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
致力于促进和服务于中国地理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产库  ·  娃哈哈集团转让“娃哈哈”商标 ·  17 小时前  
国家知识产权局  ·  关于核准怀仁恒源瓷业有限公司等363家企业使 ... ·  昨天  
锦缎  ·  这个小众赛道,炸出三款大药 ·  2 天前  
锦缎  ·  AI科学家出任阿里高管所传递的讯号 ·  2 天前  
禽报网  ·  冻品•2-9\\局部单品继续跌100-300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资源与生态学报 (英文)) 2024年第2期现已上线

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  · 公众号  ·  · 2024-03-28 11:35

正文







点此亲启

致各位读者

2024年第2期现已上线。本期包含7个专栏25篇文章,其中“农业生态学与农业发展”专栏5篇、“城乡融合与绿色发展”专栏6篇、“资源利用和碳交易”专栏3篇、“动物与植物生态学”专栏2篇、“自然灾害评价”专栏2篇、“矿山修复”专栏2篇、 “生态旅游”专栏5篇 。欢迎各位读者赏阅。


JRE 编辑部










1


农业技术服务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影响——基于广义随机森林模型

张悦东,郑逸芳,许佳贤

摘  要: 当前粮食绿色生产面临技术短缺的难题,农业技术服务作为农户技术重要来源,探讨农业技术服务如何影响粮食 绿色生产以提高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CLES),首先采用三阶段 DEA 模型计算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其次采用广义随机森林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技术服务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异质性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农业技术服务显著正向影响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其中产前、产中农业技术服务显著提升粮食绿色生产效率,产后阶段农业技术服务回报并不显著,并且组合农业技术服务对于粮食绿色生产效率有较大的提升作用。(2)农户资源配置对农业技术服务提升粮食绿色生产效率边际效应影响具有异质性。家庭农业劳动人口比例的增加和家庭经营耕地规模扩大显著降低农业技术服务的回报。(3)通过对机制变量的分析发现,农业技术服务主要通过农药使用、化肥使用行为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产生影响,且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呈现显著提升作用。结论认为政府应当扩大农业技术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服务粮食绿色生产效率提升效应;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在提供农业技术服务过程中加强绿色生产理念的引导,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


Citation: ZHANG Yuedong, ZHENG Yifang, XU Jiaxian. 2024.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s on the Efficiency of Green Grain Produc 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Generalized Stochastic Forest Model.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2): 243–257.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01



2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元江县原生稻保护案例分析

闻   艺 ,刘   莹,徐继伟

摘  要: 能在较高海拔生长的原生稻蕴藏优质基因和遗传特性,但近年来受到杂交稻和普通水稻普遍推广的挤压,其分布状况堪忧,因此无论从种质资源保护角度还是从经济价值角度对原生稻开展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借助包含地方政府、企业或合作社、农户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开展分析,对元江县开展原生稻保护工作提出建议,并为其他地区农作物品种生物多样性和粮农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原生稻的保护亟需地方政府的鼓励支持、 宣传引导。政府对企业和农户的补贴力度和收购、种植原生稻的积极性之间有密切关系。政府对企业补贴系数较小时,企业存在 趋向“不收购”;政府对企业的补贴系数越高,企业达到演化稳定状态的速度越快,而政府与农户达到演化稳定状态的速度反而 减慢。政府对农户的补贴系数越大,农户、企业与合作社达到演化稳定状态的速度越快,政府达到演化稳定状态的速度反而减慢; 政府对农户的补贴系数较大时可能会产生农户趋向“不种植”、政府趋向“不鼓励”的情况。因此,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要仔细权 衡给予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补贴,并结合地方财政状况和原生稻恢复种植、原位保护的现状。


Citation: WEN Yi, LIU Ying, XU Jiwei, et al. 2024. Case Study on Indigenous Rice Germplasm Conservation in Yuanjiang, China, based on Stakeholder Theory.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2): 258–266.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02



