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与一位专注于科技伦理和企业伦理研究的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对于一家塑料生产企业而言,其伦理责任究竟是什么?
他像在课堂似的讲了一大通大道理。我说,塑料这项技术发明本身就存在伦理争议。据传,当初科学家发现塑料难以降解的特性后,曾要求资本家在研究出来塑料降解技术之前,不要生产这种材料。
但随着科学家的离去,资本家在利益的驱动下,仍然推动了塑料的生产。
直至今日,塑料制品广泛使用,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几天前,一位领导向我分享了一项研究结果,指出微塑料颗粒已经存在于人体的血液、肺部、心脏、大脑乃至胎盘中,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韩国的一项研究也发现,
微塑料
可能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乃至生殖系统产生干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仍然局限于传统的企业伦理观念,仅仅关注企业与员工、客户、股东以及表面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泛泛地谈,显然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武侠小说中药王谷的毒王,在研究出一种毒药后,如果没有找到相应的解药,他是不会使用这种毒药的。相比之下,我们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有时甚至不如毒王那样谨慎。
在对广东一家民营企业进行的考察中,我有幸深入了解了该企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念相结合的实践。该民营企业规模不大,年销售收入约在2亿至3亿之间。在与企业负责人的交流中,我特别被其对员工家庭的关怀所触动。企业负责人不仅走访了员工家庭,还特别关注那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员工家庭。
他分享了一段深刻的感悟,对我启发良多。
他提到,以前,他办企业的目标是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因为规模的扩大能带来财富、成就感、荣誉感以及他人的羡慕。
然而,随着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践行,他开始反思企业经营的真正目的。
他意识到,单纯的规模扩张和财富积累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通过不断走进员工的家庭,他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企业负责人的责任。他开始认识到,每位员工的加入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份工作,更是为了他们整个家庭的福祉。
这一认识促使他开始筹划如何更好地支持困难员工家庭,解决家庭矛盾,以及如何温暖员工的父母和子女。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也标志着他对企业经营目的的根本性转变。他虽然没讲什么企业伦理,但我想他对企业伦理的实践,比很多论著都深刻。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尽管在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并不具备预防或控制经济危机的能力。
回顾历史,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撰写
《国富论》
时,并未经历过经济危机。据说,斯密在完成书稿后曾携带至巴黎寻求出版,期间他发现大城市中的经济现象与他的设想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他返回家中,对书稿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修改。如果斯密亲眼目睹了经济危机,我们甚至无法确定他的经济学理论是否能够最终面世。
管理学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尽管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企业的平均寿命却呈现出下降趋势。
无论是管理学还是经济学,这些学科由于内在的根本局限性,都面临着经济、管理方面的挑战。西方的伦理学在很多情况下采取的是一种术的、局部的、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类似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策略。
西方的一些学者在讲授伦理道德观念时,往往存在言行不一的现象。以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为例,他将五个孩子全部送往孤儿院,可他却被西方人当成少儿教育思想家。孔子讲“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的大不同。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一些道德观念和制度被当作万能药,而把其他国家视为需要治疗的病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已经带来了世界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