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学而时嘻之
三观极正,言语偏激,攻击力却极弱。 分享生活,碰撞思想,深挖事物本质。 希望我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帮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视觉志  ·  你插我眼睛试试?! ·  19 小时前  
分享迷  ·  全套TV版+插件,支持AppleTV+安卓+ ... ·  昨天  
分享迷  ·  全套TV版+插件,支持AppleTV+安卓+ ... ·  昨天  
中产先生  ·  情况比想的复杂 ·  2 天前  
视觉志  ·  七言 | 别委屈自己 ·  2 天前  
视觉志  ·  七言|讨厌!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学而时嘻之

这个时代,甄别信息是一个必备的技能和素质。

学而时嘻之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3-13 21:02

正文

文丨茶也先生

学而时嘻之分享




在信息时代,甄别信息是一个必备的技能和素质。但并不是人人拥有这项技能,尤其是我们的父母辈,容易被伪科学、煽动言论所迷惑。


这次来聊聊要如何甄别互联网信息。


不知道你们还记得方舟子大战韩寒事件吗?


时隔多年,将此事件翻出来的原因是,这是个完整的互联网舆论事件,已有定论,可以做为案例来分析。我们从这个案例出发,来分析如何甄别互联网信息,如何不被谣言迷惑,如何避免被所谓的大V操控我们的大脑。


新媒体是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给我们筛选可靠的信息,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加深刻和正确的认识。我当时提了一句,说我自己是有一套方法辨别信息的真伪,那有人问了,这套方法论能不能总结出来,也让我们学习学习。


其实我就三个方法。


一是要求你转发的,你需要警惕。因为谣言就是为了传播啊,什么转发送Q币啊、爱心接力啊。这都是老掉牙的套路了,但依然还有很多人信。


二是标题特别惊悚的,什么惊天大秘密、阴谋论、祸害下一代等等标题的,要特别警惕。比如说小龙虾是日本人转基因制造出来祸害中国人的,利用了我们爱国之心来传播谣言。


三是内容来历不明的,比如最近一个所谓的美国博士写的,《中国煤炭工业的崩溃和核雾染灾难》,全篇没有介绍这个美国博士是何许人。还有一些什么《五十位教师联名上书国务院》这种读完没有出现五十位教师署名的,通通都是假的。


这是我总结的三个方法,简称三板斧。


我这“三板斧”虽然简单,但是可以辨别百分之七八十的谣言。


其实谣言大多数你多留个心眼,都能看出端倪来,没那么复杂,就是大家太懒得思考了,一看到一些煽动性的言论,血涌上大脑,想都不想就转发了。


我大学时候有一个相谈甚欢的老师,上海交大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也受过严格的理性训练,但他的微信就经常转发一些谣言,就我刚刚上面讲的那些什么爱心接力啊,阴谋论、爱国主义等等。


我也特别倔,老师一在朋友圈发这种谣言文章,我就把辟谣的链接贴在回复底下。最近好久没看到他发了,不知道是不是把我拉黑了(笑的语气)。


这位老师也不是笨,就是太善良了,一个社会正常人没那么多心思去猜忌别人。我自己也琢磨,这些传谣言的人都是什么心态,猜来猜去猜不透。


后来见得人多了,才知道这社会还有一小撮人很猥琐的,他制造谣言也没什么目的,就是因为心态很猥琐,看到自己传播的假信息到处流窜,心理就有快感:看!上当了吧。


这是恶作剧的心态,我们小时候都有,只是有些人长大之后还保留着这种扭曲的恶作剧心态,而网络又给了他一个恶作剧的工具。


不知道你们还记得马加爵的案例吗?