3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以CCR 、 BCC 、 SBM和技术优化的Malmquist-Luenberger 指数为例

程永生 ,张德元,汪   侠

摘  要: 立足于全国性大样本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数据库,探究微观农户视角农业生产效率,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思考和建议。文章通过建构 CCR(Charnes, Cooper & Rhodes)、BCC(Banker, Charnes & Cooper)、SBM(Slacks-Based Model)和技术优化的 Malmquist-Luenberger 指数模型,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得到微观农户层面的综合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农户效率值和农户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值。研究发现:基于不同模型计算的效率值存在差异,BCC 计算的纯技术效率值是影响农户层微观农业生产效率值的主要因素,而 SBM 模型要优于 CCR、BCC 模型,更为适合政府政策的制定和优化;基于技术优化的 Malmquist-Luenberger 指数法是微观农业生产效率测度的首选方法,具有模型选择多样、适用场景丰富和负向性产出处理方便等特点;环境因素在当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中,主要起到了消极的抑制作用,降低了环境变量的负外部性产出,成为了当前微观农户层绿色全要素生产提升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环境非期望产出的主客观结合衡量方式是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因素测度的重要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综合选择使用。


Citation: CHENG Yongsheng, ZHANG Deyuan, WANG Xia. 2024. Agricultur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based on Farmers’ Perspective: An Example of CCR, BCC, SBM and Technology Optimization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2): 267–279.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03



4


评估农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潜力:尼泊尔拉姆琼案例研究

JOSHI Rajeev, TAMANG Gyanu Maya, BHANDARI Prativa

摘  要: 农林系统具有多种效益,包括通过使用肥用树种来提高土壤质量,通过树冠改善小气候,以及生产薪柴和其他医 药产品等森林产品以提高经济效益。农林复合经营有助于更好的土地管理、生计多样化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然而,政策制定者和 其他利益相关方在农林业作为气候变化适应战略中作用的争辩却越来越多。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农林业作为气候变化适应战略的 潜力。数据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从拉姆琼县 Taksar 的 120 名受访者中收集, 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元 logistic 模型分析了影响气候变化 适应策略的家庭选择因素。同样,通过访谈、讨论和观察以及后续的 文件分析,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三角互证和验证。研究表明, 农民采取了许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农牧多样化(71%)、使用改良作物品种、化肥和农药(73%)、农林复合经 营(68%)、创收多样化(72%)、改变作物种植日期(57%)和复种措施(67%)等。从卡方检验和二元 logistic 模型中发现,“耕 作经验”、“教育水平”、“农场规模 ”和“性别”对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具有显著影响。农林复合经营具有不同的效益,如增加河流 汇水(79.2%)、改善小气候(80.8%)、增加木材产品(71.7%)、提高粮食产量(83.3%)、改善牲畜健康和畜产品(77.5%)、提 高土壤肥力(84.2%)和多样化生计选择(82.2%)。基于这些发现,该研究得出结论:农林复合经营是一种可以减少气候变化对 当地环境影响的农业生产方法,推广和采用农林业可以帮助当地社区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


Citation: JOSHI Rajeev, TAMANG Gyanu Maya, BHANDARI Prativa, et al. 2024.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of Agroforestry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 Case Study from Lamjung, Nepal.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2): 280–292.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04



5


台商大陆农业投资效应分析——基于 VAR 和 VEC 模型

李航飞,杨   林

摘  要: 受海峡两岸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影响,台商大陆农业投资有其特殊性,有别于一般农业外商直接投资(FDI)。 基于 1991−2016 年台商大陆农业投资数据及大陆农业产值数据,通过向量自回归(VAR)、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探讨了 台商农业投资对大陆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之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台商农业投资与大陆东、中、西部农业发展存在长 期均衡关系,长期来看,台商农业投资对大陆东、中、西部农业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投资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表明台商农业投资对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正向效应最显著,且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对中部地区农业经济 发展贡献很小;VEC 模型分析表明:短期内,台商农业投资对大陆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有较为明显的正向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农 业发展的正向作用不显著。大陆各区域在利用台商农业投资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别对待,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台商农业投资 政策。


