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教育新闻媒体。教师自己的报纸,学生喜爱的报纸,教育部门离不开的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班主任家园  ·  周末安全提醒(10.19-10.20),请老 ... ·  昨天  
中国教育报  ·  笔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 ·  1 周前  
新东方家庭教育  ·  专访北师大脑科学教授薛贵:不提升孩子大脑的学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教育报

各位家长、老师,为什么要对中国教育有自信! | 两会春之声

中国教育报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3-06 20:47

正文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昨天,中教君听说,两会期间,3000多上会记者中竟然有一半是境外记者!


看来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的“两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的瞩目了!这真是件令人自豪的事儿。

 

不过,中教君也会想起另外一些常见的教育现象:


有的家长非国外绘本、童书不买;

有的家长想尽办法送孩子去海外留学;

有的老师忙着研究国外的教育方法,而提起中国学校、中国教育却总带着一股子鄙夷的神色。

 

其实说到底,“动辄言西方”是种不自信的表现。那么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教育呢?我们的教育自信又从哪里来?



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强调,“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

 

“教育改革坚持文化自信”,看来,习总书记都在强调要搞好教育,咱自己先得有自信!


3月5日下午,习总书记来到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当他与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代表谈起时下热门的“高校排名”时,强调建设中国的一流大学,要有中国自己主导的目标体系,而不能框限在现有的评价体系里。


总书记也讲到,大学更重要的是底蕴,不要太过在意那些国内外的大学排行榜,不能用干巴巴的指标评定人民心目中的好大学。


建设中国的一流大学,要有中国自己主导的目标体系;大学更重要的是底蕴,不要太过在意那些国内外的大学排行榜,这何尝不是对我们教育自信的一种肯定呢?


 今年两会期间,“教育自信”也受到了代表、委员以及教育界的关注,那么他们是怎么看的呢?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认为,很多优秀的教育传统在今天的教育中“恰恰丢失了”,比如中国古代的蒙学对儿童的重视是世界上少有的。除了传承之外我们还要自觉地去发展,对于一些优秀的教育传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创新,比如说礼仪教育,完全可以“摒弃繁琐的形式”,重新发掘教育价值。


“教育自信要建立在教育自觉的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首先提出:“就是说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传统教育里很多优秀的东西,也有一些落后的东西,”我们应该“传承教育里的优秀传统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于一些落后的东西如学而优则仕,要加以改造”,因此,顾明远认为目前我们很需要“认真梳理一下优秀教育传统”。特别不能忽略我们十几亿人口大国仅用十几年就普及义务教育,这其中发挥作用的教育传统和宝贵经验。“有了教育自觉,教育才能进步。”


“教育改革不能妄自菲薄。”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在去年就曾撰文谈论这一问题。在他看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深厚文脉,自可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好的经验;其次,要善于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探索中汲取养分和资源;第三,不妄自尊大,不故步自封。”


其实,中国教育值得让你充满信心!



老师,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类似现象?其实这些都是对中国教育不自信的表现。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中国教育其实一直在进步,值得你充满信心。

 

大国重教提供人才支撑

1949年,刚刚建国,我国80%人口是文盲,小学和初中入学率仅有20%和6%,高校在校生仅有11.7万人。


而如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5年3月16日,晚上7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


“中国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稳坐在白色沙发里的习近平,对福斯特说。


那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5周年。


2015年年底,教育部相继召开8场“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发布会,汇报了此前中国教育5年间的发展,数据已不同以往:


“2010—2014年,小学毛入学率保持在103.8%~104.6%2之间,升学率保持在98.0%~98.7%之间;初中毛入学率由100.1%上升到103.5%,升学率由87.5%上升到95.1%,义务教育普及成效显著。”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中有升。2010—2014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依次为87.5%、92.4%、91.8%、92.3%、92.6%。”


“2014年在校生规模3559万人(其中本专科2547.7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24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37.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00-2014年,中国高考报名人数从375万人增至939万人,增长约2.5倍。全国高校录取人数从220.61万人增至697万人,增长约3.1倍。十五年间录取人数的年增长率平均为10.7%,录取率由原来的59%提高到了74.33%。高考录取率是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12.3倍。”


教育,给了更多人发展成长的机会。


从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完善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到改善贫困地区薄弱校基本办学条件,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从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到推进教育简政放权……中国教育的骨架正被这一锤锤掷地有声的改革举措夯得更加坚实。


跳出教育看教育,在历史的列车急速向前中,教育不仅是其中的一列,而且是提供燃料的动力舱。经济发展,不仅得益于人口红利,也得益于“两基普九”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的人才红利。


