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智库重磅推出《俄乌冲突系列》研究报告,8月15日起正式开售,欢迎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商城自助下单。
1.《俄乌冲突中火炮的运用及启示建议》
2.《俄乌冲突中俄乌双方陆军坦克装甲车作战运用研究》
3.《俄乌冲突中俄乌双方电子战装备作战运用研究》
4.《俄乌冲突中俄乌双方战场防空装备作战运用研究》
5.《俄乌冲突中俄乌双方空中力量作战运用研究》
6.《俄乌冲突中俄军空降作战研究》
7. 《俄乌冲突中俄乌双方无人机作战运用研究》
8.《俄乌冲突中俄乌双方精确制导武器作战运用研究》
9.《俄乌冲突中俄乌双方战区防空反导作战研究》
10.《俄乌冲突中俄乌双方C4ISR系统作战运用研究》
11.《俄乌冲突中“星链”系统作战运用研究》
12.《俄乌冲突中后装保障研究》
13.《俄乌冲突中网信空间作战的初步研究》
14.《俄乌冲突中俄乌双方认知战研究》
俄乌冲突中后装保障作战研究
——本文摘自《俄乌冲突中后装保障研究》
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的后装保障行动作为作战体系的重要支撑要素,受到军界的广泛关注。但对其进行全面评述还不到时候,只能依据目前阶段进展情况,做出现阶段的总结分析。从目前进程的片面情况反映出,作为一种特别军事行动,俄罗斯后装保障行动既没有获得与其第二大军事强国相称的战绩,也没有像某些评论那样的“笨拙”。
作战样式决定保障模式。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的军事行动具有“特别”之处,导致了其行动与以往军事行动有区别,也直接影响到后装保障行动,其特别之处有三:
一是军事行动战略特别;此次军事行动是在同宗、同史、同系(军事力量)力量之间展开的,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首先是军事行动原因特别、其次是军事行动目的特别、再就是军事行动范示特别。
二是军事行动样式特别;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以来,其采取的行动样式针对性强,灵活且合乎其军事艺术特点:首先是核威慑条件下的常规作战;其次是大规模信息战抵消了战争的突然性;再就是实现了由演习到军事行动的快速切换;最后就是城市攻坚战激烈而残酷。
三是军事行动结局难料;这场战争成为以美国为首的盟友和伙伴国出钱出装备,乌克兰及其雇佣军为实际参战方的代理人战争。美国目标是使俄罗斯的经济倒退15年。但从目前(截止7月8日)战场情势看,俄罗斯仍占据上风和优势。CNN预测了战争有可能出现三种结果。一是俄罗斯可能会持续在乌东两个关键地区取得好处;二是双方僵持数个月甚至数年,导致两边巨大伤亡,并逐渐消耗全球经济;三是俄罗斯重新定义战争目标,宣称已经取得胜利,占领已经获得的乌克兰领土,获取所谓的战略缓冲地带,并结束这场战争。但这种结局的可能性很难实现,因为乌克兰明确表示不会以国土换取和谈判。
现代战争“打仗就是打保障”,尤其是在混合战争条件下,大保障的理念真正被激活,保障的内容、范畴和模式被重新定义,且上升为一种后勤作战行动,出现多种聚焦后勤的作战行动。
此次俄乌冲突以陆战为主,且两国陆路相连,使用铁路和公路等陆路运输方式成为提供持续保障的首选,也成为双方较量的焦点,双方开始对对方运输系统进行了绞杀。
4月份是俄罗斯对乌克兰铁路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性攻击”的时段,使乌克兰运送量下降到战前的40%。4月8日,乌克兰控制的最东边的铁路枢纽卡玛托尔斯克火车站被炸。4月18日,俄军袭击了利沃夫,火车站暂时停止运行。4月25日,俄空天部队摧毁了乌克兰中部和西部的5个火车站。乌克兰军方则3月16日派出游击队对从白俄罗斯通往乌克兰的铁路上发起了偷袭。当天,乌克兰还发动黑客对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铁路网进行大规模的黑客攻击,目的是干扰俄军的后勤保障。
