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计算机六十年
中国计算机历史研究,科学家与社会进步,人与信息系统,智慧城市与谋略,创新和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薪人薪事企小薪  ·  DeepSeek让管理者的工作逻辑,彻底变了 ·  昨天  
智联招聘HR公会  ·  智联安全体系坚如磐石,为用户卓越护航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计算机六十年

013计算机和当年的应急计算

计算机六十年  · 公众号  ·  · 2024-08-05 17:19

正文

本文 应崔铁男先生提 问,希望了解013机。

013 计算机是一台卓有功勋的计算机,主要从事重大项目的应用,却少有人回忆其研发和应用的历史。至今没有公布研发技术主持人和参与团队。当然,这与 60-70 年代,不突出个人的社会环境有关,并非是出于任务机密。

013 计算机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976 11 月研制成功的第三代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为科学计算大型机。采用电流开关逻辑电路( ECL 发射极耦合逻辑电路,特点是开关速度快,可以很方便地组成扩充电路的逻辑功能,节省元件数量;缺点是电路消耗大,主要用于构成超高速集成电路、高速大型、巨型计算机)、主频 6 兆周,字长 48 位,指令数 93 ,磁心主存储器容量 144K ,平均运算速度为每秒 200 万次,外部设备有固定头磁盘机、磁带机、纸带阅读机、行打印机、字符显示器等。配备有可运行两道程序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 FORTRAN-II BCY 语言。

在这台计算机上完成过全国天文大地网首次整体平差计算,飞机翼型跨音速气动力学、核武器研究等重要计算任务。 1978 年, 013 机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013 计算机提供第九研究所使用, 1988 年退役。

1960 年至 1978 年,核九所使用了一批由中科院计算所和华东计算所研制的国产计算机。这一时期,从事计算工作的科研人员主要使用的是计算机指令编制的程序(机器指令),将程序或数据人工穿孔在卡片或纸带上,输入计算机。这种手编程序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性能,但是程序编制难度大,程序无明显特征,难以记忆,可读性、可移植性差,往往要通过多次调试、改错,才能正式运行。需要指出的是, 60/ 70 年代,在研发系列计算机之前,各种计算机的程序和数据互不兼容,各自独立工作。

1976 年,核九所使用每秒 200 万次运算的 013 计机,突出提升了计算能力。不过,由于器件质量限制,造成国产计算机稳定性差。在各型计算机系统上算题的计算人员通常需要 2 人以上,还要有机器维护人员和物理分析人员陪同。他们的注意力(精力)要高度集中,并不时手工操作,随时准备在计算机系统出现运行故障时,进行应急处理。如果机器出现偶然性错误,为了避免浪费机时,进行物理分析的人一般在机房里进行在线分析,发现错误立即调出原先保存的状态,退回重算。

上机计算时,从事数学计算的会有好几个人,他们排班轮流在机器上操作;但是从事物理分析的人较少,有时一个人在机房里坚持两天三夜,累得连站着的时候也都睡着了。

当时,应对计算机运行中出现重大故障,停机检修时的应急措施,就要将计算的课题立即更换到其他计算机系统上,使用事先准备好的另外一种指令系统的配套程序。虽然转换机器的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但是不会耽误任务的完成时间。

核九所的张锁春先生,于 1976 年将其他机器上的 "676" 程序翻译到 013 机上,并参与 013 机的试算和改机任务。

1977 年至 1978 9 月,他将 "7643" 程序翻译到 013 机上,并利用 013 机上的 "676" 程序和 "7643" 程序用于计算型号任务。

据说,从来没有发生不同型号的计算机,同时发生故障停机检修的情况。一方面说明,国产计算机还是具备一定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计算机的早期研发、应用时,计算机前辈是极尽全力,克服困难,在现有条件下努力完成各种任务。


金士尧:洲际导弹落点监控远航任务

唐山大地震当天英勇抢险恢复通信

臧根林:法国计算机专家说自信

巴黎奥运会和当年引进法国计算机生产线

“广场鸽”造假,计算机首辨真伪



: 寿

寿

1 0 3


1 9 5 6 6 5

1 9 5 6

1 9 5 6

1 9 5 6

西





访


2 6 0

2 4 0

7 1 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