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次郎的夏天》配乐是知名作曲家 久石让,这首BGM《summer》,因为听过的人很多,可能比电影还要出名。不过,其实比起久石让的音乐,电影本身也并不逊色。
影片导演北野武,
他
在成为知名导演前,曾是一位搞笑艺人,在电视屏幕上,他是一个话痨,一张毒舌什么都敢骂。电视上的北野武,可谓一个靠噱头引人关注的大师,但这只是他的一面。电影中的北野武则经常是一个高雅、深沉、冷酷的形象。
年轻时的北野武和搭档
对于北野武来说,电视是饭碗,电影是游戏。
他也说过:“拍电影首先是为了娱乐自己,就仿佛自己是个玩陀螺的孩子。”
如此矛盾的性格源于他的童年,北野武出身贫寒,在东京郊区一个治安混乱的街区长大。父亲一生失意,整日酗酒,还经常打母亲。在北野武的记忆中,父亲一生跟他说过的话,没超过三句。
和北野武以往的“极道”硬汉形象不同,《菊次郎的夏天》里,北野武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大叔,伴随着久石让的音乐,
没头脑大叔和不高兴男孩的故事
就这样展开了。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自幼丧父,从小和婆婆一起生活的小学生正男,和菊次郎一起踏上寻找母亲的路途。
虽然是喜剧片,但同样这也是一部公路电影。正男与菊次郎一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二人也从一开始的无交流,到后来的相互理解,再到最后的互相信任。
菊次郎虽然是成年人,但他的种种行为和不按常理出牌的行动准则,都显示出他内心还保留着孩童般的稚气。而正男却相反,菊次郎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这孩子太阴沉了。他缺少这个年龄小孩该有的活力,他没有主动探索世界的勇气、
不愿意主动问路,遇到困难时,过早的学会了忧虑。
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正男更像是那个大人的角色,菊次郎则很多时候像个小孩。这种
微妙而诙谐的错位
,使得很多人在北野武最后说自己叫菊次郎之前,都以为那个小孩才是菊次郎。这样说来,其实他们两人并不是一种单方面的照顾,而是彼此一点一点感染的。他们都从对方身上得到了自己缺失的那部分。
菊次郎在后面更愿意担负起责任,比如他会给伤心的正男精心规划一连串的游戏,而正男也在菊次郎身上收获了童真。
出发时正男背着深蓝色的书包
出发时,正男跑在桥上,背着一个深蓝色书包,
旅行回来后
,他背着带有翅膀的浅蓝色背包。这一趟旅程,让
小正男获得了一对翅膀,他的脚步更加奔放,更像一个孩子该有的样子了
。影片
用镜头语言表现了小 正男 在出发前后状态的不同。
回来后,正男背着一个浅蓝色有翅膀的书包
故事里面有一个魔术和一个关于北斗的童话,在魔术中,石头变成了糖果,在童话里,空的斗总能自己装满。
很多属于孩子的事情,本身在大人看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对孩子来说,却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
比如它可以像游戏那样改变人的心情和态度。
一个人可以简单快乐的活下去,必有身边的人非常用心的守护。正男即是如此,就像开篇中的那副画,一个小孩子睡得香甜,旁边有四个天使在守护他。
这四个天使,应该就是包括菊次郎在内的,最后四位陪他在湖边一起玩的大人。虽然这几个大人,以成年的眼光来看,既不能算是好看,也不能算是聪明,但他们怀着变石头为糖果的童心,真心陪伴孩子玩之后,
在孩子的心中,这些大人的陪伴就是如同天使一样的存在
呢。
北野武母亲过世的时候,他收到了来自母亲的一封信。在北野武的印象中,母亲是一个脾气很差的人,经常跟自己要钱,两人的关系也曾一度反目成仇。但看到信的北野武在守灵夜声泪俱下——
原来母亲是怕放荡不羁的儿子留不下存款,才经常和自己要钱
。一千万日元的存折夹在给北野武的信封中,母亲原来一直都在默默守护、深爱着他。
关于影视技巧,视频评论中有详细的解说,这里只列举两点吧。
影片不以台词为主要搞笑手段,可以说是
相当纯粹的影像喜剧
,特别典型的就是正男和菊次郎他们在草地中玩耍后,镜头拉远,显示出“禁止入内”四个大字。
再就是这个“蜻蜓视角”:
以蜻蜓的主视角来呈现的画面,一般都不会这么拍,但这样实验性的拍摄手法,反而让影片具有一种出其不意的喜剧效果。
剧中多次出现正男的梦境,那些光怪陆离的画面,
与黑泽明的风格很相似
。北野武也被黑泽明视为"日本电影业未来的希望"。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北野武,是否担当了“黑泽明接班人”的名号呢?
商务同事每天都在拒绝公众号推广,为此向木鱼抱怨好几次了,有台前幕后的支持,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所以今天二条就发一期推广,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嗯这应该是第一次单独接公号推文)
之前疏于运营,所以公众号要落后很多,大家如果有什么建议,也非常欢迎跟木鱼说说,帮助我们做的更好~多谢多谢!
好了,奉上视频!大家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