Citation: LI Hangfei, YANG Lin. 2024. Effect of China’s Taiwan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in China’s Mainland: Based on the Model of VAR and VEC.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2): 293–30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05



6


民生性公共服务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来自中国 281 个城市的证据

孟   霞,丁   涛

摘  要: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城市的发展模式、发展重心和发展速度已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改善民生性公共服务,推 动绿色发展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选取 2007–2020 年 281 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 研究发现:(1)民生性公共服务供给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民生 性公共服务仅仅促进了非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而对资源型城市并没有显著影响。(3)机制检验表明民生性公共服务主要通过 人口集聚、创新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绿色发展效率提升。(4)门槛效应检验表明,不同门槛变量下,民生性公共服务 水平与城市绿色发展效率间的非线性关系存在差异。

Citation: MENG Xia, DING Tao. 2024. How Does Livelihood Public Service Affect Urban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281 Cities in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2): 304–316.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06



7


河北省县域城乡发展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雪梅,李雅敏,黄凌翔

摘  要: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充分了解不同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对制定 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至关重要。以河北省 118 个县域为研究对象, 构建河北省县域城乡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运用熵值法、核密 度分析、ESDA 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审视并分析了 2005−2020 年河北省县域城乡融合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及其 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北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有序且态势良好,2005−2020 年 16 年间城乡融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 其中,2005−2010 年为波动发展阶段,2011−2020 年为城乡融合水平快速发展阶段。(2)河北省县域城乡融合水平呈现一定的高 低值锁定现象,发展较快的地区恒快,较慢的地区恒慢。(3)河北省城乡融合水平影响因素逐渐趋向多元化演变,主导因素从 相对单一逐渐转变为相对多元化。


Citation: LI Xuemei, LI Yamin, HUANG Lingxiang. 2024.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Underly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the Counties of Hebei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2): 317–328.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07



8


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可达性对房价的影响

高周冰 ,朱俊俊,吕立刚 等

摘  要: 合理配置绿色基础设施(GI)可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 ArcGIS 10.8 和 Stata 16 软件平台,本文采用特征价格模型和分位数模型定量表征绿色基础设施可达性对房价的影响以及不 同房价对绿色基础设施可达性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绿色基础设施可达性对房价有显著影响。此外,绿色基础设施的面积 每增加 1%,房价上涨约 0.3%。(2)绿色基础设施可达性对不同房价的影响程度不同,即不同房价对绿色基础设施可达性的敏 感性是不一样的。尤其 25%–75%房价区间内,房价与到最近绿色基础设施的时间呈负相关。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对城 市绿色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以期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基础设施的需求,同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Citation: GAO Zhoubing, ZHU Junjun, LV Ligang, et al. 2024. The Spatial Impact of the Accessibility of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on Housing Prices in Nanjing,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2): 329–337.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08



9


基于“三生”空间的合肥市区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

张   泉 ,聂慧娟,李笑盈

摘  要: 构建宜居的城市空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空间的宜居性评价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 “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PLES)视角出发,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合肥市区城市空间宜居性水平进行测度,以期为未来城 市空间宜居性建设工作提供科学的规划参考,促进城市空间要素协调及空间优化。首先,本文从生活舒适、生产便利、生态健康 三个方面,构建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模型。其次,运用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模型、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 分别对合肥市区城市空间的宜居性单因素分异现状、综合宜居程度和“三生”空间耦合程度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合肥市区城市空 间“三生”要素协调性,并提出提升城市空间宜居性的优化策略。 结果表明: (1)在“三生”空间单因素宜居性方面,合肥市 区各类型空间的宜居性呈现出显著的分异特征,空间上呈现出生活舒适区中心集聚、生产便利区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生态健康区

四周分散的特点;(2)合肥市区空间整体宜居性较高,宜居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市区中心,低值区域集中在市区周边;(3)合 肥市区“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水平均呈现城市中心高、四周低的特征,且生活-生产耦合协调度最高,说明两者空间布局具有 一定的合理性,实现了良性协调。


