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等到出现血栓了,才知道自己血液黏稠。血液黏稠往往是血栓的第一步,如果出现这个问题,就要及早改善身体状况,以免造成血栓。其实出现以下四个讯号,就说明体内血液黏稠度可能偏高了,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是要特别小心,疏忽不得。
讯号一:早上起床头晕,越晚越清醒
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在经过长达几个小时的睡眠,没有喝水的情况下,早上起床后会感到头晕、没有力气,没有睡醒后神清气爽、精力充沛的感觉。而吃过早饭后,大脑才逐渐变得清醒起来。等到晚上,精神状态反而最好,有的人甚至到了半夜都没有睡意。
讯号二:午餐后超级困,不睡不行
正常人吃过午饭后都会有困倦感觉,但可以忍受,而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在午饭后马上就感觉困、睁不开眼,要立即睡觉,否则全身不适、整个下午都无精打采。这是因为午饭后,肠道血液循环加速,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大脑血液供应不足,会导致症状特别明显。
讯号三:下蹲时气短,肥胖者居多
血液黏稠度高的人群中,肥胖者居多,这些人下蹲比较困难,甚至因为过度肥胖而无法蹲着做事,一蹲下就感到胸闷气短、呼吸不畅。
会出现这些症状是因为,人体下蹲时,回到心脏的血液减少,加之血液过于黏稠,导致血液循环不足,氧气与二氧化碳不能完成交换,从而引起呼吸困难、憋气等机体缺氧现象。
讯号四:视力突然模糊,一下看不清东西
有些人平时视力还可以,但常出现短暂性模糊,严重时甚至突然看不清东西,这个情况容易发生在65岁以上老年人身上。随着年龄增长,大多数老年人血液黏稠度偏高,血液流通不顺畅,营养物质和氧气不能及时供给视神经,导致视神经和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
如果血流供应持续不足,会使细胞缺氧而坏死,就造成了俗称的「眼睛中风」像是《一起床眼睛看不见啦!认识视力杀手「急性视神经中风」》中的刘先生,就是忽然看不到,才发现身体出状况了。
5招改善血液浓稠
1.多喝水
夜间人体消化食物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早上醒来时体内水分就会很匮乏。早上饮水,能快速稀释血液,冲刷血管。不过喝水也要把握正确时机,早上起床后、三餐前、饭后半小时,睡前都是最佳的喝水时间。
2.多吃阻止胆固醇的食物
蔬菜、瓜果等,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粗纤维,维生素C能降血脂,粗纤维能有效阻止胆固醇的吸收,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
3.少吃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会加重血液黏稠度。因此,少吃这些高脂类食物及甜食,多吃蔬菜、水果、杂粮,才是正确的健康饮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