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份,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接受了一档外国播客节目的采访,主持人是挪威投资银行CEO,在谈到为什么欧洲造不好电池时,他撂下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
“首先,他们的设计是错误的;其次,他们的工序是错误的;最后,他们的设备是错误的。”
最近,这段采访又被网友们扒了出来,因为被称为欧洲版“宁德时代”的Northvolt在烧光上百亿美元之后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留下了一个只剩3000万美元现金的烂摊子(现在可能已经花光了)。
讽刺的是,Northvolt创始人Peter Carlsson今年年初在同一档节目上和主持人侃侃而谈,而且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让欧洲电池重走光伏行业的老路,但现实狠狠地给了他一个巴掌,作为欧洲独苗的Northvolt正步入可怕的死亡螺旋。
Peter Carlsson和曾毓群今年先后参加了同一档播客
短短一年,Northvolt就接连经历了大客户弃单(宝马),大规模裁员(上千人),大股东死心(高盛),CEO下课等一系列重大打击,就连瑞典政府也明确表示“不想救”,一脚把皮球踢给了欧盟,一夜之间,Northvolt从天堂掉入了地狱,从明日之星变成了败家子。
更讽刺的是,举全欧之力打造的Northvolt原本是欧洲对华“去风险”战略的重要一环,但到头来,他们却把活下去的希望寄托在了中国人身上。
01
选址不是最大的问题
在Northvolt之前,最想在电池上干出一番大事业,帮欧洲实现电池自由的其实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博世。
但当博世计算一番之后发现,做电池的代价和风险实在太高,如果要在2030年拿下全球动力电池20%的市场,至少要投资200亿欧元(相当于当年净利润的4倍),而且要和宁德时代、比亚迪、松下、LG、三星这些亚洲卷王抗衡,胜算渺茫。
最终,博世选择了知难而退并在2018年年初宣布放弃生产电池,转而主攻电池包集成和BMS,但欧洲政府没有放弃。
当时,欧洲主流车企都在积极拥抱电动化,但让它们感到脊背发凉的是,作为电动车上最重要,也是最昂贵的零部件,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上几乎没有欧洲玩家的身影,瑞典人Peter Carlsson看到了其中的机遇,并且决定在2016年返乡创业。
创立Northvolt之前,Peter在特斯拉管供应链,期间还接待过雷军,在恩智浦、索尼爱立信担任过高管,大学学的是生产质量控制,换言之,这位供应链大师没有任何电池行业的专业背景,这也为Northvolt之后一系列骚操作埋下伏笔。
Peter Carlsson在特斯拉工作的时候接待过雷军
2019年7月,Northvolt在瑞典的第一座工厂正式开工,Peter原本有机会像曾毓群一样,通过返乡创业打造人生和故乡的第二增长曲线,但不曾想到,这会成为整个欧洲新能源车行业噩梦的开始。
Northvolt的官网上写了这么一句话:“真正的挑战是做得又好又快”,实际情况是,Northvolt做得又差又慢。
在Northvolt暴雷的新闻传到中国后,不少人认为工厂选址是一大败笔,因为工厂所在的谢莱夫特奥是一座距离北极圈200公里,人口不到8万,开车到首都到斯德哥尔摩还要8个多小时的小城市。
位于北极圈附近的Northvolt超级工厂
实际上,从成本角度看,Northvolt选择谢莱夫特奥没什么大问题,因为电池厂是耗电大户,而当地拥有丰富的绿电资源,当地平均每度电的价格只有一毛钱,这种做法和宁德时代选择在水电资源丰富的四川宜宾建厂没有本质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瑞典工人的平均工资是宜宾的8倍。
核心问题还是出在“人”身上。
整个欧洲面临的问题是电池人才严重不足,在开始提到的播客节目上,曾毓群就直言不讳地讲到电化学在欧洲被视为低端领域,很多毕业生只能从事一些收入不高的脏活累活,所以没什么人学,反观中国,每年可以为电池企业输送数量可观的专业人才。