我问起身边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一篇互联网文章,这篇文章名字是《马加爵临刑前写的一封信 让主席都落泪了》。


这篇文章说马加爵家境贫寒,在大学期间饱受同学欺辱,比如把尿撒在他被子上,最后得出结论,马加爵杀同学是事出有因。我现在告诉你,这篇文章没有一句真话!全篇捏造!马加爵家境不算有钱,但也不算贫苦,每一个他杀的同学中,都和他没什么过节,其中还有他曾经的好友。


他杀人很大的原因是马加爵长期有暴力倾向,并且沉迷于网络暴力小说。


不信,你现在上知乎搜搜,答案里把马加爵杀人的刑侦经过仔细地梳理了,没有丝毫这篇造谣文章中所说的情节。


就这么一个不尊重事实的谣言,居然传的比事实还要这么广。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不管用了,谣言传播的比真相还快。你琢磨这篇文章的作者,为什么捏造一个故事?为什么替杀人犯开脱?动机是什么?这不是吃饱撑着么?还真是,这世界上就是很多人,你不能用正常的心智去理解他们,他们就是猥琐。


其实我判断信息,是长期在互联网观察、判断、学习的一套经验,在我大脑里形成反馈,已经形成了直觉,我自己说不出所以然来。


但我想起早年看过一本书《忽悠的原理和技巧》,这本书把方舟子倒韩作为案例分析,分析互联网舆论是如何被操纵的,互联网的信息是如何被污染的,我觉得说的比我好多了,所以今天就推介这本书,《忽悠的原理和技巧》,不是教你忽悠,是教你不被忽悠。


这本书没有出版,想看的人可以去关注微博:破破的桥。破坏的破,桥梁的桥,可以免费下载阅读。


这是一本对热点公共问题进行冷静分析的好书,它可能会让那些因为参与有关辩论而伤害友谊的人们幡然悔悟,或者至少若有所思。如何在一个信息社会甄别事实,如何在一个多元社会开展辩论,如何在一个风险社会保持清明,这本书会告诉你很多。


介绍这本书前,我们要来回顾倒韩事件。


倒韩事件呢,其实总体来说就是阴谋论,说韩寒的书不是他自己写的,是他的父亲帮他写的,而围绕着韩寒有一个利益集团,把韩寒包装成才子。普通人一听,这是有可能的哟,对不起,你陷入了阴谋论的思维,而阴谋论思维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不怪你,但你必须了解一点,阴谋论在理论上站不住脚的。


为什么阴谋论没有理论基础?


请上网搜索罗辑思维《阴谋,是可能的吗?》这一期。


《阴谋论,是可能的吗?》这一期中,罗振宇说,阴谋论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在一个开放的自由市场上,你想封闭信息和了解全部信息的真相,这都是两件完全做不到的事情。


但这句话也说明了两点,一点是,一个利益集团想封闭信息是不可能的,因此现实中不可能诞生阴谋论。另一点是,人们不可能了解全部信息,因此,有些很猥琐的人,就会利用人们的认知盲点,操纵舆论,也就给谣言滋生的土壤。


所以请记住一句话:人们不可能了解全部信息是所有一切互联网造谣的理论基础。


再讲回倒韩事件。


倒韩事件不是突然间爆发的,是不断有人接力造谣的结果。


07年的时候,有个自称是出版社资深人士爆料,韩寒的文章都是一个叫做马日拉的枪手写的。


韩寒知道后很生气,背后调查了这个所谓的出版社资深人士,原来不过是爱炒作的大三学生,而这个大学生平时就喜欢在网上写小黄文。


你看,我刚刚说了吧,这些爱造谣的人都是很猥琐的人,不要用正常人的心智去揣测他们。韩寒在网上贴出这位造谣者的身份信息后,这位大学生随即道歉认错,韩寒也把他的信息删除。


本来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不料,12年又出了个事儿。


原百度中层管理人员麦田写了一篇文章《人造韩寒》,指责韩寒靠造假成名。他质疑韩寒的文章不像是他这个年龄段少年写的,是韩寒的父亲韩仁均写的。而新概念作文大赛给韩寒出题的作家李其纲,是韩寒父亲的同一个大学的同学,正是他们两串通伪造了韩寒的才华。


