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区,就像一站式的互联网平台。”孙云(化名)这样告诉《IT时报》记者,她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
她所居住的小区居民在普遍使用一个App,通过它可以缴纳物业费、邀请访客、查询快递、租售房屋、手机刷门禁,甚至还有“跳蚤市场”,邻里之间可以转让家里的闲置物品
。
业主注册这个App时,需要输入姓名、身份证、地址、车辆等信息,这些信息需要每月输入,如果没有这些完整信息,有的功能则无法使用。
让孙云担心的是,她发现这个App不仅仅是她所在小区的居民在使用,其实在国内有不少小区的业主都在使用。而且App上也有不少商业化内容,食物、家居用品、旅游等各类信息时有发布,“
这些内容应该是物业和第三方商家合作的,不确定商家会得到业主的多少信息。
”孙云说。
该小区物业相关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业主不必担心自己的隐私,如果想在这个App上网购,可以选择虚拟地址,系统会自动分配一个以字母和数字组成的虚拟地址,每个住址一年最多可以更换12次虚拟地址。
对于数据的存储,该人士表示,数据存储在物业总部服务器,并非小区本地。
目前,孙云所住的小区暂未开通人脸识别功能,但这个App覆盖的其他小区有部分已经启动了刷脸进小区的功能,《IT时报》记者在该App的隐私保护协议中看到一份《生物识别信息保护原则》,其中表示当使用人脸开门功能时,业主上传的人脸图像会通过服务器加密传送到第三方门禁设备提供方。并且,业主上传的人脸图像仅用于小区内刷脸通行功能,如果要用于其他功能,会另行告知。如果业主不再使用刷脸功能,可以通过小区工作人员或者和App运营方联系,删除个人面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