Citation: ZHANG Quan, NIE Huijuan, LI Xiaoying. 2024. Evaluation of Urban Space Livability in the Urban Area of Hefei based on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2): 338–350.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09



10


农旅融合背景下的汉王镇绿色基础设施优化方法研究

储   云 ,龚亚西,方焕焕 等

摘  要: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项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其对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也具有明显的作用。目前传统的 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方法是基于垂直和水平生态过程相结合的方法,对于生态系统复杂性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对于产业的带动作用考 虑不足。如何在考虑到生态系统复杂性的同时发挥绿色基础设施对于产业的带动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汉王镇作为我国极具 代表的农旅产业主导型村镇,近年来村镇生态安全格局破坏较为明显,绿色基础设施没有发挥出对于产业的带动效应。因此本文 以汉王镇为研究区,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统计数据,从农、旅产业角度出发,以生态系统服务为桥梁, 对现有的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方法进行优化完善,最终根据优化结果提出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优化方法能够较全面地 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且将生态服务价值以货币的形式客观地反映出来,以直观的价值来反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 广大人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2)生态因子选择考虑到汉王村镇当地的特色产业,适当地加入与产业相关的生态因子, 使得以生态系统服务为基础的生态源地识别更加具有科学性,也能够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福利。(3)新构建的绿色基础设施充 分考虑到了旅游景点对于生态廊道所起的景观、生态、旅游等作用,并且在所选取的生态节点中有 6 处旅游景点,形成了一个集 聚经济功能的生态网络空间,进而使得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本研究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方法存在的不 足,并对目前汉王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同时也可以为其它地区农业类、生态旅游类村镇的绿色基础设 施构建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Citation: CHU Yun, GONG Yaxi, FANG Huanhuan, et al. 2024.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Hanwang Town in the Context of the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 y , 15(2): 351–371.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10



11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地系统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太玲娟 ,杨红娟

摘  要: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不充分。对其人地系统发展演化过程的研究可为破解环境保护与 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依据。本文基于对人地系统结构的划分,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从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最终结果——协调发展度,及实现过程——系统综合效率两方面分析云南少数 民族地区人地系统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95 年至 2020 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度总体呈 上升趋势,平均值由 1995 年的 0.31 上升到 2020 年的 0.74。(2)各地区人地系统投入与产出平均综合效率值呈下降趋势,尤其 2007 年后,呈 DEA 无效的地区逐渐增多,表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对外贸易总额、城镇化率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效率影响较大。


Citation: TAI Lingjuan, YANG Hongjuan. 2024.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Human-Earth System in Minority Areas of Yunnan,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2): 372–384.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11



12


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北京市大学生废旧手机回收支付意愿及需求偏好研究

陈   畅 ,严茂林,葛玮玮 等

摘  要: 大学生作为手机消费的重要群体,其回收支付意愿对解决废旧手机回收率低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选择实验 法对北京市大学生的废旧手机回收支付意愿进行考察,并通过构建 Mixed Logit 模型对大学生的支付意愿和需求偏好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受访者的选择受信息安全、回收价格、回收模式以及支付方式的正向影响,支付金额的负向影响;(2)受访者对信息安全这一属性的支付意愿最高(30.04 元/部),对回收价格(5.94 元/部)和支付方式(4.41 元/部)的支付意愿次之,对回收模式的支付意愿最低(2.87 元/部);(3)受访者的性别、家庭年收入、持有手机数量等个人经济社会特征会对其参与废旧手机回收的支付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受访者对废旧手机回收的环保认知越深刻、对废旧手机回收行为越认可、对废旧手机回收的 参与度越高,对于废旧手机回收越有显著的改进需求和更高的支付意愿。

Citation: CHEN Chang, YAN Maolin, GE Weiwei, et al. 2024. Preference and Willingness to Pay for Waste Mobile Phone Recycl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Beijing: A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 Study.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2): 385–39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12



