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中读
三联中读是著名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打造的新一代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社交平台,是安静、舒适、深度阅读与表达的知识家园。中读有最好的专栏作者,意见领袖,知识红人,我们希望把用户、粉丝、和内容创作者聚拢在一起,让最好的故事、思想与知识得到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何夕  ·  #a股# ... ·  昨天  
CHINADAILY  ·  China丨Beijing ... ·  昨天  
投行小兵  ·  企业出海:上市、布局和财富 ·  3 天前  
CHINADAILY  ·  OpenAI董事会一致拒绝马斯克收购该公司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中读

三联内部都在上的写作大课!招募倒计时.....

三联中读  · 公众号  ·  · 2021-06-03 17:41

正文


怎样提高写作水平,让文章更加动人深刻? 学习写好人物故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无论是新闻报道、人物采访、历史传记还是非虚构写作, 精彩的人物故事描写是让一篇文章有血有肉、情节丰满的关键所在。 同时它也会赋予文字强大的生命力。

《大卫·戈尔的一生》剧照


0/1
好的人物故事
能让文章深刻起来

以曾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现任中读总编辑的李菁在“非典”那年对病人礼露的采访稿为例。

这篇稿子详细记述了疫情之下, 一个个体是如何在接近死亡时经历人生百态,又是如何死里逃生的:

“病房里面都住满了,后来的人只能住在走廊里。没有床,护士推了一辆手术车给我当临时病床,被子也不够用。有些病友病情不太严重,他们后来告诉我,我进来时,他们纷纷议论说:来了个重的,看她脸都黑了;还有人在讨论我是男是女——那时我整个人已经折磨得看不出男女了,瘦到只有80多斤,皮肤像老茄子皮似的,一捏能提起来特别长,脂肪全都烧掉了,披头散发的;还有人说我是老太太,其实当时我才49岁,可以想见当时都成了什么样子”。


——

李菁《“非典”幸存者礼露口述:从那段经历中,我们能反思什么》


时隔多年,这篇文章在“新冠”疫情暴发时重新发表,依然获得了近500万的阅读量。


读者纷纷留言说“看得热泪盈眶,在当下仍有学习意义”。还有人夸赞文章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描写简直可以出现在阅读理解里”。

可见,一篇文章如果以优秀的人物描写作为推动,是能够让更多人带入自身并产生深刻反思和启示的 ——这也是写作能带来的最具成就感的时刻。


0/2
总有些人物故事
值得被记录下来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经历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总有一些闪光点能够和我们产生连结,便有了值得被记录的万般侧影。

如果你从事文字工作,那么将这些人的故事“变成”一篇篇精彩的人物报道,不仅会为你带来职业上的成就感, 也会让你在从旁观者到成为时代记录者的角色转变中,生出有别以往的感悟。

《斯图尔特:倒带人生》剧照

如果你想记录生活,那么这些人物故事,会成为永不褪色值得回味的独家记忆。

当你遇到怦然心动的对象,你一定也想记录下ta的样子,作为你们永恒爱情的注脚。

当你通过写作参与到这些人不为人知的生活中去,就是沿着他人的生活轨迹再活了一次。 这是多么珍贵而独特的体验。

《爱在黎明破晓前》剧照

但人物写作身为写作类型中的重要主题,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能力的。

它不仅需要优秀的访谈能力去挖掘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也需要强大的资料搜索整合能力,更重要的是需具备讲清楚故事写作方法。

所以,人物写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纸牌屋》剧照

但是不用担心,只要找到了正确的训练方法和领路人,你在写作上遇到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为了提升大家的写作能力,三联中读经过长时间的精心打磨,推出本年度重点课程 《如何写好人物故事——用口述史方法解析写作全流程》

我们邀请到了曾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长期做口述栏目报道的李菁,著名作家余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曾在《新周刊》杂志社负责多年人物报道的周桦以及致力于口述历史和公共历史推广的资深媒体人唐建光。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训练营

这些一线媒体人和作家学者会借助口述史的方法和技巧,从 采访技能、资料整合、写作技巧 等角度, 为你解构一篇文章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教你写出好看、鲜活的人物故事,记录身边和时代中的人。


0/3
为什么要通过
口述史方法学习人物写作?

