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企业管理杂志
企业管理杂志由国务院国资委主管,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办,是最具权威性的企业管理期刊。本刊以全球视角、本土方案,引领中国企业管理实践。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企业管理杂志

孙庆生:“伦理”的伦理——经济学管理学本源意识

企业管理杂志  · 公众号  ·  · 2024-08-04 07:00

正文


本期专家 | 孙 庆 生

企业管理出版社、企业管理杂志社、企业家杂志社原社长

作者 | 孙庆生

来源 | 经管60人


在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时,许多人认为其作用有限。但是以王阳明为例,他在龙场悟道之前,连自己都保护不好,甚至险些死于非命。然而,龙场悟道后,王阳明不仅成功地克服了个人困境,更在后来的岁月中展现出卓越的能力,灭山贼、平定藩王造反,可以说,立下了保国安民的功劳。 这充分证明了优秀传统文化在修齐治平中的巨大价值。




一、缘起

不久前,我与一位专注于科技伦理和企业伦理研究的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对于一家塑料生产企业而言,其伦理责任究竟是什么?


他像在课堂似的讲了一大通大道理。我说,塑料这项技术发明本身就存在伦理争议。据传,当初科学家发现塑料难以降解的特性后,曾要求资本家在研究出来塑料降解技术之前,不要生产这种材料。 但随着科学家的离去,资本家在利益的驱动下,仍然推动了塑料的生产。 直至今日,塑料制品广泛使用,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几天前,一位领导向我分享了一项研究结果,指出微塑料颗粒已经存在于人体的血液、肺部、心脏、大脑乃至胎盘中,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韩国的一项研究也发现, 微塑料 可能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乃至生殖系统产生干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仍然局限于传统的企业伦理观念,仅仅关注企业与员工、客户、股东以及表面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泛泛地谈,显然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武侠小说中药王谷的毒王,在研究出一种毒药后,如果没有找到相应的解药,他是不会使用这种毒药的。相比之下,我们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有时甚至不如毒王那样谨慎。


在对广东一家民营企业进行的考察中,我有幸深入了解了该企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念相结合的实践。该民营企业规模不大,年销售收入约在2亿至3亿之间。在与企业负责人的交流中,我特别被其对员工家庭的关怀所触动。企业负责人不仅走访了员工家庭,还特别关注那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员工家庭。


他分享了一段深刻的感悟,对我启发良多。


他提到,以前,他办企业的目标是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因为规模的扩大能带来财富、成就感、荣誉感以及他人的羡慕。


然而,随着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践行,他开始反思企业经营的真正目的。 他意识到,单纯的规模扩张和财富积累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通过不断走进员工的家庭,他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企业负责人的责任。他开始认识到,每位员工的加入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份工作,更是为了他们整个家庭的福祉。


这一认识促使他开始筹划如何更好地支持困难员工家庭,解决家庭矛盾,以及如何温暖员工的父母和子女。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也标志着他对企业经营目的的根本性转变。他虽然没讲什么企业伦理,但我想他对企业伦理的实践,比很多论著都深刻。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尽管在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并不具备预防或控制经济危机的能力。


回顾历史,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撰写 《国富论》 时,并未经历过经济危机。据说,斯密在完成书稿后曾携带至巴黎寻求出版,期间他发现大城市中的经济现象与他的设想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他返回家中,对书稿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修改。如果斯密亲眼目睹了经济危机,我们甚至无法确定他的经济学理论是否能够最终面世。


管理学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尽管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企业的平均寿命却呈现出下降趋势。 无论是管理学还是经济学,这些学科由于内在的根本局限性,都面临着经济、管理方面的挑战。西方的伦理学在很多情况下采取的是一种术的、局部的、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类似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策略。


西方的一些学者在讲授伦理道德观念时,往往存在言行不一的现象。以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为例,他将五个孩子全部送往孤儿院,可他却被西方人当成少儿教育思想家。孔子讲“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的大不同。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一些道德观念和制度被当作万能药,而把其他国家视为需要治疗的病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已经带来了世界性的问题。




二、反思:对人性的认识

在探讨伦理问题时,我们发现其根本在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对人性的认知可以归纳为三种主要观点: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西方的 人性假设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圣人之道”是人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这一观点直接引导我们回归本心,追求“不忘初心”和“致良知”的道德境界。


荀子的性恶论则从人的习性和流弊出发,虽然这一观点在终极意义上可能不够究竟,但荀子提出性恶论的目的在于强调人需要通过教化、修身和遵循规矩来成为一个好人。


西方的人性假设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人性恶的观点发展起来的。 然而,与荀子的观点不同,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并非旨在教化和引导人们修身养性,而是倾向于鼓励、激发和充分利用人性中的自私和贪婪。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这一概念在表面上看似中性,但实际上掩盖了多少贪婪和私欲。


例如,许多儿童沉迷于充满暴力元素的电子游戏,但这是他们的真正需求吗?在饮食方面,尽管我们的食物丰富多样,但真正符合健康需求的食物又有多少呢?我一位同事的女儿在孩子出生后采用母乳喂养,但孩子天天拉稀。后来,在中医的建议下,她调整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减少了盐分的摄入,不用任何调料,不久孩子的就好了。这表明我们平时认为美味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仍然不适合孩子的肠胃,而大人却只顾过嘴瘾而不顾肠胃的真实需求。


另一个例子是,许多中年人的肠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在大城市中,预约做肠镜、胃镜检查的医院往往需要等待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这种现象引发了我们对饮食科学和保健的反思:为什么我们在追求健康饮食的同时,却导致了肠胃问题呢?这可能意味着我们的饮食对肠胃并不友好。我们不得不思考, 现代饮食提供了如此多的“需求”,创造了巨大的GDP,但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符合我们肠胃需求、能够滋养我们身体的食物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并在企业伦理和人性的探讨中寻求更深层次的答案。




三、溯源:“伦理”的伦理

“伦理”这一概念在当代社会中被广泛讨论,但其内涵远比表面所见更为深刻。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伦理”的“伦”是天伦的伦,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伦理”的理则指天理,即宇宙的自然法则。 遵循伦理,即意味着“循天理、去人欲”,这与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思想相契合,也是 《易经》 中“知至至之”的体现。


“知至”强调通过修身来显现内在的良知,而“至之”则是良知在实际达用中的体现。 如果无法真正实现“致良知”,所发表的言论和采取的行为很难不出现偏差,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误导他人。


这样的理论很快就会受到质疑和否定,随后新的理论又会出现,形成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种现象在经济学派别和管理学丛林的演变中尤为明显,许多理论因为缺乏根基而迅速被否定。


在此,我想分享一个典故——“扑人逐块”,它告诉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狮子被人用石块投掷时,它会直接攻击投掷的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人用石块投掷狗时,狗则只会追逐石块,永远无法解决问题。这就是王阳明讲的“不明其本,徒事其末”。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讲“伦理的伦理”的原因。


当然,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伦理学,并非完全没有价值。 正如王阳明所说,即使是小道也有其可观之处。诸子百家的思想虽然未达到圣人的境界,但他们也多少窥得良知妙用,所体现的智慧仍非常高超。


例如,苏秦和张仪凭借一张嘴就影响了六国的联合与分裂,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孙子兵法》等经典著作一出手就是巅峰,历经两千多年仍无人能超越。这些作品虽然追求的是策略和智慧,但它们的智慧和良知的运用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


然而,王阳明也提醒我们,如果这些思想和技能被过分依赖或执着,就无法通达治理天下国家的大道。因此,君子应当在本体上悟入,在实际中自然能妙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