韩寒反应强烈,当即宣布谁能够证明韩寒书中有任何一行字是人代笔的,奖励两千万。麦田当晚道歉,承认证据不足。麦田暂时退场后,“打假斗士”方舟子走上前台。你看,倒韩就好像一个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接一个的人物出来造谣造就了这一出闹剧。


方舟子此前他提出过多个质疑,韩寒大怒,再次一一批驳,称这些说法均为断章取义、歪曲造谣。但这次韩寒没有得胜而归,他遇到了对手。


方舟子与麦田不同的是,他在打假领域拥有话语权,可以有效地调动媒体。这次的质疑,没有像前两次那样迅速结束了。


方舟子不断抛出质疑,每一个质疑越来越荒谬,但是却在互联网的舆论上引起各方的撕逼,而撕逼越多,仿佛信方舟子的就越多,这是为什么?


从大学生造谣韩寒,到原百度中层管理人员麦田,再到方舟子。他们在像接力棒一样的操控舆论过程中,有一个趋势,就是操纵舆论的这根接力棒,每到下一个人手里,这个人本身的话语权越来越强,影响力也越来越广。


那什么是话语权呢?


比方说甲和乙在宣讲,但对某群特定的听众,第一种情况,甲有本事让这些人都听自己说,不去听乙的。第二种情况,他们有时甲乙两人的言论都听,但只信任甲,却不信乙。只要符合以上任何一种情况,便可认为,对这类特定人群,甲比乙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之所以韩寒这次没有通过强硬的回击获得胜利,是因为方舟子长期在打假这一领域进行舆论经营,远比麦田及以前那些炒作者拥有大得多的话语权,不易被简单的辩驳击倒。


那方舟子是怎么操纵舆论的呢?用了什么手段来操纵?


首先,群众的私心是倒韩的动机。这里胡子生造了一个概念,叫做自愿洗脑。什么叫自愿洗脑?


就是有一个人,名字就叫阿狗吧,你看阿狗不爽。看这个人不爽的动机可能就是阿狗比我成功,我嫉妒。


但要是又来了一个人叫阿猫看阿狗不爽,而且还举出各种看似正当的理由来证明,我看阿狗不爽是有理由的,我不是自私。


那么这时候,你就会自动地接受阿猫的观念,认为阿狗做人不行哦,我看他不爽是应该的哦,这就叫自愿洗脑。


那在倒韩这个事件上呢,难道方舟子有那么大魅力影响一堆人?


不要看表面是这样的,其实韩寒因为少年得志,很早就出名,说话有时候又太狂妄,已经在互联网得罪了很多人,有一部分失意的人是很妒忌他的成功和才能。


这时候方舟子站出来,说这个人的才能和成功都是伪造的,那些看韩寒不爽的人就会自动地接受方舟子这套理论,只为了让他们心里的那份妒忌合理化,这叫自愿洗脑。


一旦有了这深层次的动机,你再去跟他讲道理,他是听不进去的,他只会为了朝向一个目标,就是打到韩寒。为了这个目标的需要来找理由。


所以,妒忌韩寒等种种自私的心理,是倒韩核心群体的动机。其次,质疑要有正确的姿势,方舟子的质疑一开始就是流氓的姿势。


怎么说?质疑好比做学术论证,需要从一堆客观的数据信息中,找到规律,进而得出结论。那流氓的姿势是什么?先有个结论,为了这个结论去找证据,不符合预设结论的就丢掉。


人类思维很大程度上受情感左右,严谨的理性思维需要训练。


当心中先有结论时,人们很容易将既定结论作为前提,再去寻找支持该结论的材料,创造各种标准将毫无逻辑关联的材料硬扯到结论上,同时忽略或否定相反的材料。


在不断筛选信息、制造标准的过程中,人们还会逐渐强化自己的既定结论,这种现象叫做证实偏见。


《吕氏春秋》上有“疑人偷斧”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神色,也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不久,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土坑里了。找到斧子后,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被打破了,原本被严重侵害的逻辑能力开始恢复,此时他才惊觉,这些理由与有没有偷斧子毫无逻辑关系。


你看,回到韩寒代笔的这件事上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方舟子先是靠直觉,毫无理由地质疑韩寒的文章都是别人写的,然后为了这个结论到处找一些鸡毛蒜皮的论据,连韩寒的身高这种跟论点不搭边的事情他都要胡搅蛮缠一番。


但我们看疑人偷斧这种写在古书上的事情很荒谬,为什么发生在现实同样荒谬的事情这么多人信呢?


