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3月19—23日)共有66家公司公告机构调研情况。被10家以上机构调研的公司有19家,被20家以上机构调研的公司有9家。上周机构调研次数大减,环比上上周减少了近四成。从行业分布来看,化工、建材、电子设备等是机构关注重点。其中,星网宇达接待了55家机构调研,公司股价也在本周一涨停。
星网宇达调研纪要
一、高管介绍了公司概况、业务架构、2017年度经营情况和2018年度发展计划。
二、针对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展开了介绍:
1、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便是技术优势。
公司一贯注重技术能力建设,2011年至2015年,公司在惯性技术领域打造了一支技术实力比较强大的团队,储备了一些技术实力和力量。我们在几项细分领域的PK中,能达到国内第一的水平。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二,便是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
。更为重要的是,公司基于上述技术优势,以及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能够将技术优势与市场优势相结合,对产品和研发方向进行准确定位。
回顾公司成长的历程,公司在几个关键的时期做了几个关键的决定。支撑这些关键决定有三个要素,一是技术储备,二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三是紧随用户需求,绑定用户定制研发。公司结合较好的市场积累和较好的技术积累,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满足用户需求。
面对未来,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点”和“面”上。在惯性技术这个“点”上的优势:我们要持续突破,对核心器件进行深化研究,使之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产业链的系统整合这个“面”上的优势:公司将整合各个子公司的业务,在“智慧海洋”、“测控安防”、“智能平台”等方向上整合成系统解决方案的优势。
2、 公司持续成长的动力?
公司现阶段,持续成长的动力一是维稳,维持现有业务的稳定发展。通过三大支柱产品的转型升级和持续聚焦智能无人系统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突破,实现在军方产品定型方面的突破,力争3~4个军方型号定型,为惯性导航领域持续保持稳定业绩奠定坚实基础。
3、2018年的经营目标是7亿元,7个亿的目标的构成?
2018年,公司将聚焦核心竞争力建设,力争完成7个亿的业绩目标。预计外延并购企业贡献约2.8亿,内生贡献约4.2亿。原有的驾考业务维持稳定,惯导业务可能会带来惊喜,动中通如果年内完成新产品定型,预计明年会贡献一定业绩。
4、新业务布局,是否会影响公司利润率?2017、2018年利润率趋势如何?
公司作为以自主研发为主的轻资产公司,之前净利润率在25%-28%之间。2017年,受股权激励和募投项目资产转固的影响,销售净利润率有下降,但仍然保持20%以上。
5、新产品需要投入多少精力、人力?
新老业务,都是独立平台。负责传统业务的团队,每年有2-3款新品研发任务,已定型的产品交付生产环节,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虽然看起来我们的产品线很多,但在每个方向上都是一个独立的核心团队,每个团队都专注在一个业务方向上,人员和研发任务、研发目标是相匹配的。
6、无人机除了靶机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产品布局?无人机任务载荷,除吊仓还有哪些?
目前我们的无人机产品线,一个是靶机,一个是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瞄准美国扫描鹰机型)。其中,我们在靶机方面策划了系列产品,包括:亚音速、大机动、隐身等。
载荷与应用相关,没有针对任务载荷规划业务。目前靶机上主要有红外夜光弹、龙伯球、有源/无源干扰弹等。未来基于应用需求,可能再装备SAR、高光谱等载核。目前没有布局具体的业务。
7、产业基金的进展情况?
产业基金是星网宇达去年底和北京亦庄国投联合发起设立的,基金的其他投资人是一些看好公司与管理团队的机构,基金规模10.1亿,目前资金已经到位60%。
基金的投资方向重点侧重于智能无人系统,包括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军民融合等;当然,首选投向跟星网宇达有协同效应的标的,首选的退出渠道是和星网有协同,做一些整合。目前基金已经积累了一批优质标的,具备了为星网宇达利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
星网船电这个标的是我们申请北京市高精尖发展基金的储备项目。由于基金进度等原因,公司先行使用现金收购星网船电的控股权。关于少数股权由基金进行收购而非公司,这是出于一个整体安排。公司下一步会看市场整体环境和时间来实施整合。
8、无人机业务的进展?
无人机业务,我们也是瞄准实际需求进行的专项研发,所以去年我们去这个项目的预期比较高。我们已经拿到一张门票,虽然量不是特别大。我们之前的预期没有完全达到,主要是由于相关的技术攻关有难度,研发进度比我们预想的滞后了。我们有针对性地做了重大的调整和投入,通过引入有直接经验的专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抓住机遇,少走弯路。
9、尖翼科技股权变动后的情况?无人机后续招标情况?
尖翼科技去年人员规模在16-17人,现在40人左右。尖翼科技主要股东是公司和尖翼科技的核心员工,张博士是飞控的核心人员,负责飞控算法和智能控制。这次我们注资,主要是给我们核心团队的激励,设立了一个员工持股平台,占15%的股权。
空军及陆军,有招标,公司都会参与,分别在核心部件、整机方面参与竞标。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认为无人机业务能支撑起4000万产值。
10、卫通民用业务格局?
根据我们对渔船卫通市场的了解,现在市场上的各家公司,包括海卫通、海上通、迪泰、中国电信卫通等,还没有太大规模的应用。目前的制约因素,主要是资金、产品、运营模式。产品大批量出去,是否能稳定可靠,成为主要制约因素。我们走的是合作互赢的道路,中国移动做运营,中兴通讯做总集成,我们提供设备;我们不急于追求量,更看重未来持续发展。
11、铁路检测领域和天宝的合作有没有定下来?
去年,天宝来公司交流后,认为我们具备将产品做到期望的精度和性能的实力,愿意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认为产品在人机交互性方面尚需提高,没有急于向市场推出,因此,与天宝没有进一步形成合作。
铁路检测是由我们研发中心承担的一个项目。今年,我们将在产品人机交互性方面进一步探索,计划产品在2018年定型,并形成一个小量的销售。
12、铁路弓网检测项目进展如何?
这块是传统业务,我们导航事业部2016年一个客户,客户做系统集成。
这个项目在2016年交付了上百套惯导,这些产品在2017年才基本装完。项目整体建设进度较我们预期产生了一定差异。预计今年会有一定的销量。
13、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进展和规划?
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方向,主要是解决我们自己产业链闭环,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再逐步在细分领域上做到领先。
目前,我们的加速度计,主要是抗冲击振动型产品。光纤陀螺的产品以小型化、高性价比为主,力争将三轴50陀螺,98陀螺的成本做到最低。同时,我们还在向高精度方向研发,力争成为惯性技术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