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海贤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的个人公众号,主要用来发我自己原创的关于幸福和成长的活动、问答、文章和书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云南新闻网  ·  新政出台,事关每一位云南人,速戳→ ·  10 小时前  
春城晚报  ·  安踏宣布:永不合作! ·  昨天  
掌上春城  ·  最新房价出炉!昆明走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陈海贤

问答 | 「和事佬」的自我修养

陈海贤  · 公众号  ·  · 2018-08-09 07:30

正文

海贤老师:


您好!


不知不觉到了17了竟然。天气又阴沉了几天。我发出第一封邮件时,大概是特别特别的想不通和无人可诉的时候,感觉自己完全无法正常面对以后的生活。现在略好些。


今天翻到14年,我大三上学期写的东西。


说来好笑,那时候我打暑假工没有拿到工资,家里有些小烦恼,一时情绪暴躁。但那时候好懂事的样子。


因为爸爸在电话里重复很多次“你自己都没搞清楚吧”这样的话,让我觉得他还是一如既往的不相信我、觉得我做不好而生气的说不出话来,挂断电话后觉得莫名的委屈和生气,终于没有控制脾气狠狠的砸了手机,觉得自己太失态,却还是很暴躁,想操起凳子砸碎手机怕误伤,奔出寝室,哭的稀里哗啦,走了一会不知道去哪里,只想找黑角落坐着哭会,哭完坐着看黑漆抹黑的路上人来人往,月亮很亮,夜晚很凉。


平静下来想走一圈又没有力气,去河边角落草地坐着,风裹着湖水腥气,我也不知道想了些什么。


奔出寝室时候哭是觉得自己已经控制不住自己了,之前很多次想砸手机的念头被按下去,今天爆发出来。前两天不小心摔碎碗的时候就觉得,摔碎东西的爆裂声让人有发泄的快感呢,如果让我选择死法,我会觉得跳楼和撞车要好一些,这种爆破式的方法,也许跟摔东西一样会带着发泄的快意。


但我的手机没坏,我的屏幕碎了是我以前摔了一跤摔的,今天这样摔了它它还没罢工告别我,真谢谢它呢。以后我也不要再生爸爸的气,向他发脾气了,我希望我能跟他好好交流虽然我左想右想还是觉得我无法跟他沟通,第一我开不了口不知从何说起,第二他思想固执也不会接受我的想法。我们有代沟,还是鸿沟,说不到一起,他也拒绝跟我深沟通,我同样。我只希望,我能做到不听他的要求,不因为把他的话和期望太当回事而一直给自己施压,不要生气不要觉得他不理解我,其实我同样无法完全站在他角度理解他呢。


我该试着让自己相信,爸妈都是很爱很爱我而不知如何表达的。虽然我很依恋我的妈妈但我总觉得我跟她有时候相处出一种客气。 她不知道怎么跟我交流,她跟我说的最多的是让我如何如何,让我多跟别的人说一些东西,去说服一些人做一些事。而我一直没能做到,因此而跟爸爸的关系有些恶化也许是确实存在的。 她和很多亲戚一样很相信我是乐观和有说服力的,我也总是表现出一副我活的真他妈痛快就没有烦恼的时候的样子。 她们都觉得我可以做到可以起到一些推动力作用,我很遗憾我没做到而且,下次再让我做时我搪塞了,再下次我就很内疚的继续搪塞,直到现在我承受着很多内疚。


在这段家庭关系里,我是孩子的角色,即使我已成年,我以前一直想让自己做拯救者,救世主似的,事实上很多亲戚也是那么觉得的, “和事佬”“醒气虫”,他们这么叫我。我无法调解他们的时候,我就转而想让我自己强大起来,强大到我可以给他们能让他们解决问题的一切,but我做不到啊,这让我很痛苦。 我并非这么万能。现在要让自己知道,这是他们应该自己解决掉的问题,他们的关系,他们的孩子。我尽力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就好了,然后在我做好自己的基础上,我尽力让他们放心,并因为有我而开心。


我妈妈是个孩子气,会做很多东西,很温和贤惠的女纸,但是她不会讲太多自己,也不多解释。我爸爸是个比起其他人爸爸还算很博学的人,喜欢大自然,平时严肃偶尔风趣,自尊心很强的人。我哥哥,是个脾气暴躁,不会表达自己,但是是个很善良也很聪明的人,他暂时在思想里迷路了,不过智商高的人很多都这样过。我呢,是个不会表达自己,时而安静时而癫狂,但是也很善良的人。我的爸爸妈妈是我的独特又唯一的gift,但他们不是神,不是我小时候觉得的应该是神明,是模板,事事都应该对。做父母是他们人生的第一次。我们都是独特又相同的个体,却捆绑在一起还有着血缘之亲,那么就要相亲相爱的在一起。


做好自己,理解他们。我可以的。


祝老师好。


这位同学:


