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十分关键。2023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动力和方向。从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到今年3月“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深化创新驱动发展”……
一个“新”字成为支撑经济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核心变量。
以创新引领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破解融资难题。
今年以来,各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不断塑造着发展新优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上升至第11位,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
技术“上新”,产业“翻新”,新质生产力破题成势的背后,金融助推器、催化剂作用持续凸显。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科技部等部门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激励金融机构更大力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各家金融机构积极响应,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持续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引导和激励更多长期资金支持科技创新。
传统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
在佛山,建设银行为一家陶瓷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帮助其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引入生产,成功研发出厚度仅有3毫米的陶瓷板材。
数实融合是驱动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关键力量。
在北京,国产GPU(图形处理器)独角兽企业——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与浦发银行、邮储银行和北京银行签署重大科技项目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融合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的数智世界加速计算平台。
低空经济等产业发展是助推新动能集聚的重要抓手。
在江苏省苏州市,农业银行昆山分行以纯信用方式,为峰飞航空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提供综合授信,支持该公司实现全球首条跨海跨城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航线的公开首飞。
一年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更加完善、金融政策工具更加精准、金融产品服务模式更加丰富,为科技企业提供涵盖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综合服务,持续丰富企业融资渠道。据统计,今年在北交所上市的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截至三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万家,获贷率达55.7%。
以更新激发潜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释放市场潜力。
今年以来,特别是7月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简称“两新”)政策逐步产生积极效应。据统计,1至11月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6.1%,家用视听设备零售业、日用家电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9%和18.7%。
“两新”政策连接供需两端,需要金融机构持续构建政银企良性互动机制,以完善的综合金融服务将优惠政策传递到千企万家。
“真没想到,用信用卡也能买农机,还能得到分期优惠。”农户韩先生使用农业银行信用卡惠农分期产品,获得了银行与厂商联合提供的优惠让利。
“感谢银行帮助我们采购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生产设备。”在兴业银行的贷款支持下,青岛一家电力设备企业完成了设备更新换代。
“一直想换一辆新能源汽车,没想到补贴政策这么优惠,终于可以出手了。”在建设银行的购车配套金融服务帮助下,王女士买到了心仪已久的新能源汽车。
支持城市轨道交通等建设项目设备更新,创新“设备采购贷款”等特色贷款产品,推出针对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耐用品的消费分期服务……伴随“两新”政策从路线图转化为施工图,金融机构持续推出创新产品和优惠措施,推动设备制造、汽车、家电等行业生产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