那些参与的人更重要,更有价值。
包括当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让我们感到很难被外界理解,也会引发我们是局外人的感受。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一方面可能让人感觉自豪,但如果与他人失去联结,这种独特也会引发孤独感,一旦我们寻找不到归属感,就会引发羞耻感。
这时我们内心的潜台词可能是"我像个局外人,我格格不入,我很古怪,不够好,不重要。"
▷《低谷医生》
3. 非自愿的暴露
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聚餐时我们和别人高谈阔论,中途去洗手间偶然照下镜子才发现牙缝里有青菜。
每个人都渴望在公共场合给人留下好印象,一旦我们没能留下好印象,还以一个不太良好的姿态暴露于众,或者我们非常私人的事情被无意间公开,我们都会体验到一种羞耻感。
这种羞耻感和非自愿的暴露有关系。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位来访或多或少在咨询中都会体验到一种暴露带来的羞耻感。
来访无意中说了什么话,这个话几乎是脱口而出,它可能暴露出来访的某种无意识,当咨询师把理解到的无意识反馈给来访时,来访通常在领悟的同时也体验到或多或少的羞耻感。因为这个过程中来访暴露了一部分他可能还不想面对,承认的部分,这种暴露也会引发人的羞耻感。
还有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上学的时候老师一说下面我要点名回答问题,这时很多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一旦被点名,发言的时候就很容易语无伦次,甚至汗流浃背,脸红心跳。这也是一个非自愿的暴露引发的羞耻感。
这时我们可能觉得自己很尴尬,害怕沦为笑柄,害怕暴露自己的愚蠢无知,感觉很窘迫。这些也都是体验到羞耻感时我们会对自己的评价。同时,在那一刻我们可能也深信:这就是别人会对我们有的评价。
▷《Skam》
4. 落空的期待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认错人的经历,远远地看到一个人好像我们的朋友,兴冲冲地走上前大声喊着他的名字,对方一脸错愕,原来认错了,这时我们恨不得赶紧逃离现场。
虽然大多数人对这种体验都会感同身受,但为什么认错人会引发我们这么强烈的不适呢?毕竟是一个很常见的事,那是因为只要我们公开表达期待,同时渴望得到回应,而得不到的时候,我们就会体验到因为期待落空带来的羞耻感。
学生时代大家都有复习考试的经历,考完公布成绩的时刻都让人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我们害怕成绩不如我们期待的那么理想,我们害怕承受期待落空带来的失落痛苦。
任何时候只要我们给自己设定目标,我们就有可能会体验期待落空带来的羞耻感,所以有很多人为了不让自己体验失望也选择在生活中不去前行,不投入。
因为不做就没有失败,这一部分是因为对于羞耻的一种防御。同时,因此也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机遇。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说人不应该体验到羞耻,而是我们是否可以忍受羞耻,如果羞耻感变得可以耐受,它甚至会成为一种激励我们继续更加努力前行的力量。
▷《低谷医生》
由于羞耻感让人感觉极其难以耐受,我们通常会怎么处理它呢?出于一种本能,我们会借助一些策略来尝试让自己不要体验到羞耻,将这种痛苦排除在我们意识之外。
最常用的策略就是回避,否认和控制,甚至这种策略在有些时候是当事人自己意识不到,而身边其他人也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行为上,而很难关注到行为背后的驱动力——羞耻感。
我们经常说的“社交焦虑”也可以成为之“羞耻感焦虑”,当我们遭遇迫在眉睫的暴露、幻想中可能的出丑,排斥的时候,羞耻感就会在我们心中出现,我们可能会有意识的回避。
还有一种情况是无意识的回避,这种可能更为隐秘一些。例如本来要出席重要的会议,但是前一天突然生病,也或者要参加考试,到了考场才发现重要的证件没有带,无法参加。
