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城乡金融报
全国性金融行业媒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记录者、传播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航务周刊  ·  达飞成立新合资公司! ·  昨天  
中国航务周刊  ·  货代巨头紧急预警:该国港口持续罢工…… ·  昨天  
开发者全社区  ·  春晚差点穿帮的镜头 ·  22 小时前  
中国航务周刊  ·  这家班轮巨头宣布成立合资公司!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城乡金融报

2024,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回眸

中国城乡金融报  · 公众号  ·  · 2024-12-13 17:32

正文




行至岁尾,回看全年,以数观势。


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4.8%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3.3% ,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10% ……


即将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在各种“压力”面前交出高分答卷,一组增量数据充分彰显高质量发展充沛活力、鲜明底色,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目前,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过 200万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余额突破 400万亿元 ,庞大的总量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强劲动能、充足信心,体现出金融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 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担当作为。



0 1
























以“新”为力 开辟发展新赛道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十分关键。2023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动力和方向。从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到今年3月“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深化创新驱动发展”…… 一个“新”字成为支撑经济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核心变量。



以创新引领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破解融资难题。


今年以来,各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不断塑造着发展新优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上升至第11位,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


技术“上新”,产业“翻新”,新质生产力破题成势的背后,金融助推器、催化剂作用持续凸显。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科技部等部门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激励金融机构更大力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各家金融机构积极响应,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持续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引导和激励更多长期资金支持科技创新。


传统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 在佛山,建设银行为一家陶瓷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帮助其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引入生产,成功研发出厚度仅有3毫米的陶瓷板材。


数实融合是驱动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关键力量。 在北京,国产GPU(图形处理器)独角兽企业——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与浦发银行、邮储银行和北京银行签署重大科技项目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融合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的数智世界加速计算平台。


低空经济等产业发展是助推新动能集聚的重要抓手。 在江苏省苏州市,农业银行昆山分行以纯信用方式,为峰飞航空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提供综合授信,支持该公司实现全球首条跨海跨城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航线的公开首飞。


一年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更加完善、金融政策工具更加精准、金融产品服务模式更加丰富,为科技企业提供涵盖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综合服务,持续丰富企业融资渠道。据统计,今年在北交所上市的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截至三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万家,获贷率达55.7%。



以更新激发潜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释放市场潜力。


今年以来,特别是7月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简称“两新”)政策逐步产生积极效应。据统计,1至11月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6.1%,家用视听设备零售业、日用家电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9%和18.7%。


“两新”政策连接供需两端,需要金融机构持续构建政银企良性互动机制,以完善的综合金融服务将优惠政策传递到千企万家。


“真没想到,用信用卡也能买农机,还能得到分期优惠。”农户韩先生使用农业银行信用卡惠农分期产品,获得了银行与厂商联合提供的优惠让利。


“感谢银行帮助我们采购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生产设备。”在兴业银行的贷款支持下,青岛一家电力设备企业完成了设备更新换代。


“一直想换一辆新能源汽车,没想到补贴政策这么优惠,终于可以出手了。”在建设银行的购车配套金融服务帮助下,王女士买到了心仪已久的新能源汽车。


支持城市轨道交通等建设项目设备更新,创新“设备采购贷款”等特色贷款产品,推出针对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耐用品的消费分期服务……伴随“两新”政策从路线图转化为施工图,金融机构持续推出创新产品和优惠措施,推动设备制造、汽车、家电等行业生产较快增长。




02
























以“重”为引 巩固发展好势头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突出重点、把握关键。 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 投资体量大、涉及领域广,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好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金融服务,是金融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向“关键处”发力,集中力量办好大事要事。


今年以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简称“两重”)政策效果持续显现,高新技术、能源、交通运输等行业和民生领域项目“挑大梁”,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是党中央着眼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截至目前,用于“两重”建设的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全部下达,分3批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等1465个项目建设。


“京滨城际铁路二期工程首座隧道贯通,为‘轨道上的京津冀’打下坚实基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农业银行建立“一项目一方案”服务专班,为京滨城际、津秦铁路、津石高速等项目持续提供金融支持。


“西南地区货物经平陆运河出海,比现行水运通道出海里程缩短约560公里。”始于广西南宁的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中国银行快速推进授信审批,为项目及时提供信贷支持,助推平陆运河开工建设。


“建起高标准农田,丰产增收更有指望了。”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两重”建设的支持重点。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业发展银行通过“农地+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种粮大户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工作,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今年以来,金融机构积极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持续提升重大战略、重点工程金融服务力度,将项目建设与扩大投资渠道、民生改善统筹起来,全力支持办好一批大事要事。



向“薄弱面”倾斜,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机构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部署,也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关键引擎。


今年1月,人民银行宣布设立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


此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着力推进银行业保险业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


各家金融机构将“五篇大文章”纳入机构战略规划和年度重点任务,持续优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客户差异化支持政策……

金融系统将“五篇大文章”作为服务的重点领域,加强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合作,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实现经营业绩稳健增长,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在强化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对“五篇大文章”相关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今年前十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52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69万亿元。




0 3
























以“稳”为锚 夯实发展定盘星




推出12万亿元化债新政、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打好房地产各项融资工具的“组合拳”……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稳预期,关键是稳企业。


今年,扶“微”助“小”的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助力中小微经营主体爬坡过坎。特别是10月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并存的问题。


在黑龙江,农业银行聚焦农垦地区粮食收购金融需求,建立每周跑户服务机制,实地了解客户信贷需求。


在山东,工商银行与山东省“产业大脑”能力中心服务平台签署金融创新业务合作协议,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直达能力。


从延伸普惠金融服务触点,到共建小微企业发展生态,再到推动相关金融产品创新,目前六大国有银行均已成立工作专班,将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政策传导至全国各地分支机构,推动普惠金融服务直达基层。截至三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



稳经济,离不开稳外贸。


出口连续8个月保持增长、特色农产品出口更畅通、“新三样”相关出口市场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对外贸易量增质优,展现出复杂严峻国际形势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活力。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外贸在带动消费、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中小型外贸企业协同度日益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功不可没。


金融机构持续畅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更加精准地为外贸企业增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