口述是一种重要的记录方式。 在国际上,口述史已是一门专门学科,它通过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记录人物和历史,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

因此,通过口述史来学习人物写作,会比学习采访更全面、比学习笼统的写作课更系统——从前期准备、资料搜集梳理与整合,信息真实性的核实和采访、再到写出一篇佳作,这整个过程口述史都会涵盖。

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
正式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

学会这些技巧,不只你的人物写作水平能得到提升,其他写作类型你也能触类旁通。

而写好一篇人物稿的难度在于保证真实,学习口述史会帮你跨越这道门槛。 因为它会教给你如何通过受访者的口述、回忆,更直接地获得真实、鲜活的一手材料。

《聚焦》剧照

如何跨越时间,去挖掘被标签化的人物最真实的细节。对普通人来说,这种方法也更容易进入和习得。


国内一线大刊媒体人实战经验分享学者
作家多元身份多重维度讲述

我们邀请到的主讲人,都是自国内知名刊物的一线媒体人,也有最会写人物、讲故事的作家学者。
这门课程,由《三联生活周刊》王牌栏目“口述”主理人、 中读总编辑李菁 亲自带队,还请来了以 “历史侦探”著称的作家余戈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的执笔者,北大的 顾春芳教授 ,还有曾为王石、刘永好、褚时健等知名人士撰写个人传记的 周桦 ,以及致力于推动“公民写史行动”的资深媒体人 唐建光


他们每个人对人物、历史、写作都有着丰富而独到的见解。 他们会根据自己从业多年的经验,为你解构一篇文章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采访沟通、资料整合
写作构思全方位立体解析

写好人物稿件,采访沟通、资料整合以及写作构思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在这一板块中,我们邀请到了曾任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现任中读总编辑的李菁。

李菁拥有多年的一线采访实战经验,她深入过切尔诺贝利,也做过非典采访报道。 近20年来,她的采访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 是国内采访领域跨度最大、采访对象最多元的女记者之一。


2006年,李菁在周刊开设“口述”栏目,也成为了杂志广受欢迎的栏目之一。

她笔下的人物,有诺奖获得者阿摩司·奥兹、艺术家黄永玉、诗词大家叶嘉莹、导演张艺谋、学者傅高义等人。在李菁的采访中,这些公众人物不再脸谱化,而是展现出更加生动的一面。

这些好文章的产出,都得益于李菁老到而独特的采访写作视角。 在课程中,她将结合多年一线采访实战的经验,告诉大家如何做一个好的发问者, 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如何因“人”制宜,打开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海量资料里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在撬开了人物之口后,你还需要找到足够多的支撑材料。

在这一板块中,我们邀请到了 作家余戈 ,他致力于“微观战史”的研究和写作,其中著名的滇西抗战三部曲《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1944:龙陵会战》,推动了一种历史著作“品类”的兴起。


余戈擅长做严密的史料整合和严密比对 ,虽然他写的主题多为战争、历史,但他将会提炼出一套通用的方法论,教大家寻找资料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如何辨别史料的真伪以及如何灵活地整合资料。


为人物搭建一个好的讲述路径

在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就进入正式的动笔环节。

首先, 人物传记作者周桦 将开启这一板块的讲述。周桦曾负责《新周刊》杂志社人物类栏目多年,长于商业人物传记撰写,曾经为企业家王石、刘永好、褚时健等人写作传记。


在这一部分中,周桦将从人物传记口述史写作阶段的步骤、书稿提纲的撰写等角度,为大家搭建好的人物文章的入门之道。


把人物写得血肉丰满、打动人心

一篇文章是否好看,文笔表达也很关键。

在这一板块中,我们邀请到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作家顾春芳 ,她在北大从事美学、艺术学、戏剧学的教学和研究,平常她也写作,那本非常受大众欢迎的著名考古专家樊锦诗的传记《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就是她写的,在作品完成后,樊锦诗曾赞叹, “她是这个世界上最懂我的人。她说出了我想说而又说不出的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