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人衣服穿搭的书籍和文章多入牛毛。对我穿搭哲学(如果有的话)影响比较大的,是一本美国人写就的《lessons from Madame Chic》。当有人问双十一都会购买一些什么衣物品牌,我都很想推荐她们阅读这本书其中一个叫做
“10件精品基础衣橱”
的章节。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风格,才能在买得失心疯了的大潮中,够做出又省钱又不会后悔的判断。
这本书的作者在年轻时游学法国,曾长期寄宿在巴黎的某个时尚家庭之中,耳濡目染地收到这个家庭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渗透影响。最初让她最难适应的,就是法国家庭中的小衣橱。
如果你也看过不少法国电影,可能也能观察到,女主角往往同一套衣服出现数次。这折射出法国人的穿衣习惯和美国文化的截然不同,美国文化以《欲望都市》那种购物狂衣柜为荣,衣物数量多,款式繁杂;而法国人追求单品的精致、高质感和高利用率,更为“物尽其用”。
10件精品衣橱的定义:
把不合身、不常穿或质感差的衣物清理出来,打造出清爽又实穿的理想衣橱。
所谓
清爽
,就是可以给衣服一点呼吸空间。如果你找一件衣服的速度超过了2分钟,我觉得你的衣柜就是一个过载了的衣柜。
对于普通人如你我,我认为需要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
不负累
:精神、时间财力,都不要超出自己的限度。我不太会买自己觉得财务勉为其难的东西,也不会哄自己说“这个包儿可以一穿10年、传宗接代、没准还能当收藏卖了 (实在的讲,广告商非得让我说的话,我会说。)。我如果买了贵的东西只有两种可能:1、我的确大概超过三个月什么东西没有买过,攒了不少钱;2、我赚了大钱可以挥霍了。十分遗憾的是,2这种情况目前还没有出现过。
我的理想衣橱
要满足这两点的:
-
早上一睁眼,闭着眼睛都能抓出这一天穿的搭配。80%以上的衣服是可以互相搭配成套。
-
2无论是穿在家里、随时下楼拿快递、还是披件大衣出去件朋友、客户,都能做到得体,不丢人。这就够了。
年龄阶段不同,社会角色不同,心里期待不同,对着装的要求就会产生相当大的变化。年轻时候我向往《欲望都市》Carrie的那种步入室更衣间,玩朋克少女风混搭,蓬蓬裙皮夹克匡威鞋烟熏黑眼圈。现在是的确handle不来了。
现在的我,万分不需要搭配成非常夺目的样子,让人一眼能从人堆中分辨不出来。
我需要像章鱼一样能够伪装和隐形,随时和环境融为一体。
我躺在沙发上,别人以为我是一个沙发靠垫。我躺在地毯上,别人以为我是张咖啡桌。我站在墙角,别人以为我是一盆植物。大概就是这样,和谐,但是不显眼。
根据上面提到的那本《Lessons from Madam Chic》里的建议,你的衣橱里要有十件左右的基本单品,但其中
不包括
外套(大衣、夹克、西装外套)、特殊场合的服装(派对礼服、晚礼服、婚纱)、配件(围巾、手套、帽子、披肩)、鞋子与内搭(T恤、背心和内衣)。
看看这些不包括的,我觉得实现10件精品衣橱的条件还是蛮宽松的哩。
淘汰之前要明确的几点:
身份、职位、行业、地点
全职瑜伽老师、广告公司客户经理、公司管理者,她们的衣柜呈现的面貌一定是不同的。
除非是lululemon的老板,否则我很难想象出哪个CEO能穿着瑜伽紧身衣和芭蕾平底鞋去开项目会议。
我在做自由职业者之前和之后的衣柜没有发生什么巨大变化。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住到了热带小岛上,以教潜水为生,那么大概现在70%以上的衣服都再也穿不上了。起码冬天的衣服都可以丢掉了。
而同样是城市,北京的冬天和上海的日常穿搭也会非常不同。北京进入隆冬,外套要厚、挡风,但是内搭可以非常薄,因为室内暖气能烧到26度。
同样的行业,职位分工的不同,得体的衣服也有不同的定义。前阵刷屏的某借衣服APP,最令人诟病的一条就是,女下属凭借自己花枝招展的搭配就迅速成功掀翻女上司完成逆袭。
作为一个亲眼目睹过数个反例的鄙人,想由衷地权威年轻女孩子,
别信
。如果你的办公室都是比你年长的女前辈,最聪明的做法就是
穿得低调
。尤其是在一些比较重要的会议上,压老板风头,是定然会招来打压和排挤的。
女人都有十分微妙的攀比心态,多数能够通过后天教养和学识来化解。但某些施压行为来源于潜意识,微妙到女领导本人都未必意识到,她对一个年轻女下属的不喜欢到底来自什么地方。 在她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如果有一个每天打扮得跟孔雀一样,隔10分钟就要去洗手间补个妆的女下属,她的内心不自觉地会放大她的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