但Peter Carlsson一开始并不觉得电化学人才短缺会是公司最大的掣肘,这点从Northvolt的高管背景就可见一斑。
比如,Northvolt现在的首席运营官Matthias Arleth大学学的是汽车工程,职业生涯主要混迹于汽车零部件公司,担任过马勒集团和伟巴斯特的高管;现在材料板块的负责人Emma Nehrenheim之前是瑞典当地一所大学的教授,擅长的是工业废物和废水的处理。
电化学背景的高管寥寥无几
在Northvolt,像他们这样的电池门外汉高管比比皆是,而电池又恰恰是一个非常看重实操经验的行业,空有光鲜的职业履历和一腔热血,没有一线经验,很容易翻车。
实际情况也恰恰如此。
一位去年参观过谢莱夫特奥工厂的业内人士告诉《远川汽车评论》,“当时我们刚好碰到了设备故障,当我问生产负责人设备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时候,他却回答不上来,也有可能是不想回答,但最后的结果就是甩锅给中国的设备供应商。”
2019年开工至今,设备故障,生产中断,工人死亡,这样的故事在Northvolt频频上演,直至把公司拽入万劫不复的泥潭。
02
真正的量产地狱
许家印恐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当年为恒大勾勒的造车三字经“大大大、合合合、买买买、圈圈圈、好好好”竟然被一家瑞典电池公司执行的一字不差。
从一开始,Peter就为Northvolt定下了一个像特斯拉秘密宏图一样的伟大愿景:第一座工厂2021年投产,2026年整体盈利,2030年产能要达到150GWh。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在毫无制造经验的情况下就把第一座工厂的产能目标设为16GWh,然后又在第一座工厂问题缠身之时,在波兰建了一座设计产能12GWh的储能工厂,之后又相继在加拿大和德国开工建设了两座最大产能都为60GWh的超级工厂。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2019年的恒大,当时恒大号称要在广州南沙打造一个年产100万辆的整车生产基地,许家印也喊出了“2035年产销500万辆”的逆天口号。
德国总理舒尔茨还曾为Northvolt德国工厂开工站台
这种大跃进让Northvolt在工厂吃尽了苦头。
一般来说,电池厂首先会在实验室对极片、隔膜和电解液这些核心材料进行详尽的测试,确定好配方和工艺,之后才会进入中试环节,目的是验证产品性能和生产节拍,最后才会进入大规模量产环节,整个过程需要电池厂、设备生产线供应商以及整车厂之间的紧密配合。
但Northvolt没走寻常路,他们想通过一边试验,一边量产的方式来压缩时间。
为了赶工,他们否定了中国设备供应商先在国内测试的流程,要求测试工作全部在瑞典工厂完成[1],为此,中方派了不少员工出国协助,结果双方的磨合导致了量产地狱,因为Northvolt上到CEO和COO,下到瑞典当地的工人,根本没有任何电池的生产经验。
在Northvolt暴雷之后,一位中方工程师在社交媒体上撰文[2],炮轰对方不专业,比如在静置电池的格子里堆放笔记本等杂物,导致物流线报错;用普通吸尘器去处理集尘盒(里面是电池切割时产生的金属灰尘),导致粉尘爆炸,然后还甩锅给供应商。
想象中的通力合作,因为现实条件下专业、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和不对等,演变成了一场巨大的信任危机,双方互相指责,瑞方指责中方工程师不会讲英语,不分享技术文档,中方则指责他们高薪低能,什么都要手把手教,“合合合”最后成了“呵呵呵”。
2023年前9个月,规划产能16GWh的瑞典超级工厂最后只生产出了80MWh的电池,抵不上特斯拉上海工厂一天的需求量,这也导致Norghvolt当年巨亏了12亿美元,相当于每个月巨亏一个小目标,单位美元。
一位了解Northvolt的业内人士吐槽道,Northvolt这么多业务,可能只有回收业务能赚钱,因为“它们生产的电池基本上都是垃圾,都需要被回收。”
有趣的是,Northvolt起初就把环保和可回收作为和中国公司竞争的差异化卖点,打开官网,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就是“让石油成为历史”,它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电池产业链中的碳足迹要减少90%。
