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深圳最多人“下饺子”的网红景点——
大梅沙海域
,此时安静得像幅画。
最先打破宁静的,是一群捡垃圾的人。
他们最小的11岁,最大的73岁,几下寒暄和热身过后,就扑通扑通跳进了海里。
畅游完毕,陆续上岸后,抄起手里的夹子,把沙滩上散落的垃圾一一夹进袋子,像寻宝一样。
你以为他们在拾荒?实际上是个个“闲得慌”。
▲图源:深圳市海岸游泳协会、
深圳市盐田区蓝色海岸环保服务社
为首的人叫杨志伟,65岁了,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太多,他还专门成立了海游协会和环保社,足迹遍布深圳的海岸线。这么多人跟着他“瞎混”,却不晓得:
老杨老说自己很幸福,赶上了深圳的好时候。
75年高中毕业,83年从老家惠东来到深圳,开出租车,做到车队长,后来又当上了公司进出口部的经理。
1992年邓小平南巡,老杨嗅到了更大的机会,果断下海自己干,开车行、家具卖场,生意红红火火,日子滚滚向前。
到2004年,他早已开着白色大奔,孩子送往澳洲读书,各项生意刚刚理顺,正准备大干一场。
偏偏在这一年,他卖掉了大奔,停下了生意,把公司换了法人代表。
45岁,急流勇退。
现在很多年轻人
想卷卷不赢、想躺躺不平
,而当年的老杨,却是能卷偏不卷、躺得比谁都平。
他说,自己在一家小面馆
“遇到了贵人”,是个针灸医生。
在这之前一年,老杨忽然“两眼一抹黑”。
那天是周末,老杨提前在茶楼订了位,要陪家里的老奶奶饮早茶。
一觉醒来,他发现天空灰蒙蒙的,看钟都8点多了。
“老婆,天还没亮吗?”
“什么没亮啊,太阳都晒屁股了。”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眼睛出了问题,喝完茶就赶紧医院。医生说,这是突然的视力下降,很严重。
他又马上跑到广州,去最好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结论是:
视神经萎缩。
住院一周后,情况继续恶化,双眼都快瞎了,十根手指凑到眼前,只能看到模模糊糊的影。
接下来在广州熬了半年,依然没起色,老杨不信邪,听说北京同仁医院的眼科最好,又跑到了北京。医生摇摇头:你回去吧,视神经萎缩是没办法恢复的。
回到深圳,老杨还是没死心,西医不行,那就试试中医?一打听,人家说,“于海波就是最好的。”
于是他直奔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遇到了这位自己口中的“贵人”。
▲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针灸科
于海波也不是神人,1997年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博士毕业来到深圳,到2003年这会,也才38岁。
视神经是眼球和大脑之间的“高速公路”,光信号就像车辆,从这里刷刷“开”过。视神经一萎缩,相当于高速塌方,视力就“掉”下去了。
路“断”了,于海波也回天乏术,只能设法稳住,让“塌方”不要加剧。他
“嗖嗖”几下,
往老杨两只眼睛各扎了七八针,深五六厘米,直插眼底。至今回想起来,老杨还在嘀咕:“我的天哪,胆子真大~”
治了2个月,视力稍有起色,能看到20米以内了。老杨很感激:“于博士,我请你去吃鲍鱼吧。”
于海波摇摇头:“我不吃那些东西。”
这个摇头背后另有深意,他太清楚老杨的身体了,再吃下去就是“死路”一条。
做生意这些年,老杨几乎是泡在“酒池肉林”里,洋的、白的、啤的……每晚和客户喝到天昏地暗,半夜两三点才东倒西歪回到家。
身体这么造,神仙都扛不住,他的血压飚到了160/170,血糖也“爆表”,早餐、午餐、晚餐、睡前,一天要打4次胰岛素。
住院期间,他也无法消停。扎针的时候,2台手机轮流响,于海波每次只能停下,等他接完电话再继续扎。
后来,两个人走进了医院对面马路边上的一家西安拉面馆,边吃边聊。于海波给他讲视神经萎缩的原理,“要学会和它共存;聊身体的其它毛病,“都是生活习惯不好造成的,没日没夜、胡吃海喝,吃再多药也没用。”
“钱是赚不完的,你想想,是生意、钱重要,还是身体重要?”
这些道理稀松平常,但老杨真听进去了。
他住院这半年里,很多个傍晚,两人就坐在十来平米的小面馆里,没有觥筹交错的敬酒,没有一饮而尽的豪气,像朋友一样无所不谈。
当老杨放下筷子时,他已经放下了沉重的人生。
20年后的今天,老杨不光“视力在线”,血糖也恢复正常,胰岛素、降糖药早就停了,每晚10点关灯,一觉睡到天亮。
作为针灸医生,于海波
用
一根“无形的针”,改变了一个人的健康和命运。
老杨说,当年跟他一样的病人,很多都看不见了。
“于海波大夫是我的贵人,是我转身的启蒙人。”
唤醒台湾植物人不足为“奇”
他给每个病人开的都是“自然方”
于海波曾被病人称为“针灸奇才”,但他一直强调,自己没有拯救病人,“人体有它自然的运行规律,我只是激发了人体的生命力。”
他第一次意识到针灸的神奇,是在80年代末。
当时他本科毕业,在老家河南郑州一家西医医院的骨科做医生,科里来了个山东曹县的孩子,脖子出了问题,医生们先给他做牵引,拿几块砖头绑在床头,把脖子往外拉。
到于海波接手时,学中医出生的他决定试试别的法子。他用一根针扎进脚底的涌泉穴,孩子顿时感到有一股暖流往上走,一直到脖子。每天扎一次,一个星期后,孩子的脖子竟然活动自如了。
这让于海波更加坚定信心,1992年考入中国第一个单独开设针灸系的广州中医药大学
(当时叫广州中医学院)
,硕博连读,师从岭南针灸学派“靳三针”的创始人,主要研究儿童大脑发育。
2006年10月的国庆节,于海波至今难忘:
一位台湾“植物人”被送到了深圳市中医院。
患者叫陈宝凤,72岁,在台北的养老院散步时中风倒地,台湾医生紧急开颅,取出了100毫升淤血。但术后过了快1个月,老人依然无法醒来,只能靠胃管进食、尿管排尿,陷入植物人状态……
老人的女儿不甘心,想起了10多年前母亲第一次中风偏瘫,大陆有位针灸医生叫杨卓欣,曾在广州帮助母亲重新站起来。一联系,这位医生已经是当时深圳市中医院的院长。
于是,女儿紧急联系台湾的航空公司,拆掉飞机上的几排座椅,一路辗转把母亲运到了深圳。
院长杨卓欣赶紧召集了内科、脑外科等科室的专家回来会诊,扎针的重任落在了针灸科主任于海波的身上。
老人没有意识,于海波使劲压她的眼眶,才有一点反应。
对于针灸科医生来说,不管唤醒植物人,还是治疗中风、脑瘫,以及常见的失眠、肥胖……甚至不孕不育,道理都一样,
整体“打通”经脉的气血,恢复人体的“常态”。
这里说的“气血”,是中医的概念,跟我们日常说的空气、血液不一样,
可以理解为人体的“能量”
。
“身体的气血运行在一定的通路——也就是经脉上,气血不患寡而患不均,气血不均衡,是引起疾病的根源。
道路通畅了,人就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