13


双侧伽马分布在碳交易中的应用

董虹伶,胡   月,付   乐

摘  要: 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全球各国对碳排放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 推出碳金融衍生品、完善碳交易体系是促进碳减排的重要手段,而合理的碳金融衍生品定价是推出相关金融产品的基础。本文首次采用双侧伽马分布拟合碳配额收益率序列,得到碳配额价格的波动率并对期权定价模型进行优化,最终求得了碳期权价格。结果表明:碳配额收益率序列近似服从双侧伽马分布,而且此模型用于碳期权定价具有合理性。随后,综合考虑连涨、连跌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及成交量对价格的影响 , 利用双侧伽马分布推导出价格涨跌条件概率的公式 , 进行了数值验证。因此,双侧伽马分布在碳交易中可用于期权定价和价格涨跌概率推断。


Citation: DONG Hongling, HU Yue, FU Le, et al. 2024. Application of Bilateral Gamma Distribution in Carbon Trading.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 gy , 15(2): 396–40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13



14


乡村振兴背景下古镇居民房屋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峨眉山市罗目古镇为例

方   美

摘  要: 将古镇居民房屋流转用于发展民宿,是发挥古镇在乡村振兴中引领作用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峨眉山市罗目古镇居民问卷调查的数据,运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研究居民房屋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外出务工人数、人均房屋面积对居民房屋流转意愿影响显著(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对流转意愿影响不显著);古镇居民对房屋流转价格、流转租金能否按期到账、民宿经营者的诚信与实力、有没有政府担保等问题关注度很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对年轻和学历较高家庭成员的宣传引导力度,以对户主产生正向影响;(2)加大古镇家庭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更多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3)对古镇居民进行异地转移安置,另建安居乐园;(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诚信度高、实力强的企业来整体流转运营,以确保能承受更高的流转价格;同时需要多措并举,减少居民房屋流转的风险担忧。


Citation: FANG Mei. 2024. The Willingness of Ancient Town Residents to Transfer Their Hous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The Case of Luomu An cient Town of Emeishan City,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2): 404–411.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14



15


尼泊尔巴迪亚国家公园缓冲区的人象冲突

PAHARI Sagar, JOSHI Rajeev, PAUDEL Umesh

摘  要: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是尼泊尔特莱(Terai)低地保护区重要的大型动物之一,它们经常在保护区森林边界 附近遇到人类及其生计支持活动。 人象冲突一直是保护区附近人类居住区的主要问题之一,每年都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威胁人 类的生命安全,这一问题阻碍了保护区的可持续管理。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巴迪亚国家公园缓冲区人象冲突的原因,并评估人们 对这种大型动物的感知。 为此,在巴迪亚国家公园缓冲区内的三个市镇进行了结构化问卷调查。 此外,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还 对关键知情人士进行了访谈。 结果显示,93%的受访者在过去三年中曾遭遇大象的袭击。 由于大象袭击,去年每个家庭平均损失 了大约 9690 尼泊尔卢比。 大象的攻击行为大多数发生在 7 月至 9 月,其次是 10 月至 12 月。 这表明大象对作物的偏好是研究区 大象发起攻击/袭击行为的主要原因。 大象袭击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农田向森林的扩张而导致大象食物不足。 90%的受访者对 大象攻击的反应是驱赶它们(使用火或噪音); 51%的受访者接受人象共存,他们认为大象具有生物学和经济价值; 然而,还有 41%的人拒绝与大象共存,因为大象对当地居民及其生计构成了威胁。 人象冲突已对保护区管理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必 须通过保护区、当地居民和行政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来解决相关问题。 建议以后开展更多的研究,以了解大象在森林边界和邻近定 居点附近人们的居住和迁徙模式。


Citation: PAHARI Sagar, JOSHI Rajeev, PAUDEL Umesh. 2024. Navigating Coexistence: Addressing Human-Elephant Conflict in the Buffer Zone of Bardiya National Park, Nepal.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2): 412–421.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15



