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每个阅读者创造舞台
』
人生无时无刻不在做着选择,因为各种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样态。我们渴望每一次都可以理性的做出不后悔的选择,活的明白。但事实却是——我们很多时候做选择总是与感性为伍。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们更加理性地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每一次抉择呢?5月8日,
杨彬老师
为大家带来了如何理性决策的分享。
分享开始,杨彬老师介绍了自己刚来深圳时关于买房的一次决策失误。杨老师是来自湖南的深圳人,十年前来深圳,当时的同事要买房,自己觉得不会在深圳长住,也觉得深圳的房价似乎很高,就没有买房,幽默地说这次决策的结果是十年之后还要在晚上出来给大家做讲座赚钱。
杨彬老师介绍了自己与
《活的明白》
这本书的渊源。这本书是贾杰老师所写的关于生涯规划的科普类书籍。贾杰老师是杨彬老师的良师,在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任督导一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心理咨询师督导。
与以往活动不同的是——这次活动以嘉宾答疑开始,在问答环节中,杨彬老师将自己对生涯决策的深刻理解贯穿其中。
生涯学问是让普通人过得更幸福。
而心理学研究的四大任务:
咨询与治疗;获得幸福;发现并培养天才;研究高智能机器。四大任务中“获得幸福”是职业生涯咨询师的任务。那我们如何让自己的生涯更幸福呢?
问题一
:在一个公司工作了两年,但已经有四个月没有发工资,老板以各种理由搪塞,拖延时间。问:自己该不该继续留在这个公司?
答:
这是法律问题,需要找律师,而不是生涯决策问题。
问题二
:学新媒体出身,遭遇回国&留在英国的决策问题。回国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新媒体工作,留在英国虽然有签证的问题但可以找到其他的工作过渡。
答:
1. 对这件事是否有决策权? 如果没有,没法谈决策。2. 三年之内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合理的计划目标),国外的标签还是喜欢的工作。
问题三
:大学主攻会计专业,毕业后在北京做了8个月的会计工作,不喜欢,之后转战深圳又做了跟这个行业有关的工作。现在是否要换一个工作?
答:
1.8个月不拿工资差钱吗?对生活有影响吗?若是差钱说明还不具备决策权,这是生涯生存期。如果已经具备决策权,是否具备其他执业的能力呢?如果不具备也不行。这是生涯过渡期。这个时候可以做的工作是: a. 维护收入体系:工作要做到7~8分,基本符合老板的要求。b. 兴趣转换为技能:不要三分钟热度。以养花为例:定期换花的是兴趣,而定期换土的是技能。c. 向人才市场投简历:如果offer有了一些,说明已经具备执业的能力。过渡期的时候,人是最痛苦的,需要坚持。
问题四
:大学毕业后去军队2年,转业后一直做农业四年,工作的现状和前景都很好,想继续学习,刚好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脱岗学习。继续工作还是脱岗学习?
答:
这时期的人已经处于生涯发展阶段,变成多角色者:工作者、伴侣、学习者、父母、子女、自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时候目标感要宽,做决策要建立在理性思维上,用更宽的视野制定奋斗目标。
问题五
:17年因为治疗干眼症来到深圳,感觉这边是很适合自己的。但是因为身体不好很没有自信,留&不留在深圳是一个问题,自己50岁了,还能找到工作吗?