因为在有了话语权的前提下,信息控制就有可能了,信息控制产生了,人们的正常逻辑也就会变得模糊了。


为什么造谣韩寒代笔的大三学生和麦田都没成功?


因为他们话语权不大嘛,看客们在观看的时候是将信将疑的,不像方舟子,被捧为打架斗士,有许多粉丝,这些粉丝数量挺多的,围观群众一看,声势挺浩大的,说不定真有那么一回事。


我这段话说了操控舆论的三个条件。


第一,要有一个掌握着话语权的人物,第二个信息控制和模糊逻辑,有了话语权你只听我的嘛,我说什么你就信什么,第三因素就是形成群体,群体不断吸纳判断力差的人,形成更大的群体。


这三个条件也正是传销得以成功的因素。


传销群体中,必须有一个导师一样的人物,掌握了话语权。接着就要信息控制,传销组织为了达到信息控制的目的,往往把人都关在一起,不让他们接触外界,然后,你只能听我告诉你的信息。


最后,就是一群狂热的人互相热捧,互相影响,每进来一个新人,就对他不断地洗脑,在环境的影响下,你要是意志不够坚定,就会被影响,因为我们人有个天性的缺陷,就是希望自己的观念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如果大多数人不认同,就会怀疑自己。


有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实验,叫做”从众实验“,最能生动地说明群体的力量。


这个实验拿出了两张图,图上有一样长的线条。


如果问你,这两张图哪一张的线条比较长?


恐怕你会说:“你是不是在侮辱的智商?明摆着一样长嘛!”


别急,在美国心理学家阿希1951年设计的实验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他把大学生每七个人分成一组,在同一个房间依次序回答问题,但实际上前6个人是安排好的托儿,真正的实验对象只有第七个人。6个托儿被安排一起故意选择错误的答案,这时的结果是:第七个人竟然有三分之一跟着做了错误的选择,他们选择了两根线条不一样长。


心理学家用这个简单的问题在多组人群中做了多次的实验,结果是75%的人至少有一次错误的从众选择,真正一直坚持自己独立正确选择的,只占25%。


如此简单的问题,竟然得到这么可怕的结果。如果是素质和学历更加参差不齐的人群,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情况可想而知。


所以大家要记住,从众心理是人性的一个永恒弱点,群众的眼睛不一定是雪亮的。


我们再重复一遍操控舆论的三个条件。一是有一个拥有话语权的导师,二是控制信息、模糊逻辑,三是形成群体。


一个拥有话语权的人物,是怎么控制信息的呢?


人们不可能了解全部信息是所有一切互联网造谣的理论基础。


所以任何的舆论操控首先就要控制信息,那有人问了,互联网这么发达,信息这么流通,怎么可能有人能瞒天过海。


你错了,这些传播谣言的人不需要瞒天过海让大多数人信,而让一小撮人信,他就赢了。


街边的算命先生,其实他只有几套说辞,一般都是说你这35岁有一大坎,会有血光之灾呀如何如何。大多数人情况不符合,但是总有一个人踩狗屎运,跟算命先生说的一致,马上这个人就哭着喊着大师。


所以,造谣的人只要让争取到少数人的支持就行了。


举个例子。比如韩寒在方舟子质疑《三重门》是他人代笔的时候,就迅速在网上放出《三重门》的手稿,并进行了第三方公证。


这时候方舟子做了什么呢?


第一件事当然是屏蔽了手稿经过公证的事实了,说公证处说的不算。第二件事方舟子指责手稿过于干净,不像是第一次创作,而像是抄的。并且方舟子放出了一些作家的手稿,这些手稿都带有很多修改的痕迹,和韩寒干净的手稿有着明显的区别。


但事实是怎样呢?