你好。这封信其实并不需要我回。它是你对自己心情的整理。可我还是很想跟你说说话。你的信写得太好了,我想,有相似经历和感受的人,自然会懂。


你说你不生爸爸气了,却不知道怎么跟他沟通,说你很依恋妈妈,却跟她有一种客气的生分。我知道这种感受,就像高压锅,表面的平静下是内心的汹涌澎拜。没法表达的情绪,变成了横亘在你和父母之间的鸿沟,你在这头,你爸爸,或者你妈妈在那头。


为什么我们害怕表达?是因为压抑久的情绪,一旦表达出来,就会有你信里开头那种爆裂的效果。挂了电话,你终于能摔手机了。只不过,就是摔手机,你也只想让自己看见。有时候越是对爱的人,我们越会小心翼翼,宁可让情绪在这种默无声息的生分的客套中翻滚,也不愿泄露分毫,以免伤着自己,伤着对方。


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或者说所有的亲密关系,难就难在,它们是爱怨交织的。你对父母的爱是真的,可你的怨是真的。爱和怨一交织起来,它们就开始相互打架,让你想要接近他们,又想要远离他们,最后都不知道该如何自处了。


你的怨是什么呢?我猜是你爸妈把你当「和事佬」、「醒气虫」这件事。看来你妈妈也不是那种善于表达的人,所以总是「让你去跟别人说一些东西,说服一些人做一些事」。我不知道她想让你调节的是她和谁的矛盾?是她和你爸爸的吗?无论是谁的矛盾,总是会让你为难的。


「和事佬」是很辛苦的。原因是,矛盾的关系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夹缝,就像一幅画里有了一块碎片。如果你要让这幅画重新变完整,你就不得不把自己变成成这块碎片的形状。如果这块碎片需要一个和事佬,你就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和事佬;如果它需要一个乖小孩,你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乖小孩;如果它需要一个出气包,你就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出气包。唯一不能的是,你不能自由自在地做你自己。可是,就算这么努力了,这么委屈自己了,你还是没法让这幅画变重新变完整。


曾有一个来访者跟我说:


「我就像是父母之间的桥梁,父母有什么话,都需要我来传递给对方。」


她大概做的是跟你同样辛苦的工作。我就跟她说:


「你知道吗,一座桥梁最大的问题,是它不能离开。它必须被固定在这个位置。因为它知道,它一离开,桥梁所连接的两头,就会变成两座孤岛。」


可是,谁知道呢,也许正是因为有子女这个桥梁的存在,父母才没有办法直接沟通,逐渐变成孤岛的呢。毕竟我也看过一些夫妻,孩子长大离家以后,两人关系反而变得更好的。


从某种意义上,我做的其实也是和事佬的工作。我也经常处理家人之间的关系不和。经常有不懂心理咨询的人问我,那你是不是很累啊?是不是别人把情绪垃圾都倒到你身上,然后他们就变轻松了,而你就变沉重了。根本不是这样的。消极的情绪可不是总量恒定的东西。它只会因为交谈而变少。更何况,在心理咨询里,心理咨询师一直有一种独特的立场:努力看到来访者,但又不被来访者的情绪绕进去,始终让来访者名字,他们的问题是他们要解决的,咨询师只能提供帮助。


前段时间有个来访者跟我说,他妈妈也是不善表达的人,只有在他面前才会自在。所以每次他回家或者给他打电话,他妈妈都会不停跟他倒苦水,说这个亲戚怎么怠慢她了,那个邻居又怎么欺负她了。每次他听完,都会非常生气,想去帮妈妈吵架,但又无能为力。妈妈看他生气,倒是很高兴。慢慢地,他也开始怨妈妈总是把负能量传染给她,甚至开始不接妈妈的电话。有一次他就很生气地跟我说:「她为什么总要跟我讲这些?她就不能跟我爸爸讲吗?她就不知道她讲这些会让我压力很大吗?」


我想了想,如果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这个妈妈是一个来访者,我会怎么做。我大概能理解妈妈到了这个年纪,总是想跟儿子多沟通多亲近。更何况这个妈妈是那么不善于沟通,身边也没什么能说说话的人。(爸爸和妈妈关系不好。)为此,我倒是愿意听她在电话里唠叨一会。那万一她说到了自己受了邻居什么欺负呢?我大概不会想着怎么帮她出头,我只会看到她有委屈想跟我诉说,我愿意听听她的委屈。如果我实在不想理她了,我也能原谅自己。这里面并没有什么怨在,只有她的需要和我的无能为力。


来访者听我这么说以后,很生气:「你是咨询师当然可以这样!可那是我妈妈!」他说的对,儿子对待妈妈怎么能像咨询师对待来访者这般置身事外呢?可是反过来说,他的卷入也没什么帮助啊,不仅让自己生了邻居的气,还生了妈妈的气,最后连妈妈的委屈也听不得了。


我这么说并不是说咨询师的方法就一定好用,我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自己也是在慢慢地理解,亲人之间的限度在哪里。咨询师那种同情又不把自己卷入其中的立场,是不是也能用于我们和亲密家人的沟通。我也是在探索中。但它总归也是一条路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