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人人车否认传闻,新一轮大规模
关站来临
来源:财经三分钟(qgq1818),作者杨瑞,获授权转载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无论曾经多么不可一世,只要违法,终究逃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继深圳警方果断出击,对62家网贷平台立案侦查,追回23亿损失后,散落在全国各地的P2P在逃人员,也终于迎来公安部的重拳出击。
380个平台立案,62人被抓!
P2P骗局终结?
尘埃落定!
历时一年多,遍布全国31个省市,涉案金额超百亿的P2P骗局案件,终于终结。
就在刚刚,官媒新华社突然爆出重磅:
经过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的围追堵截,380余个非法网贷平台被立案侦查,追缴回来的资产价值超百亿。
消息传出,在P2P跑路狂潮中,被天雷滚滚的方式,上演惨烈投资者教育的受害者,喜极而泣的抱团痛哭: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果真是应了那句:“作恶必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而这些不可一世,自诩站在庞氏骗局诈骗食物链最顶端的诈骗犯们,也体验到了“诈骗一时爽,尔后火葬场”的滋味。
尽管被追缴回来的累计价值超百亿的资产,仅仅只是绝大多数崩盘平台集资金额的一小撮。
而绝大部分,早已被诈骗者挥霍一空,更不能无法完全弥补所有受害者的损失。
但是,如此巨量金额的成功追缴,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信号。
这意味着,监管层高调宣称要将所有的诈骗犯 ,一网打尽的誓言,绝不是说着玩玩而已,这次铁腕追击,或许是金融乱象整治进入深水区的开始。
只要你曾经借用庞氏骗局的手法,肆无忌惮的收割过消费者。即使你逃到天之涯,海之角,终归有堕入法网,接受法律审判的一天。
金融创新的外衣,
难掩庞氏骗局的本质
天雷滚滚般的平台崩盘,
一度让人误将所有的P2P平台,都当成庞氏骗局,其实这是严重的误区。
常言说的好: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如今在我国境内遍地丛生的P2P,其实是如假包换的舶来品。
最早的P2P起源于英国,是一种典型的个人对个人的网上借贷模式,解决了银行信用体系外的资金拆解需求。
换句话说,P2P的诞生,是金融信用扩张的产物,与所谓的庞氏骗局,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然而,当P2P怀着大无畏的精神,漂洋过海的进入我国后,似乎小瞧了我们强大的改造精神,在金融创新的外衣下,居然不可思议的将P2P完美的改造成了庞氏骗局。
在这方面,恐怕就连西方金融诈骗的“老祖宗” 查尔斯.庞兹,都自愧不如。
早在一百年前的1919年,意大利老头查尔斯.庞兹不远万里的来到北美,然后倾其一生,只干一件事:骗人!
先编造一个子虚乌有的投资项目,然后许诺三个月内,投资者将得到高达40%的收益,作为利润回报。而三个月后,查尔斯.庞兹再将新进投资者的钱,支付给第一批投资者。
也就是说,第一批投资者在短短三个月内,真的拿到了超过40%的高额收益,口口相传之下,诱使更多的人上当。
只要不断有新的投资者加入,这个庞大的击鼓传花的游戏骗局,就能永久的维持下去。
这就是著名的庞氏骗局。
而纵观去年以来,前赴后继倒下的P2P平台,无论是丧钟长鸣的泛亚系,还是余音缭绕的中晋系,亦或是让人牢底尚未坐穿的e租宝,都将庞氏骗局,发挥的淋漓尽致。
从许诺高收益,到疯狂的砸重金投放广告,再到如出一辙的借新拆旧。
只能说“我国的庞氏骗局”简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而在这种密集的狂轰滥炸下,各种披着金融创新外衣的骗局,开始打着P2P的幌子,肆无忌惮的收割韭菜。
P2P行业也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潜规则下,成为了金融诈骗和庞氏骗局的代名词。
让人唏嘘不已。
庞氏骗局为何如此猖獗?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几乎是最正常不过的常识。
然而,为何诈骗手段并不高明的庞氏骗局,却为何如此猖獗,居然有那么多的投资者,前赴后继的往火坑里面跳?
自然是一个贪字了得。
即使明知道是骗局,但总觉得自己才是最聪明的那个人,不可能是接最后一棒的那个蠢蛋,肯定会有更倒霉,更傻的接自己的棒,危险一旦来临,自信会比任何人都跑得快。
而在这种侥幸心理的驱使下,无数人奋不顾身的投入到明知是骗局的骗局中。
然而,雪山一旦崩塌,任何一片雪花都无法幸免。
再大的雷声,也叫不醒装睡的韭菜,当镰刀扫过之后,总归是被收割的最惨烈的那一撮。
而当因为自己的贪欲,导致一生的积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时,却将所有的锅甩给了监管。
监管缺位,似乎成为自我诡辩的最好途径。
然而很多时候,监管其实也很无奈。
在我国司法界,向来是遵循:“谁主张,谁举证。”
也就是说,对于监管者而言,发现骗局并不是难事,在没有拿到证据前,一锅端,更是轻而易举。
然而没有证据加持的追捕,终究只能是:“板子高高举起,却轻轻放下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