但问题在于,Northvolt恐怕很难活到2030年了,除非有人愿意接盘。
03
因为质量不过关,交付又遥遥无期,失去耐心的宝马今年6月份撤回了当初给它的20亿欧元订单,转手就把订单交给了韩国三星SDI,这也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Northvolt一时间就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
瑞典政府明确表示,“不会救,Northvolt不是瑞典自己的,是整个欧洲的,让股东们自己想办法”,但问题在于,Northvolt的股东如今也自顾不暇。
持股21%的大众集团正在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并且打算关闭德国境内的工厂,为过冬做准备;持股19%的第二大股东高盛集团至今也没能联合加拿大政府完成对它的注资;其他养老基金更不可能在此时慷慨解囊。
在下课之前,Peter Carlsson把公司活下去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公司身上,并且和宁德时代进行过谈判。
理论上来说,Northvolt不缺订单,单单是大众就给了它140亿美元的订单,它缺的是资金、技术和现场管理的经验,而这恰恰是中国公司的优势,像宁德时代这样的巨头不缺技术和资金,今年三季度就净赚131亿元,在海外不仅有管理超级工厂的经验,也和福特探索出了技术授权的新模式,缺的是更大的市场。
但最近,宁德时代高层明确表示“投资Northvolt不是我们的优先项,“如果Northvolt能在一两年前,公司财务状况更好的时候找我们,推进合作会更容易一些,“我们仍有可能在生产上帮助他们”。
一位长期关注欧洲电池行业发展的业内人士告诉《远川汽车评论》,从市场、客户和资产和舆论的角度来看,宁德时代拯救Northvolt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一方面,从去年开始,欧洲的电动化需求明显放缓,多家车企推迟转型,而且宁德时代最近刚和Stellantis达成合作,宣布继德国和匈牙利之后,再在西班牙建设一座磷酸铁锂电池工厂,预计2026年投产,这意味着宁德在欧洲短期根本不缺产能;
其次,宁德时代和Northvolt的客户重叠度非常高,即便Northvolt最后倒闭了,它的订单也会流到宁德时代、三星和LGES手上;
此外,Northvolt现在是一个烂摊子,现金流枯竭,欠了供应商和债权人一屁股债,债务超过50亿美元,整个公司恐怕只有工厂有价值,但即便如此,工厂里的设备也没法直接使用,需要后期改造;
最后一点容易被人忽视,Northvolt被视为欧洲纯血电池厂,无论是股东还是管理层都没有任何中国人的身影,一旦被中国公司招降可能会在舆论场上掀起滔天巨浪,“欧洲之光”也会被视为“欧洲之耻”。
这件事情已经有预兆,最近瑞典经济部长Ebba Busch在得知Northvolt和宁德时代密谈过之后就坐不住了,并借此联联合法国和德国向欧盟施压,认为如果欧盟不出手相助,他们可能会像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一样,依赖中国的电池,欧洲也将重蹈光伏行业的覆辙。
按照Peter Carlsson的估算,想要拯救Northvolt至少还要再拿出12亿美元,数目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现在举目望去似乎看不到任何“白衣骑士”的身影。
欧洲人如果真的想要拯救Northvolt,第一步可能是先放下对中国公司的傲慢、偏见与恐惧,否则由Northvolt破产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恐怕得让欧洲人自己全盘消化。
[1]瑞典电池制造商 Northvolt 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对全球电池制造行业有何警示?,知乎[2] 欧洲的电池之光,灭了,超电实验室
[3] 瑞典要求欧盟为Northvolt提供帮助,欧洲并购与投资
[4] 阑夕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