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人口问题开始让人睡不着觉了。人民日报的一篇《应通过政策调整遏制出生人口数大幅下滑》拉响了中国人口问题的警报。
根据官方的描述,政府通过统计、调研,掌握了部分地区的人口发展情况。资料显示,“到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4.3亿左右,人口数量将经历从低增长到零增长再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性转折。”
记得几年前,在不少商业活动和媒体报道中还能看到一批 “大佬”、“专家”鼓吹新一轮“婴儿潮”的到来。受益于“二胎政策”的短期效应,我国出生率在2016年、2017年两年时间内的确出现了企稳反弹趋势。
但是,市场对于“二胎政策”过于乐观,有人想要借机“最后疯狂一把”,有人把“婴儿潮”视作未来的商机。2017年,以房地产商为带表的一批企业高层在声嘶力竭的为第四轮“婴儿潮”摇旗呐喊。2017年底,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新财富》信誉破产前最后一个年度最佳宏观经济分析师)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称,“2016-2020年将是一波婴儿潮,这将是继80-87后的第二波婴儿潮。”
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婴儿潮”非但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演变成了“婴儿荒”。
社科院专家早就在今年年初呼吁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在2015年二胎政策实施之初,早就有一些人指出“二胎政策”只有短期效应,不存在长期利好,笔者也是其中之一。只不过,理性的声音总会因为刺耳而被屏蔽,市场依旧在喧嚣中沉醉于虚构的未来。
实际上,中国人口生育危机早在5年前就已经有征兆了。2013年“单独两孩”放开后,2014年的出生人口总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7万,2015年的出生人口总数比上一年减少了32万。2015年原本是此前预期的第四轮“婴儿潮”的元年。然而,预计中的“婴儿潮”却爽约了。
对于“婴儿潮”的爽约,当局召集智囊急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却没有认真研讨为何会“爽约”。“二胎政策”正是这种没有刨根问底寻找问题后的药方。 而某些专家心里面清楚问题出在哪,只是他们不说真话,真相就这样被埋没了。近期举行的一次闭门研讨会中,有专家就指出,“当前影响群众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主要不是生育政策,而是经济社会因素,应加快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事实证明,他们心里清楚问题出在哪,可他们就是不愿捅破那层薄纱直面问题。专家们很清楚,人口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政策而是经济、社会因素。但他们却不敢把问题说清楚。房价、教育、医疗组成的生育成本;工作压力与生活品质构成的生育代价;环保生态与社会安全引发的生育忧虑……很多问题就在人们的身边,甚至不需要跑遍全国也能通过人们日常闲聊的话题中知道些端倪。
“婴儿荒”的到来有其社会发展必然性。自选择依靠泡沫拉动经济的那一刻起,今天的一些结果就已经注定了。可悲的是,直到火烧眉毛了,有些危险的信号也依然被解读成积极向好的正面信号。
中国孤儿数量数据向来是被社会忽视的一个数据。从2012年期,孤儿数量急剧下降,其中自然有收养孤儿制度健全的贡献。但对比数据不难发现,孤儿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还是人口自然衰退所致。如果结合之前2013年出生率开始降低的信号看,孤儿数量的减少恰恰是“婴儿荒”的信号。可惜的是,甚至在公布2017年数据时,官方解读也只把重心落在“中国孤儿数量连续五年减少”。
实事求是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条件,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做到直面问题而非掩盖、回避问题。
以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婴儿荒”迫在眉睫。想要逆转这种发展趋势,需要攻克的问题较多,短时间内不存在逆转趋势的方法。如果站在更高角度审视这次“婴儿荒”,这恐怕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1968
年,美国生物学家约翰·卡尔宏做了一个著名的“老鼠乌托邦”实验。他把老鼠放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并且人为的排除天气变化、疾病及正常生活的生命安全。简而言之,这个实验通过保障老鼠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物质需求,进而观察它们在此之后的行为变化。
8
只老鼠(4雄4母)成为了这项试验的原始“对象”,在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后,当初的8只老鼠变成了600多只老鼠。
但是一年后,老鼠数量的增长开始放缓。公鼠开始互相撕咬争抢地盘,胜出的公鼠拥有更多的地盘和生存空间,而失败的公鼠失去地位逐渐变得自闭。在这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的公鼠家庭也会发生变化,母鼠将承担保护家庭责任,而由于母鼠能力不足以保护幼鼠,最后的结果是抛弃幼鼠。
从第二年年末开始,幼鼠死亡率开始上升,母子相食(非因食物短缺)、公鼠同性交配、越来也多的老鼠开始生活在自我世界中拒绝社交。最终,老鼠们走向了灭族……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早已经远离了饥饿,人们不再为温饱发愁。但是,欲望就像个无底洞,基层需求的满足使得人们孕育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
凡是没有激发新需求或是放弃新需求的人,都开始选择自暴自弃,淡出社交,荒废人生……(注:宅男宅女其实不等于拒绝社交,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通过网络社交,社交形式改变不等于没有社交。)
而在初始竞争中胜出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果实,开始设置“城墙”阻挡潜在竞争者的威胁,固化的环境严重打击了年轻人的积极性。所以,当前中国社会中“娱乐至死”的现象十分明显,年轻人越来越偏暗“中性美”,对于一些“娘炮”、“女汉子”文化尤为推崇。同时,2亿适婚单身人群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这些现象不就是“老鼠乌托邦”实验中的中期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