此次俄乌冲突在经历了初期大规模机动和定点打击后,装备战损明显增多,为获取持续的进攻和防守能力,双方都在进行武器装备的抢修。由于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具相似性,无论是哪方先修复了装备并再次投入战斗,都会对另一方造成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的影响,因此,维修保障能力也成为了双方比拼较力的关键点。
俄乌冲突以来,双方围绕油料和弹药的储存和供应进行了近乎白热化的争夺。在军事行动进行到第三周后,俄罗斯开始对乌克兰的弹药导弹库、燃料基地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性打击,有效迟滞了乌军作战能力的发挥和保障能力的持续。
为消弱甚至消除乌军持续作战能力,或者按照俄方的说法就是“让乌克兰非军事化”,俄军对乌克兰的武器装备生产基地、工厂和重工业设施等目标进行了系统打击。乌克兰的军事潜力和基础设施在这次特别行动中,在很大程度上已被摧毁。
随着俄罗斯军事行动的推进,战线的延长,后勤保障防护受到关注。俄罗斯需要在敌对领土上延长补给链,而且这些补给链比较脆弱,俄军需要对补给链所需的每一公里公路和铁路提供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军的后勤保障效果。同时,乌军使用无人机、 “标枪”导弹,给俄罗斯坦克、装甲车和补给车队造成了巨大损失。
俄乌冲突中,以美国为首的盟友和伙伴从冲突开始前就对乌克兰进行大量的军事经济援助,冲突爆发后更是变本加力的进行“拱火”、“递刀”“续命”。高强调、大范围、无底线的军事援助阻碍了俄罗斯去军事化的目标,且对俄罗斯造成了巨大威胁,致使俄罗斯损失惨重。俄罗斯被迫采取炸隧道、断桥梁、毁铁路、瘫机场、封港口等综合性、立体化手段,对军援进行毁灭性打击。
通过对前期军事行动的观察,俄罗斯后装保障行动的一些特点和经验值得关注。一)、行动初期后勤行动反应快;二)、装备维修保障力量编配弱。首先是军区、集团军维修保障力量编制少;其次是保障装备老旧;再次是战术级力量难胜任;三)、后装保障指控组织拉胯。首先是战略协调不利。其次是信息链不通畅。再次是平台信息化程度不高;四)、长期消耗战持续保障难;五)、防护生存分量重。首先是编配了防护力量;其次是融入了保障训练。同时,在城市作战中,俄军特别注意投入相当数量的掩护部队,用于固守已经占领的重要目标和后勤补给线,以及伤员的救护后送。在整个攻城战中,后勤基本未受到打击,一直畅通无阻,保障了俄军攻城战的顺利进行。
美国作为俄乌冲突的深度介入和代理人战争的主导方,其军方高层、智库和专家学者对军事行动中的后装保障情况不断进行观察、研究和思考。一是关注俄军改革发展动向;二是观察军事行动后勤保障态势。三是客观看待俄军后勤表现。四是提出了启示建议,紧急调整后勤保障部署。
一方面高度关注俄乌冲突后勤保障问题,认为后勤保障能力困扰着俄罗斯的作战行动。二是提出启示建议。英军认为,动员军事力量将是英国陆军未来几年的“主要工作”,“通过与北约盟友共同做好战斗与胜利准备来防止欧洲发生战争”。要实现这一的目标,希望所有军人做好准备、刻苦训练、参与战斗。
北约认识到,如果北约要长期保持威慑和防御能力,必须采取行动,实施四个关键的优先事项。具体是:立即将部队能力升级的重点放在战备和可持续性方面,并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增加前沿部队部署,包括大量的欧洲国家部队;增强基于零信任架构的防御任务保障所需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弹性;以及对俄贸易的长期限制进而限制其武装部队现代化的能力。在战备与保障方面,北约清楚地认识到全频谱和高烈度作战能力被忽视,以及重建高烈度作战能力的需求,尤其是在弹药和供应库存方面,无法应对持续的高烈度冲突。在作战后勤规划方面,北约要重点利用俄罗斯面临的后勤挑战,包括将俄罗斯军队引向北约领土深处,同时针对后勤和运输基础设施如卡车、铁路桥梁和管道等发动反击。在加强对俄罗斯的长期限制方面,北约与其它相关机构要对俄贸易进行长期限制,对俄实施了重大出口管制和制裁,确保禁止为俄罗斯军事能力提供重要支持的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