事实是,每个作家的习惯不同,有些作家比如鲁迅、老舍的手稿也是非常干净,有些作家则涂涂改改。但方舟子只选择了涂涂改改的手稿灌输给大众。


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作家手稿应该是什么样子,属于知识盲点。


此时,恶意的传播者就会在他们的盲点上进行欺骗,灌输这样一个伪常识:所有作家的手稿看起来都是脏乱差的,有无数修改的,因此,凡是不脏乱的手稿,都是伪造的。在这里,伪常识并非由专家宣布,而是通过传播精心选择的材料完成,因为控制了材料,就控制了观念。


作家手稿有干净也有脏乱的。将脏乱手稿搜集在一起,放到你面前,并屏蔽干净手稿的信息,此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接纳这个伪常识。由于以为这是自己独立思考所得,你还会努力保卫它,殊不知它是别人有意灌输给你的。


所以如果有一个知识,是辩论两方中的一方,单方面灌输给你的,那么就要警惕,他是否故意隐瞒了信息中重要的部分。如果韩寒拿出的手稿是脏乱的,那用同样手段反向操作即可,即只传播干净的手稿,屏蔽脏乱的手稿。


这种方法就叫信息控制。


信息控制是最常用的话语权手法。它瞄准的是你的知识盲点和经验盲点,试图通过传播歪曲或片面的材料,屏蔽原始、干净、与自己预设结论相反的材料,诱导你得出错误结论。信息控制通常骗不了所有人,但对特定人群效果极佳。这群人信任恶意的信息源,往往对攻击目标怀抱反感情绪,听不进反面意见。


那信息控制有什么特征我们可以识别它呢?有,信息控制最显著的特点是数量繁多,忽悠者会从任意角度攻击,瞄准人们普遍的认知弱点:那么多材料,难道还不能证实么?其实,挑几个片段,歪曲捏造一番,写上几千字,几十分钟就足以制造出一份欺骗材料。


它成本极低,因而可以成百上千地堆叠。


这些信息量特别巨大,但都很琐碎,不系统,并且都无法直接证明,都是旁证,隔靴搔痒。


为什么造谣者要这么做?


为了污染信息。


如果一个人接受到了原始信息,造谣者的谎言是很容易击碎的。


为了不让人们看到原始的信息,造谣者就要弄出数量巨大的信息来屏蔽原来的信息源,反正造谣不要成本。但是这些信息看起来数量巨大,其实是同质化的信息,来源是同一个。


《战国策》里有“曾参(shēn)杀人”的故事。曾参是孔子的学生,勤奋好学、人品端正。有一天,某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在外乡杀了人,“曾参杀人”的流言传来,邻人将消息告诉正在织布的曾参母亲。


他母亲坚定地反驳:“我儿子不会杀人。”但很快,第二个、第三个人跑来“互证”,每个人都告诉她:“曾参杀了人。”结果因为她不知道他们的材料实际上出自同一个污染源,所以开始害怕,爬墙跑了。


你看,仅仅因为三个人的论断,她连儿子杀人都信了。


你认真看着三个人,只说了一件事,曾参杀人。杀了什么人,为何杀人,曾参人在何处被法办了吗?这些新的信息都没有出现,都是在重复一个信息。


抛开个例看统计,就更清楚了。


倒韩的人曾在天涯论坛庆祝“倒韩高楼40万贴纪录”。有人做了统计,这40万帖的作者,其中10万帖是由50个人发的。也就是说,这十万份材料,实际上就是几十个闲人没事瞎掰的。所以,你要记住一点,信息数量不代表可能性越大,同质化的信息再多,也只能算一个信息。


其次是一直重复信息,把造谣的信息面尽可能地覆盖到人群。


比如一个教授一直在网络上质疑韩寒,翻来覆去就那几条,说韩寒心虚不肯回答,其实韩寒早几个月前就已经回答过了。但是由于网民没精力去翻查韩寒几个月前的微博,就容易被谣言所覆盖。


