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底开始,文化类节目呈现大热之势,在折射大众审美需求新走向的同时,也给人这类节目集体复兴的一种感觉。而随着这类节目的集体井喷,既赚口碑又赢眼球的节目依然凤毛麟角。
如何突破文化类节目的既有模式,把赛制形式从侧重竞技扭转为强调参与感的活学活用,进而为传承中华文化开辟出更为显性的广阔视角,由东方娱乐、东方卫视原创出品的全新文化类节目《诗书中华》,对此给出了一个可借鉴的答案。
传统古诗文的比赛与家庭家貌的展现,两者揉合交融在一起,在以往电视节目中鲜少出现,《诗书中华》的创新便在于此。
《诗书中华》节目形式很特别——以家庭为单位比赛的过程,真实展现家庭故事感,是节目重点展示的一个部分。
节目中,突尼斯兄妹王子西、玛利亚共同答题,哥哥提醒妹妹的发音错了,妹妹与哥哥约定暗号“他碰我的胳膊,我就按抢答键”。哥哥没答对题,妹妹被问到会怪哥哥吗,妹妹摇头:不怪。
身体不好的儿子左东煜与年逾古稀的父亲左占盛,两人一直牵着手。有一个细节是左东煜紧张,紧紧握着父亲的手,父亲投以鼓励的眼光。从小体弱多病的儿子,爱好的是诗文,父亲便作陪。儿子感恩父亲的付出,“我父亲把他能给我的都给了我。”“你的儿子会努力让你感到骄傲。”
面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女儿李芸芸,李骥华一面说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面表白自己定可以雪中送炭。“风头”被女儿抢了去,还为自己挽尊,“虎父无犬女。”女儿评价他,“我爸爸是个幽默的爸爸。他爱玩动漫,有点幼稚”。
“人和家庭的表现”过程是真实自然的,节目能打动人的也正是这些反应。通过凸显家庭的故事感,《诗书中华》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好家风和优良美德,对当下社会有着触动与启迪。尤其是这些热爱古诗文的家庭氛围,令人惊喜、温暖。
东方卫视中心独立制作人、《诗书中华》总导演王昕轶表示:“《诗书中华》更像热爱诗书的家庭派对,更有家庭气氛,包括家庭成员或和其他家庭之间的交流与传递。它少了一些竞赛的激烈感,多了一些朋友相聚的欢愉感。场面很温馨也很温暖。”
早期的文化类节目或多或少会给观众留下“高冷”、“小众”、“专业”的印象,难免有“曲高和寡”的情况,而《诗书中华》给了大众一个十分亲切的拥抱。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经典名句纷纷唤起了观众的学生时代记忆,“这不是曾经语文课本上的诗句吗”?
以经典名家名作为题源,不追求高冷,深入浅出,是《诗书中华》题目设置的一大特点。节目学术顾问、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表示:“题目难度并不大,有些名句也在中学课文里学到过的,无论是老人和孩子都可以回答出来。题目注重与生活的连接,用于情感的表达和传递。”在“接地气”的题目设置下,电视机前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跟着参赛家庭一起答题。
在“家有诗书挑战赛”中,同一个字能联想到不同的诗句,譬如“山”字,随口就能吟诵出“远上寒山石径斜”、“千山鸟飞绝”、“姑苏城外寒山寺”等众多名句,甚至有网友在视频网站上通过发弹幕的形式发表不同的答案。在“君子之争对战赛”中,既有看关键字搜索对诗句的回忆,也有关于对古诗文字词理解的选择题。古诗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出题模式,激起了观众的答题热情,文化类节目不再是单一的“看”和“听”,而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思维的碰撞。
但节目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很严谨。在比赛现场,参赛者回答的正确与否都由学术顾问方笑一来核实。方笑一强调:“在命题时,我们尽量避免争议。比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选手说山穷水尽,实际上是没有这种说法的。通过节目,我们可以把正确的知识呈现给大家。”
在文化含量和思想性深度加大的情况下,节目依旧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传输。不管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谁写的?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近却无”的原因是什么?节目有意所选择的都是经典名句,以唤起观众的记忆和兴趣,以达成更大限度的文化参与感。
古诗文中大有乾坤,它所蕴含的意象、情怀、神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容颜气质、举止言谈、品性修养、美学灵感、礼仪规范,古诗文还是一种生活情趣,它让人明白很多道理,它让人看到生活的美好在哪里。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应用才能传承。《诗书中华》从研发起初,就明确“活学活用”的制作理念,贯彻至节目每一个细节之中。
在比赛之前,家庭之间互相赠诗表达礼仪;用古诗文形容主持人骆新和点评嘉宾的服饰;题目设置偏重理解融会贯通;“君子之争”3:3时用于决胜的主观题,将一副画的内容用古诗文表达出来;甚至节目中有网店店主用古诗文来解决与客户的小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