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旅地产内参
致力打造文旅地产、房地产开发、商业地产、民宿酒店第一平台,提供最优质系统解决方案!(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京日报  ·  2025年南京老旧小区改造名单公布 ·  3 天前  
财宝宝  ·  转发微博-20250208120537 ·  3 天前  
财宝宝  ·  转发微博-20250208120606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旅地产内参

推进乡村振兴,新“三下乡”呈现这几种热

文旅地产内参  · 公众号  · 房地产  · 2018-05-30 21:47

正文


记者日前在江西赣州市、上饶市等地农村调研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江西农村正呈现新“三下乡”热——规划下乡、创客下乡、资本下乡。新“三下乡”有效提升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科学性、推进质量和速度。


基层干部建议,对新“三下乡”要进行宏观考量,形成系统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引导推动更多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全面保护农村资源,拓展农村农业功能,带动“三农”发展。


规划下乡精准村庄形态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发现,像城市规划一样,依据资源禀赋对农村进行整体规划、分类建设,成为当前基层政府在村庄建设中的新理念。规划下乡进村,明晰了不同类型村庄的建设重点和路径,避免了“千村一面”的建设和低效投入。


——统一规划,明晰乡村功能。


在上饶市婺源县,29个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村被分为景观观赏型、文化传承型、休闲服务型和生活舒适型村庄四类,当地聘请了规划专家进行设计。仅发展乡村游,当地就规划有明清古民宿旅游村、现代农业观光体验旅游村等。


在各村庄发展规划基础上,当地还进一步串点成线,构成了全县乡村休闲游观光线和户外运动线,使各乡村游景点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婺源县规划局副局长程德欣概括当地正在进行的乡村规划说,规划跟着目标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宜游则游、宜文则文、宜农则农、宜居则居,不搞一刀切。”



——产村融合,新村新产同步。


修建理学文化广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引入超市、共享单车,复活传统手工制造业,建设万亩蔬菜基地……理学家周敦颐后代居住的赣州市大余县周屋村,请来赣州、深圳的两家设计公司对新村的生产与生活同步规划;新村基础设施强化、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相得益彰。


大余县委副书记邓增顺告诉本刊记者:“我们累计投入1500万元对全县村庄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与特色产业进行融合规划。通过专业规划机构设计规划,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精准实施,这也使得建设资金较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了资金使用质量。”


——多规合一,减少规划冲突。


在上饶市横峰县,通过引入专业机构和政府部门、村民理事会、村民共同规划设计的模式:大到全县村庄布局、功能定位,小到村落形态、建筑风貌,全部进规划,实现了村庄、产业、土地、旅游、环境、公共设施配套“六规合一”。


“宏观上避免各部门重复规划和内容冲突,减少规划浪费;微观上使宅改、村庄建设和生态,以及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得以通盘考虑。”横峰县城乡规划局副局长陈新强说。



——三产融合,规划仍需加强。


瑞金市委农工部部长胡水林等部分基层干部认为,目前乡村规划中产业特别是农村“三产”融合的规划仍待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将确保粮食安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综合考虑,对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养老服务业等进行融合规划。


创客下乡提升振兴质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农村、农业提供的就业创业市场越来越广,逐渐吸引包括企业家、乡村能人、外出打工农民等创客下乡进村。政府政策引导和乡村产业发展,吸引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并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趋势初步显现。


——返乡创业,乡贤引领。


“家在这里,是我回来最大的动力。”投资近6亿元在家乡开发旅游的企业家、大余县大龙村人唐向阳说,看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好政策,自己有了更多继续做好产业的信心,和让家乡父老过上好生活的动力。《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看到,在上饶、赣州的许多乡村,都有乡贤返乡创业的身影,乡情和乡村振兴发展机遇促使他们积极返乡当创客。


——就地务工,村民回流。


走进周屋村,蔬菜大棚和“家庭车间”一片忙碌。除了2000多亩蔬菜基地用工外,周屋村还利用集体土地建起了电子、食品加工等“家庭车间”。全村在外务工的村民由过去4000多人减少到300多人,去年全村户均收入达到5万多元。在婺源县江湾景区和篁岭景区,企业开发景区和农业产业,村民则参与景区配套服务工作及旅游相关产业经营,实现就地宜居宜业。婺源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王晖介绍,婺源县全域旅游的发展,使得全县37万人口中的11万人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乡村资源的产业潜力和承载力得到显现。



——打破身份,能人新路。


下乡创客中还有部分原来身处事业单位的“体制内”人员。在横峰县和婺源县,两位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王寒、曹锦钟,一个“业余兼职”、一个辞去公职回到家乡投入乡村产业开发,成为农民信任支持的致富带头人。


从横峰县王家村走出去的王寒,以江西好客王家农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身份谋划王家的乡村产业经营。如今王家这个小小的百人村庄,已经由传统的乡村变成拥有蔬菜种植、乡村游和户外拓展基地等项目,年经营收入超过百万元的新型村庄。“乡村建设和产业振兴,给了我发挥更多才能的平台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王寒说。


——聚人兴业,仍期政策。


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吸引创客下乡仍需政策体系支撑。大余县新城镇党委书记李星发说,政府要为下乡创客搭建平台,形成土地、财税、创业服务等专门的政策支持体系。横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必良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职人员遴选,以及事业单位招考等多途径为乡村引进人才。针对乡村发展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也需进行规划实施。王寒提出,在最终决定放弃“体制内”身份之前,能否像鼓励科技人员创业一样,给像我这样的创客下乡保留一定时限的事业身份?


资本下乡加速乡村转型



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田坞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的工作人员在打理蔬菜种植区 彭昭之摄/本刊


在乡村振兴政策引导和市场预期双重作用下,社会资本不仅流向农业,而且流向村庄建设、乡村旅游、乡村环保等领域。


——政策引导,社会资本瞄准乡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