所以,如果一个人连续几个月重复一个信息,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在控制信息。


听到这里,我相信很多读者疑惑了,这不是教我们不被忽悠吗?怎么光说别人怎么忽悠?我得学到不被忽悠的方法才有用处呀。


别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嘛,了解了忽悠的原理,才能从原理出发防忽悠。接下来胡子就来说防忽悠的方法论。


第一点,就是建立起自己可靠的信息源。


我的微博,基本上没有互动,但是发生了什么事件,我一定刷一遍微博,因为我关注的这些人都是我可靠的信息源啊。我关注很多人,比如科学松鼠会会员、情感专家、政治专家。


这些人都是经过很多次的舆论事件筛选下来了,一旦发现有人说谎,马上取关。


所以今天要特别说一点,防止忽悠不是一件马上能做到的事情,要是要从每一件互联网事件中去积累,去积极地判断,训练自己的大脑反馈。


第二点,不可证伪的信息不信,不可证伪又伴随着危言耸听的论调。


什么是不可证伪?


倒韩这个事件中,有很多社会名人、作家、记者站出来证明韩寒是自己写的,但是方舟子通通把他们称作是利益集团,这些人都是密谋毒害下一代年轻人的思想,他们的证词不可信。


所以有一个人站出来拿出证据,方舟子说你是利益相关,不可信,接着又站出来,方舟子又说不可信。


上上下下,几十人,全都不可信,那还有什么是可信的呢?这就是不可证伪,我的证据你都说不算,那没办法证了。


纳粹的宣传部门有个重要的信条:撒谎要撒大谎。原因之一就是小谎很容易证伪。对某个犹太人搞诈骗的指控,只要拿出证据简单驳斥就行了。指控犹太人密谋独霸世界,这怎么证伪?没办法证伪。所以,把帮助韩寒证明的这些人,都说成是密谋祸害下一代年轻人的利益群体,那就不可证伪了。


第三点,逻辑清晰,论证必须是充分必要条件,多试试逆否命题,最重要的是整体思维。


什么是充分必要条件,就是正推过来也行,倒推过来也行。


那逆否命题是什么?


假设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逆否命题就是,如果A不成立,那么B也不成立。


举例来说,方舟子说韩寒的《三重门》里面有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描写,那时候韩寒还没出生,根本不可能了解,只有韩寒的父亲韩仁均能够写出这个时代的生活场景。


那么你反过来想,《三重门》里更多的是90年代校园生活描写,韩仁均这么大一把年纪又不可能去读中学,那么岂不是也不是韩仁均写的。


那到底谁写的?


再来看最重要的整体思维。整体思维是什么呢?就是复盘整个事件的图景,不要陷入碎片化的细枝末节,尝试从整体上把握问题,搭出完整的叙事框架。


如果拼凑起来的故事不合情理且耸人听闻,那么宣扬它们只是为了获取眼球,加速传播,与追求真相南辕北辙。


倒韩事件的整个图景是什么呢?


我们来看下,假设方舟子的这些质疑成立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既能用严谨文风写传记,也能用俏皮话写青春小说与时事评论,引发了几百万80后读者共鸣的奇才韩仁均,学贯中西、英文流利,就连流行歌曲、少年动漫、车辆维修都样样精通。他在乡下老宅里隐藏绝世天分,穷困潦倒二十年,苦等儿子成长到能扮演作家后,方才开始躲在幕后不停推出销量上百万的作品。


而他儿子韩寒,是个行文造句都不通顺,在镜头前连说话都不会说的小学生文化水平的初中文盲,每日周旋于老师、同学、编辑、记者、读者之间,却从未被怀疑,就算有,也全部被收买了。