我们仅从心理层面理解这个现象的话,这里面或许也有一些无意识的动力,就是我们无意中在回避一些让我们可能会体验到羞耻感的场景。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有的人特别害羞,很容易不好意思,这里面有天生性格气质类型的原因,我们从心理层面理解,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害羞是一种反应性、保护性的行为。
害羞是因为害怕被批评,有人不欣赏、不接纳我们,我们要确保不犯错,避免遭受责备,时刻提防着可能会被羞辱的风险,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我们内心也认为这种风险时刻都存在。
所以害羞的人可能习惯不断试图回避“非自愿的暴露”而带来的羞耻感。对于在任何场合都会保持沉默的朋友们,可以体会下是这种感觉吗?我们害怕暴露自己。
▷《超脱》
还有一个回避的例子就是拖延,拖延可能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其中一个和羞耻感有关,要完成一项工作,最终呈现给外界,这个东西我们可能担心没有预期的那么好,我们害怕体验到落空的期待。如果从来没有完成,也不必最终暴露给外界。
还有的人会在最后一刻匆匆做完,这样做得不好,那是因为没有付出努力,这样他就可以告诉自己,之所以没那么好,是因为没努力,努力了我一定会做得非常好,用这样的方法来避免体验到,也许全身心投入也可能做得没那么满意而带来的羞耻感。
当我们拼命否认羞耻感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躲避到一个非常理想化的虚假自我中,我们会努力塑造一个各方面都很完美,无懈可击的形象,是因为那些自认为不够好的部分可能是令人感觉非常羞耻的。
我们只能允许自己拥有非常出色的那个部分,另外一些暂时需要提高的,成长的部分会让人感觉那个一种缺陷,我们无法承认它,或者它不在我这里,而在别人那里。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类型的人,你和 ta 在一起,你会觉得自己哪都不好,需要努力在 ta 面前展现你也不差,而且总是隐隐感觉自己不够格。在这种人际互动中有可能是对方把自身无法接受的、无法承认的那个羞耻感放在了你的身上,整个互动过程可能是非常无意识的,也可能是有意识的。
例如有一些极端的自恋者可能已经不是通过吹捧自己来回避内在的羞耻感,他们通过以胜利者自居,处处展现出一种优越感,打压、贬低,鄙视别人来否认自身无意识中的缺陷感,自卑感,也就是羞耻感。
我们每个人在遭到批评的时候都会产生想要责备他人,轻视他人的想法,想通过这种行为来否认其实是我们自己在遭遇批评的时候感觉到一种有些羞耻的感受,但是自恋的行为在程度和强度上都会更严重一些。
只要我们指责他人,贬低他人的行为是一时的,最终仍然会回到自身,承认自己的羞耻,它就不是一种病理性的行为。
很多人都看过脱口秀演出,有一类脱口秀演员特别喜欢通过自嘲、自我贬损的方式来呈现一些东西。我们为什么喜欢?
是因为我们感受到共鸣,我们内心想要隐藏的尴尬,羞耻,原来另一个人也感受到了,我们并不孤单。
生活中有一些人也特别善于自我嘲讽,或者自我贬低来处理内在的羞耻感,因为这样的暴露是一个自愿的暴露。
这种暴露把潜在不可控的、丢脸的体验变成了一种我们感觉可以调控的体验。例如有的人会说,我太笨了,我做得太差了……就好像在说,我有自知之明,我不需要你再批评我。
受虐也是同样的内部机制,通过让自己感受到挫败,感受到一种羞耻,从而避免别人以一种同样的方式来伤害自己。所有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避免体验意外的暴露带来的羞耻感,哪怕结果是不好的,但它是可控的。
羞耻感始终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的一部分,只要我们不至于被羞耻感淹没,对羞耻感保持着一种觉察,它在帮助一个人成长方面有着极大的价值。
关于咨询师
————————
所有的学习与体验都是为了准备好自己,能够与你真实的在一起度过每一次有意义的会面,我自身的经历也让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修复旧日创伤的能力。
生活中给你带来痛苦的难题、困境或许也是获得成长的钥匙,我们一起去寻找那扇门。
如果你当前面对一些心理困扰但不知如何解决,或者压抑的情绪找不到发泄的出口,我们的「首次咨询」(心理评估)服务 可以帮助你。「首次咨询」(心理评估)利用国际标准的心理测评量表系统和 50 分钟的 1v1 线上深度访谈,帮助你明确定位情绪感受与需要关注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