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家
马友友
、小提琴女神
穆特
、指挥+钢琴大师
巴伦博伊姆
,三位大神无论哪一位单拎出来,都会让乐迷激动振奋,
何况三人合体
!
2020年2月14日,
三位“大神
”合体“发糖”
,于多个音乐平台联发了
共同合作录制的
贝多芬《三重协奏曲》
。能在情人节当天收到这样一份大礼,乐迷自是欢呼雀跃,惊喜不已。
2019年10月23日,三人于柏林音乐厅合奏了这一首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当时参与演出的乐团是由
巴伦博伊姆主持创立并领导的
西东合集管弦乐团
。2020年由DG出版的这张专辑,便是那晚的现场声音记录。
彼时恰逢
贝多芬诞辰250周年
,这使得在此之际发布的DG《三重协奏曲》具备了非凡的纪念意义。同时,
西东合集管弦乐团的加入,又为这本就演录俱佳的专辑
平添了一层
人性的光辉
。
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不得不谈及西东合集管弦乐团的
来历
。
1999年夏天,
巴伦博伊姆
与巴勒斯坦建国运动活跃分子
爱德华·萨义德
在德国威玛成立了由
阿拉伯与犹太人组成的
「西东合集管弦乐团」
(又称“东西和平会议管弦乐团”),并将其作为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音乐家的工作室。
此举是
希望对立的民族可以藉由音乐进行
反思
,以促成相互了解,和平共处的目的
。
德国魏玛——一个启蒙运动的人文理想被大屠杀所掩盖的地方。
而西东合集管弦乐团则于此地实现了
用教育、知识和理解取代无知与固有矛盾
的愿景;促使他人以更人道的姿态去设想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
。
在这个音乐工作室里,那些只通过战争棱镜相互作用的个体发现他们完全可以平等地在一起生活与工作。当在排练和讨论过程中互相倾听时,他们
跨越了深刻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分歧
。
虽然这种共存实验是倾向于作为一次性事件,但它很快就演变成
一支带有
传奇色彩
的管弦乐队
。
刚开始,
西东合集管弦乐团的存在是艰难和受阻的。这种把阿拉伯和以色列的音乐家聚集在一起的做法,无视了中东地区激烈的政治分歧,因此在当时,它是名副其实的“烫手山芋”。
直到成立三年之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政府才在塞维利亚给它安了家。
巴伦博伊姆认为,
贝多芬是一名公认的人道主义者,也是音乐史上第一位真正非常规的作曲家
。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音乐家的肢体必须全心投入,因为贝多芬的音乐
「强迫你走到刀口,走到悬崖,接着走进深渊。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毫无疑问地,贝多芬的作品具有难以抗拒的
永恒魅力与普世价值
。而在
西东合集管弦乐团
这样一支
无惧时局以人性至上的
乐团之成立纪念音乐会上演奏这些作品,乐章中洋溢的受阻不屈精神与乐团自身的坎坷历程相结合,
可谓
相得益彰,情景交融,再合适不过
。
是的,巴伦博依姆、马友友与穆特的这一次
世纪合作
,便是在
西东合集管弦乐团成立20周年的纪念音乐会
上完成的。
《三重协奏曲》高雅精练的风格与乐曲结构,既彰显了贝多芬出其不意的
幽默感
,亦表现出其百折不挠的
革命精神
。
正如马友友所说,音乐里接连不断的创意令人惊讶不已。
经过DG早已
炉火纯青
的交响曲录音制作,这些充满力量又极具意义的音符,便得以
持续灵动地流淌于世,将和平与希望永恒传颂
。
除了柏林这一场演出外,专辑还收录了乐团在成立20周年纪念巡演途中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演奏的
贝多芬《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
。
《A大调第七交响曲》又被称为“舞蹈性交响曲”,它着重描写了人民的凯旋和欢乐,贯穿着一种舞蹈的特性,给人以一种宏伟壮丽、精力充沛之感。
该曲表现了人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这也是贝多芬一生所努力追求的理想。
这样欢快激昂,热情似火的旋律,无疑是一剂平淡生活中
振奋人心的良药
。
经由音乐家们张力十足,深情又投入的演奏,百年不朽的乐章
焕发出辉映时代的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