由于利润分配合理,居然没人爆料。


成功行骗13年后,这个骗局最后居然被坐在电脑前的打假专家方舟子发现了。


这就是倒韩事件假设成立的全部图景,我相信你肯定能发现其中的荒谬。


第四点,拒绝无限质疑,尽量接触原始信息。


倒韩这个事件最荒谬的一点在于,韩寒的身高成了一个谜。一个经常出现在公众面前的人物,居然身高都不能被证明。


我合影证明身高。——你说没拍膝盖,说不定弯了膝盖。


我摆出到膝盖的合影。——你说没拍脚,说不定脚下垫了东西。


我拿出全身合影。——你说穿着奇怪的鞋,这是增高鞋。


我拿出鞋的外观照片。——你说这是隐蔽的内增高鞋。


我从各个角度给鞋拍照,证明没有内增高。——你说用了增高鞋垫。


无限质疑的目的已不再是玩弄逻辑,而是把水搅浑,转移话题,而且支持韩寒的人,数次要求在第三方公证的情况下,方舟子就是不去。


因为一旦接触原始信息,谎言就被戳穿了。


第五点,低成本的质疑值得警惕。


谣言的优势在于低成本,我在电脑前胡诌就可以造谣。那低成本表现在什么呢?譬如不署名、不注明出处、网络身份是匿名。而通常辟谣需要很大的成本的。就比如韩寒悬赏两千万。


第六点,被质疑的人无需自证,拒绝无赖式的质疑。


被质疑的人无需自证说的是什么呢?


譬如你在超市里逛,出门的时候有人说你偷了东西,这时候应该是质疑的人拿出监控之类的证据,而不是要求你自己把衣服脱光证明没偷。


无赖式的质疑这里有个典故。


《水浒传》中有“杨志卖刀”的故事。杨志生活困窘,只要开价三千贯卖祖传宝刀。集市上有个叫牛二的流氓,跑过来问:“这把破刀有什么好?卖得这么贵?”


杨志介绍道:“有三件好处。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牛二便换了二十个铜钱试刀,杨志一刀便将铜钱剁成两半。“第二件叫‘吹毛得过’,拿头发朝刀口上一吹,立刻断成两截。”牛二拔下一撮头发,杨志接过头发,朝刀口上一吹,头发一分为二飘过刀口。杨志又道:“第三件叫‘杀人不见血’,把人一刀砍了,刀上不留血迹。”


牛二质疑道:我不信,你有本事砍个人给我看看。


杨志说,平白无故谁敢杀人,我杀条狗给你看看。


牛二立刻找茬:你说的是杀人不见血,没说杀狗不见血,做虚假广告,被我逮住了吧。


你看,这是不是一个无赖的逻辑?


但为什么方舟子用在韩寒身上,就有人上当了呢?


这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识别忽悠的信息要掌握六个要点:

1、就是建立起自己可靠的信息源。

2、不可证伪的信息不信,危言耸听的论调要注意。

3、逻辑清晰,论证必须是充分必要条件,多试试逆否命题,最重要的是整体思维。

4、拒绝无限质疑,尽量接触原始信息。

5、低成本的质疑值得警惕。

6、被质疑的人无需自证,拒绝无赖式的质疑。



最后八卦下。


我把方舟子比喻成流氓,有人说,说不定人家只是在韩寒代笔这么一件事上犯错。


事实上,方舟子的打假历程都存在的道德问题。


本书的作者从方舟子一开始在新语丝论坛打假就认识了,一直看着方舟子为了个人的私怨捏造打击。


所以方舟子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冠以打假名号的流氓,这不,最近央视记者拿出了证据,方舟子的安保基金被挪为私用,被方舟子拿去给自己的亲戚开淘宝,给自己的夫人买车,还买了一套房产。


这次,恐怕方舟子的信誉要彻底破产。


这是应了那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


推荐文章
视觉志  ·  你插我眼睛试试?!
19 小时前
中产先生  ·  情况比想的复杂
2 天前
视觉志  ·  七言 | 别委屈自己
2 天前
视觉志  ·  七言|讨厌!
5 天前
陆家嘴制高点  ·  老外愤怒了,中国是在地球上的国家吗?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