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长安街知事  ·  何晓莉荣立二等功,喜报到家 ·  昨天  
半月谈  ·  2025年高考时间公布! ·  昨天  
学习大国  ·  “我是一贯支持民营企业的” ·  2 天前  
中国政府网  ·  习近平: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领域怎样做好国情调研?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25-02-18 11:30

正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加强战略谋划,制定好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

生物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
生物安全国情是研究制定国家生物安全政策和战略的原点,也是生物安全建设重点任务的基点。做好生物安全国情调查研究不仅是加强生物安全建设的基本功,对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担当也有特别意义。需要总结生物安全国情调查研究既有成就,梳理存在的问题,认真谋划,做好“十五五”时期生物安全国情调查研究。

在湖南省岳阳市平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工作人员对肯尼亚野生鳀鱼产品进行 盐分检测并记录数据(2023 年 6 月 28 日摄) 孙瑞博摄 / 本刊


文 | 王小理 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生物安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转载自《瞭望》2025年第7期,原标题为《 瞭望丨深入扎实做好生物安全国情调查研究 》。

1

生物安全国情调研取得显著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生物安全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相关部门和行业开展生物安全国情调查研究的氛围日益浓厚,并取得较大成果。
一是支撑国家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起草工作。 生物安全法是生物安全领域的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统领性法律,标志着我国生物安全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同时,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加强政策调研,加快推进国境卫生检疫法等相关法律与配套法规的制修订等,形成协调规范、布局合理、系统全面的生物安全风险防范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为积极应对生物安全重大风险提供支撑。 相关智库、广大专家学者发挥专业优势,在分析形势、完善策略、指导处置、加快科研攻关、修订法律法规、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献计献策,为突发生物安全事件处置、强化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等作出贡献。
三是协助落实有关重大任务。 国家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设立专家委员会,为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研究、政策制定及实施提供决策咨询。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建立相关领域、行业的生物安全技术咨询专家委员会,为生物安全工作提供咨询、评估、论证等技术支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部署了一批政策调研项目、软科学项目,加大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支持力度,积极协助研究制定生物领域发展规划、生物安全战略、生物安全政策、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等,推动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四是社会各界积极建言。 近年,不断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生物科技发展、统筹生物经济与生物安全法等重大议题提出议案、提案,涵盖生物安全基础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科技管理与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多个领域,反映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盼。有关企事业单位、科学家群体、学术期刊界、基层群众性组织等也通过不同渠道建言献策,全社会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不断增强。

科研人员在国家(海南)热带 植物隔离检疫中心组培中心检查植 株生长情况(资料照片) 郭程摄 / 本刊

2

重视四方面问题


看到上述成果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的同时也需注意,生物安全国情调查研究还存在选题视野尚不够开阔、分析深度不足、对问题揭示程度参差不齐、成果表述提炼的纯度不够等四方面问题,一些问题可能还比较突出。
一是选题视野尚不够开阔,影响国家生物安全能力建设全局统筹设计。 从选题方向看,生物危害防控的形势分析、技术讨论较多,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体制,生物安全能力建设、制度建设,生物犯罪预防打击等环节触及较少;国际生物安全形势分析的多,把握和运筹国际生物安全发展态势的少;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法治保障的调研多,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调研少。从开展调研主体看,自然科学专家和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多,一线、基层、产业界专家代表参与成果较少。从信息数据来源和组织看,原始材料、第一手材料还比较少,跨部门、跨领域的懂行实务专家亲自操刀的调研精品比较少。
二是分析深度不足,影响国家生物安全能力建设的策略方法。 主要表现为对全球生物安全环境形势等面上情况的调研较多,缺乏关键因素深度分析。例如,世界主要大国如何界定生物安全战略目标、该目标如何与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耦合?国家生物安全体制机制、决策机制如何运行?国家生物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项目组织体系等“毛细血管”如何发挥功能?参与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目标和路径如何?公共资源如何高效配置?对这些问题,较少调研去深挖根源触及问题本质,从而难以把握不同国家特别是大国国家生物安全建设的规律,对新情况的针对性、预见性不足。
三是对问题揭示程度参差不齐,影响国家生物安全能力建设的效用效果。 例如,有关规划调研等对国内生物安全能力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有所界定,但如果不把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内部改革因素统一考虑进去,就很难实现预期供给与现实需求的匹配。因而,在设定国家生物安全具体保障能力建设目标的时候,需要设计更为全面的方法论和程序。
再如,有些调研指出西方有关国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面临过所谓的数量高企、投入运行经费筹措难、统筹协调难等问题,但如果将其建设背景放入历史长周期,代入其科技体制、政治运行体制内,不难发现隐藏其中的国家生物安全能力建设的内在发展观念逻辑:政府部门职责的匹配性、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业务主管部门管发展就要管安全、统筹发展部门本身也要统筹安全。进一步对其投入机制分析,可以看到西方部分国家的国家生物安全能力建设可能符合某一特定群体的利益但不一定符合国家利益,从而揭示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深深镶嵌于特定的政治制度、文化理念。某种程度上,对问题揭示的程度,不仅是调研水平问题,更是调查研究者的态度问题、研究旨趣问题。
四是成果表述提炼的纯度不够,影响国家生物安全能力建设的时间窗口、经济成本。 有些国情调研成果的内容组织和观点提炼不善于聚焦,似乎面面俱到,实则是不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国际相关智库的调研成果,通常聚焦一个主题,并可提出国家生物防御改革蓝图、生物防御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生物防御计划、全球健康安全指数、传染病脆弱性指数、工程改造大流行传染病、X疾病、全球灾难性生物风险、生物防御态势评估、AI赋能生物科研机器人等具有冲击力的概念。体现出相关调研机构对领域方向基本盘的把控力、理论政策方法融汇力,以及是否善于审时度势等等。

上述现象与问题只是一隅,但也不能忽视其潜在影响。分析其缘由,固然有生物安全建设任务的长期性、生物科技门槛高、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因素,也有调研人员自身意识观念和方法思路等主观原因。因此,做好生物安全国情调查研究,在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要素保障的同时,调研机构和人员自身需要继续坚持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

3

念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


深入扎 实做好未来一段时期生物安全国情调查研究,需要围绕中心工作做好统筹,始终以实事 求是的态度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念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提高调查研究实效。
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围绕贯彻落实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相关精神,特别是“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表述,贯彻落实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充分看到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要求,在科学分析我国生物安全形势上下功夫,在把握面临的风险挑战上下功夫,在加强生物安全建设的思路和举措上下功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