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忠直之友
圈内人才懂得的个中况味;殿下士都尝过的冷暖甘苦;局中人才洞悉的剧透内情;一家亲才给予的理解体谅。长安居不易,帝都尚有情。感谢关注,欢迎投稿荐稿,采纳有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星球研究所  ·  什么是吉林?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哪个小城名字最好听?2.0 ·  5 天前  
地理蹊  ·  贵州一村庄陆续发生30多处地面塌陷!? ·  6 天前  
地理蹊  ·  西气东输:气贯神州的能源大动脉 ·  1 周前  
地理蹊  ·  考前每日练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忠直之友

不管你信不信——在这个时代,没有新闻素养,执政能力就不完整

忠直之友  · 公众号  ·  · 2015-09-21 20:57

正文

过去的一年,倒在新闻媒体口伐笔挞下的官员不在少数,当然这里不乏自身品行不检点的人,但是大部分还是毁在说错话。要说官员不会说话,很多人就要呵呵了,但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怎么与一个可能把你的声音扩大成千上万倍的对象说话,新闻素养绝对是这个时代从政的必修课!可不是你们想的三缄其口那么简单哦,快点学起来哦。


从主管浦东开发的上海市副市长,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再到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的身份虽时有变化,但他直面媒体时的坦诚与智慧一直未变,“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心愿始终如一。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是他长期的个人修为所致,更是他在多年的实践中巧妙地把个人风格与国家立场结合在一起的结果。而如今,“公务员要培养新闻素养”是他挂在嘴边的话,“在这个时代,没有新闻素养,执政能力就不完整”


记者不是部下,也不是敌人

记者:最近,您的新书《直面媒体20年——赵启正答中外记者问》正式出版,收录了您自1995年至今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的文章六十余篇,为什么选在这个时机出版这本书?


赵启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国际对中国的关注程度空前提高,这是我们中国提高国际地位的好机会,但是必须表达得要正确,有影响力。此外,我国公众对于政府官员的动态也愈发关注,如何回应公众关切也应该成为官员执政的内容。


记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每个政府部门都无法回避“如何与媒体相处”这个问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赵启正:我曾经用几句话描述过官员与记者的关系:官员和记者是工作关系。我既不是你老师,你也不是我的部下,更不是我的敌人,但是你也并不是我的朋友。


有人说,记者为什么不能成为官员的朋友呢?因为在工作场合,我就要对我说的话负责。因为我为政府工作,所以不能讲私房话,从这个角度讲,算不上朋友。


记者应该是官员的合作者和挑战者,你球发得好,我接得好,大家都喝彩。一个新闻发布会,记者提的问题太没意思,这发布会就失败了。这是谁的失败呢?是咱俩共同的失败。


记者:没有媒体做中介,政府和公众的联系就不会顺畅。


赵启正:新闻报道或新闻发布会的目的是对内沟通公众、保证监督、争取理解、获取知识;对外,沟通世界、说明中国、解疑释惑、增强影响。政府机构对外表达是请媒体把我们的政策主张向公众做传达、做解释、做说明、做传播。同时,向公众报告后,还要请公众监督。因此官员有两重心理,第一欢迎记者采访我,因为可以表达政府的主张,获得民意的支持;但是,提到监督,可能就有人感觉不舒服。究其原因,还是新闻素养不够。


记者:在您看来,官员们的新闻素养应该如何培养?


赵启正:首先得明白我们所处的是信息时代,信息就如同空气,每天都要呼吸,就离不开它。一个现代人不可能不关注信息,特别是领导干部,每天要有一定的时间阅读信息、思考信息、发出信息,那就必须重视媒体,要利用媒体做桥梁和接力棒。如果你做不到,记者只好找小道消息去编,错了你还批评人家,说你怎么能从网上找消息呢,你多跟记者们说说不就可以了吗?