2015年,我们国家高校在校人数是2700万,现在每年高校本科专科录取是700多万。高校的所有在学学生包括在职学生有3600多万,所有这些数字都是全球最高的。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40%。有意思的是,这些快速增长是在过去十几年发生的,因为在1998年时,高校每年招生才100万。”


“我国人才红利的潜力是非常不得了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钱颖一这样回答了这一问题。人才红利,恰恰来自于教育,高校在校人数的跨越式增长,正是这些年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取得的成果,而肇始于上世纪末的“两基普九”,则从更基础的教育,为各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经济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教育兴,则国兴。可以说教育水平的今天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明天,中国教育,任重而道远。


科研实力世界瞩目

2016年8月16日凌晨1点40分,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中国的量子卫星项目受到了全球科学界和信息安全界的密切关注。外国科学家表示,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让中国很有可能赢得在该领域的国际竞赛。


主持这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


为什么不是美国而是中国先做成了这么一件事?


“我们把做卫星量子通信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元素都集中起来了,再加上中国科大和各个相关的研究所都属于科学院,协调起来方便得多,因此我们就走到前面去了。”这是潘建伟给出的理由之一。


《华尔街日报》16日的报道称,中国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已经赶上甚至超越西方。报道指出,在获得国家支持方面,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世界其他国家科学家很难有中国科学家这么幸运。去年3月公布的中国五年经济规划中,推动量子技术发展被列为了战略重点。


身为量子物理学家的日内瓦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基新说,在研制量子卫星方面一直存在着国际竞赛,中国在这场竞争中的胜算很大。他说,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再次显示,中国拥有设立大型项目并成功完成的实力。


中国科研实力的上升世界有目共睹。去年4月20日晚,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对外发布了2016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6 Tables),排行榜显示中国是全球高质量科研论文的第二大贡献国,仅次于美国。在排行榜前十的国家中,只有中国在2012至2015年期间呈现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13%)。


在全球科研机构排名中,中科院以1357.82分蝉联榜首,美国哈佛大学(772.33分)排名第二位,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排名第三。


科研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担负着高层次人才开发重任的高等教育其建设步伐也从未停止——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订“双一流”实施办法。


“双一流”的实施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渐形成一流高等教育体系,而中国也在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在世界当中形成自己的“中国品牌”和“中国特色”。


中国教育正在向着更高层次拔节生长。


中国四省学生表现获国际较高评价

2013年12月3日下午6点,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2)结果,此次调查在全球65个国家(地区)同步展开,第二次参加该项目测评的上海学生再次登上“世界第一”。


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15岁学生阅读、数学、科学能力评价研究项目,主要考查义务教育末期学生是否掌握参与今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该项目从2000年开始,每3年进行一次测评,每次从阅读、数学、科学中选择一个作为主要领域,另外两个作为次要领域。2009年上海第一次参加PISA,上海阅读(556分,主要测试领域)、数学(600分)、科学(575分),均列首位。


2012年的评估主要考查义务教育末期学生是否掌握参与今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考察数学、阅读、科学能力,上海学生的三项成绩均列世界第一。


据PISA2012中国上海项目组组长张民选介绍,2012年的测评中,上海学生在数学、阅读素养、科学素养等三个领域的平均成绩分别为613分、570分和580分,在全部参与评测的65个国家(地区)中位居第一。


上海在PISA测试中的表现,引起了世界关注。而在3年后的2015年进行的最近一次测评,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组成了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参与测评,此次的成绩是总分第十。


虽然排名有所下降,但“由京沪苏粤组队参加测试仍能位列第十,在所有测试的72个国家和经济体里属于‘第一集团’,这个成绩相当不错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王厥轩这样认为。

 

“中国模式”走红海外

2016年,英国教育部决定,英格兰8000所小学将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中国模式”。在未来4年投入4100万英镑,用于改善该国数学教学,并保障“中国模式”的推广。


而推广“中国模式”的原因是,在每3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上海的教育体系正迅速成为全世界最出色的系统,该城市的数学、阅读和科学科目测试均居世界第一。而英国没有任何科目进入前20名,上海15岁学生的数学能力比英国学生领先3年!