答:
1. 自己身边有50岁还在深圳工作的人吗? 有。2. 如何找到工作: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窗口(人才市场、社区就业窗口······)——递交材料——找到适配性的工作。3. 举例:80多岁的老奶奶被阿里高薪聘用,告诉大家:什么时候生涯都在继续,都不晚。
PS:
之后这位阿姨又问了一次类似的问题。杨彬老师说要想做成一件事情,需要付出行动,不去行动的人永远活在恐惧之中。让我尤为感动的是杨彬老师从阿姨的表达中看到了她的不自信。于是老师问了几个人觉得自己可以一分钟鼓掌多少次?大多数的回答是在一百以下,杨彬老师说那只是自己认为的自己。然后全场开始“为自己鼓掌”,当计时器停下每个人报了自己次数,平均大概80次左右,杨彬老师说那只是15秒大家鼓掌的次数。那一刻内心的震撼是无法形容的。一个人做决策时是基于自己的认知,但我们大多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应该做自信的自己,我们远比自己认为的自己更棒,行动解决一切问题。
问题六
:留在深圳&逃离深圳?14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与男友一起来到深圳打拼,这四年间在深圳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人脉,但是现在买不起房,男朋友年初回长沙。
答: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什么对我们而言是重要的。生活不是为了活出一口气,而是活出每一个当下。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到另一个地方去生活不代表之前的经历就消散了至少有三个方面可以检验我们在一个地方的经历是否没有价值:a.难忘的经验b.可迁移的技能c.未来阶段的人脉。
问题七
:自己和女朋友在深圳和广州各有一套房,但是各自不愿意到对方的城市一起生活。自己是否应该到女朋友那里?
答:
1.看谁爱的多一点:其实好的婚姻要先考虑爱,“在一起”才是重要的,而不是事业或别的。2.情感一致价值最大化:未来3~5年,目标是什么?确定各自的分工与责任。3. 在爱情上不能太理智。
问题八
:遇到奇葩的人和事何解?
答:
1.先看概率:是只对自己这样还是对别人也这样?判断其行为是否正常?如果对别人也这样,那属于正常现象,忽略不计。如果只对自己这样就去找团队里能与之共舞的人,学习模仿。2.再看资源:“痛苦之后必有获益。”之前杨老师遇到一个遭遇家暴的家庭主妇。结婚五年家暴四年。有什么理由是在遭受了那么大的痛苦之后还愿意生活在一起呢?“一月4万的生活费。”再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会打人时?会发现事情不止有打人,还有不堪其扰的唠叨。一个人如果不从内在看问题,永远也无法解决问题。在问题中谁痛苦谁改变。要么狠,要么忍,要么滚。
问题九
:老师是怎样活的明白的?老师知道自己是谁吗?工作是热爱的吗?
答:
1.一个人的洒脱和自信来源于接受真实的自己,扬长避短。2.“我是谁?”是一个哲学问题,很难讲明白。但在人的身上有真我(性格)和人我(角色)。我无法解读真我的部分,但我是按照自己的角色活着,在这儿是讲师,回家是妈妈,承担着角色该承担的内容。“我”一直都在,不需要去找。3.人的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一开始是没钱,属于成果驱使的间接兴趣、社会兴趣。后来转换为过程驱使的个人兴趣、直接兴趣。
答疑过后,老师结合答疑为大家阐述了关于生涯决策的理论知识。
一、生涯发展能力的基本内容
二、影响决策的四大原因:
-
对自己的认知不清晰
-
对环境认知不充分
-
缺乏有效的决策方法
-
CIP理论
三、决策四步法
在分享的最后,杨彬老师推荐了贾杰老师的系列书籍
《其实你没病》及《其实你没病2》
,风趣幽默的书名彰显了当代人们的集体焦虑。
学知识要做加法;学智慧要做减法;生涯之学是行动之学。从杨彬老师的这三句话里我们看到的不止生涯决策还有人生。
整场讲座欢笑晏晏,杨彬老师清晰严谨、风趣幽默又接地气的分享让每个人获益颇多。在欢笑背后,我还看到了杨彬老师一颗友善、充满正能量的心,还有老师对每个人深深的理解和引导——一种暖暖的大爱,让人感恩不已的大爱。如主持人庆华所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坚持着如此便可终有一天活的明白。
主题:
《活得明白》——不会决策,再努力又有何用
地点:
深圳中心书城南区多功能厅
时间:
2018年5月8日19:3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