为什么公务员要有新闻素养?因为在这个时代,新闻素养已经是执政能力的要素之一,不会和媒体沟通,执政能力就不完整。有的公务员不善于和媒体交流,导致发生冲突,这很遗憾。我们应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新闻发言人,要专业化职业化

记者:您是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动者。现在回过头来,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赵启正:我们新闻发布会的发布次数的增加和质量的进步是值得肯定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这不仅对国内民众扩大了知情权,使我们的政府更贴近人民群众,使人们了解政策制定的缘由及执行中的问题,也是中国政府向世界最快捷、最有效的表述立场的最好方式。


不妨把我们对外传播与交流的工作都看成是生产有形的或无形的“产品”。从效果和投入来看,新闻发布会可能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了。


记者:现在各大部委都有新闻发言人,但有的部委一年开不了一次发布会,有的虽然开了发布会但记者感觉“不过瘾”,您对此有何建议?


赵启正:新闻发布会已经成为我们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要素,但是发展却不平衡,有的网站去年庆祝新年的信息现在还挂着呢,这就不好。问题还是在于对新闻发布、信息时代的特点理解不够。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天发生的事情特别多,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也特别多,如果不主动发布,就会变成猜测,引起误解。


在中国,新闻发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规范。发言人应该成为一种职业,不能是兼职。我在国外做过很多调查,一个新闻发言人手下是有一群人在忙的。一定要专业化、专职化,这个职位看着好像没用,出了事儿就有用了。突然出一个事,没有经过训练的新闻发言人是必然答不好的。我一直强调要有班子,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新闻工作,特别是危机工作,主要领导要在现场亲自指挥。


记者:所以,你曾说,“新闻发言是一种软实力,中国还是太缺少‘会说’的发言人了。”

赵启正:其实,新闻发言人只是一个机构的代表,日常表达由他负责,实际上,他所说的内容是由政府机构各部门、部局科室,大家共同的观点。他说的话,其实是大家的话的提炼。


如果公务员都不能好好表达中国,不给发言人一个好的基础,没有观点、资料、数据,那么新闻发言人肯定也表达不好,新闻素养不只是发言人的问题。

宁可被批评,也要说真相

记者:您曾说过,每次突发事件后政府权威发布一定要和新媒体赛跑,但如今大多政府部门却看似跑不过新媒体。


赵启正:国家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已有明确规定,要及时、要准确。中国的驻外大使们对我们说过,每当遇到国内突发事件,不及时说明事实就常常失去最好时机,这对我们的伤害很大。


其实,有一个规律在任何国家都适用,叫“先入为主”,意思是之后不管用多大的力量,也很难和“先入”去平衡。为什么不说?为什么不及时说?好像不说这个事就不存在一样!不仅要说,还要诚恳地说,真实地说。这个不是去迎合公众,如果公众说得不对,依然要坚持真实原则,宁可被批评,也要说真相。


记者:在这场赛跑中,政府部门应该如何加速?


赵启正:关于突发事件,中央政府、中央领导人在多次讲话中提到要加强报道。问题是如何加强,以及为什么有时做得还不够理想。我们做过很多的案例分析,有些突发事件里头也许夹杂着官僚主义或腐败的内幕,这也是丑事。可是不能因此就不告诉公众。突发事件处理的进展都需要及时地发布,增加透明度,舆论不仅监督政府也要监督企业等责任单位。


突发事件有复杂性,要做到迅速、准确报道,就得讲究效率。所以,报道好突发事件,首先必须建立起有效的责任系统,这个系统要极其高效才行。


记者:新媒体时代,政府应该如何建设自身的形象?


赵启正:形象是外表,塑造形象是不全面的,应该是塑造自身,传播形象。比如说,你就不能塑造我的形象,塑造我的形象就可能得给我戴个假发、安个假鼻子。领导干部接受媒体采访可以洗脸,但不可以整容。


塑造形象不是媒体的功能,媒体应该传播形象。比如照相,一定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那么给赵启正照相,你是摄影师,你想表达我的深沉,还是我的老练;表达我的通达,还是我的智慧,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了。


一位主张互联网思维的年轻人跟我讲过一句很接地气的话:要有效传播,最终需要撬动用户的心,这个切入点找不到,所有的战略都是空心。我认为官员的业务素质和媒介素养便是这个切入点。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

感谢关注忠直之友,我们致力于共享核心时政人事职场资讯。了解更多,请点击标题下“忠直之友”关注我们,欢迎转发,荐稿有奖。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