根据英国教育部的计划,在相当于英格兰小学总数一半的8000所小学中,5岁以上的学生将增加计算练习,除了保障正确率,还要加快运算速度。当他们的计算能力过关后,才能进入难度更高的学习阶段。为保障教学质量,每所小学将安排两名教师受训,通过专业书籍的学习和实践,来体会“上海式数学教学办法”。



教育自信,老师可以注意更多

说了一些教育不自信的“怪象”和中国教育取得的成绩,您是不是更能客观清晰地看待我们的教育了呢?除了在心里重新衡量教育成绩,身为老师的您还可以在心态和行动上把这样的教育自信根植在校园,传递给学生。

 

教育自信从摆脱“矮子心理”开始

有媒体曾转述了外媒的报道:英国曾派遣70名教师赴中国上海参观学习中国老师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中国学生课堂表现如此优异的原因。结论是中国教育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在于“老师在讲台上边写板书边讲课,学生在下面坐好听讲”直接传授的教学模式,而这些是西方教育界40年来都缺乏的。

 

老师一味夸奖每个学生都是赢家、重视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导课堂活动、大量削减死记硬背和心算时间的西方开放式教学即咨询式学习模式往往导致学生表现不佳。

 

小编说:
 


我们老师的书架上可以也应该有外国教育家的著述,我们的课堂上也尽可实践外国教育方式,我们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国外书籍,因为办教育当然应该有开放的心态,以国外为借鉴范本也没有错,不过咱们也不必鄙薄自己的教育,更不用将历史的、现代的、当代的一股脑批评、否定个遍。

 

也许咱们该想想:“永远甘做学徒”的心态是不是该改改了?




比较中西方教育不是为了分出优劣

中西方的教育方式究竟孰优孰劣?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进看来你,这样的对比本身就不大成立,他身边有不少人都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要比西方的更扎实。因为很多中国孩子到了西方的学校不但可以跟得上他们的课程,而且还能取得优秀的成绩。而反过来,就很难了。

 

孙教授认为,中西方的教育方式都有各自的问题。西方教育的问题是许多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懒散、缺少进取心,而学校放任自流。中国教育的问题是孩子、父母以及教师为了取得好分数而付出过高的代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比较中西方教育方式仍是有意义的,但目的不是为了分出胜负优劣,而是相互借鉴和学习。这才是国际比较与交流的应有之义。因为最理想的教育方式肯定既非中式教育,也非西式教育,而应该是不同教育方式的合理结合。

 

而王殿军则认为,国与国之间的教育比较要从更广泛、宏观的角度进行,比如教育政策、教育投入等,不要因为有了分数、排名,我们立即觉得这个东西重要得不得了,其实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的优势,正确的心态应该是“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然后共同发展。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

小编说:

两位教授的观点中教君深表同意。说到底,比较只是找出差异,更好借鉴的手段,目的绝不是分出高下优劣。无论这种比较下,我们的优点更突出还是缺点更明显,都应该拥有这样相对平和的心态。

 

拿前文提到的中国数学教学进英国小学来说吧,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张仁进对此事的看法就很理性。他认为,英国学中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法,中国也在学西方的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他们更贴近生活,情境更开放,更重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的教学封闭式多一点,开放不足。”张仁进还说,中国孩子加减法运算训练到炉火纯青,乘法口诀倒背如流,因此计算能力远远超过西方。

 

一位青少年教育专家也表示:“英国最近推进上海数学教学,是因为中国数学教学重视基础打扎实,技能训练比较好。”中国学生学习数学能普遍掌握课标里规定的学习内容,“课堂教学效率比较高,学生进步比较快。”不过,他也认为英国也有它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们的学习课堂更符合孩子天性,重视动手操作,感官地接受知识,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看,不做居高临下之态,也没有“穷人翻身”的得意忘形,这样看待教育交流的心态才是平和、自信的!





本文编辑 | 齐晓君 王佳宁(实习)赵天骄

图片来源 |

顾明远:中国社会科学网

其他图片来自互联网

参考文章 |

人民教育《两会专访顾明远、朱永新、王殿军 探讨中国教育自信》作者:董筱婷、余慧娟、朱哲

中青在线《留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光明日报《时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得其形而遗其神”》

中共教育部党组 教育奠基中国:新中国60年教育取得的伟大成就

今日教育2017年1期《寻找教育自信力》

人民教育《以教育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实践的独特优势何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环球时报《英格兰8000所小学课堂将用“中国模式”教数学》

搜狐教育《教师要博采众长,力争“专”而“全能”》

现代快报《英国8000所小学要引进中国式数学 专家:中国数学教学基本功扎实》

中国网《外媒:中西方加强教育交流 西方学习中国模式》

中国教育报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特别报道:大国重教》

责任编辑 |赵天骄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