16


垫状点地梅对生长季土壤净氮矿化和酶活性的影响

邢   硕 ,何永涛,牛   犇

摘  要: 垫状植物是高寒生态系统中一类独特的物种,具有厚实的多年生垫状体,可以改善局部微环境,从而对生长于其 内部的其他物种起到保育作用,被称为高寒生态系统的工程师,其中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改变是其保育作用的重要途径,但关于 这一过程的研究目前还很少。本研究选择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垫状点地梅( Androsace tapete ),在西藏当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 4500 m 和 4800 m 两个海拔设置样地,通过动态测定垫状点地梅覆盖下土壤和无垫状点地梅生长的对照草地土壤在生长季中的无 机氮含量、净氮矿化速率以及土壤酶活性,对比分析垫状点地梅对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中硝态氮和铵 态氮含量在 4500 m 样地无显著差异,但在 4800 m 样地,垫状点地梅覆盖下土壤的硝态氮与无机氮含量在生长季中期有显著增加, 其中硝态氮比对照草地增加了 56%,无机氮则增加了 74.5%;(2)垫状点地梅还改变了土壤中氮的矿化趋势和速率。在 4500 m 样地,垫状点地梅覆盖下土壤净氮矿化在生长季中期为负值(氮固定),速率为−0.11 μg g −1 d −1 ,而对照草地土壤则为正值(氮 矿化),速率为 0.61 μg g −1 d −1 ,二者差异显著;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二者均为正值,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在 4800 m 样地, 垫状点地梅覆盖下的土壤在生长季初期的净氮矿化为正值,速率为 0.07 μg g −1 d −1 ,而对照草地土壤则为负值,速率为−1.17 μg g −1 d −1 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生长季中期二者均为负值,但垫状点地梅覆盖下土壤净氮矿化速率(−1.95 μg g −1 d −1 )显著低于对照草地 土壤(−0.02 μg g −1 d −1 );在生长季末期二者也均为负值,且差异不显著。(3)垫状点地梅覆盖下土壤中的硝酸还原酶与亚硝酸 还原酶活性显著提高。与对照草地土壤相比,4500 m 样地垫状点地梅覆盖下土壤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了 9.1%,亚硝酸还原 酶活性提高了 15.7%;4800 m 样地两种酶的活性则分别提高了 22.5%和 16.1%,而这两种酶的活性与土壤中无机氮的动态变化显 著相关。以上结果表明,与对照草地相比较,垫状点地梅会改变土壤中的氮矿化过程和无机氮含量,但存在着季节上的动态变化, 且不同样地之间也存在差异,说明这种作用不仅受垫状植物生态工程师效应的影响,还会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并且垫状点 地梅的工程师效应在整个生长季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在如今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也正在加速变化,因此需 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其变化过程。


Citation: XING Shuo, HE Yongtao, NIU Ben, et al. 2024. Effect of a Cushion Plant, Androsace tapete , on Soil Net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and Enzyme Activitie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2): 422–430.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16



17


尼泊尔桑可西河流域新格地子流域滑坡评价

BASNET Bhuwan, JOSHI Rajeev, SHARMA Ram Prasa 等

摘  要: 山体滑坡是尼泊尔山区的主要灾害,主要是由于其脆弱的地貌、强烈的降雨、不当的土地管理和在修建山区道路过程中没有采取必要的稳定措施所导致的。由于频繁的山体滑坡,下游地区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并导致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功能下降,河道泥沙淤积。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地形、道路、排水、地质环境和降雨等多种空间因素与滑坡的发生紧密相关,并决定了该地区滑坡的易感性。了解滑坡现象及其引发的相关因素,对于采取适当的预防、控制和恢复措施至关重要。本研究在尼泊尔桑科西河流域的新格地子流域进行,旨在了解滑坡危害、引发的相关因素以及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的危害而采取的最佳预防策略。滑坡评估是通过使用时序谷歌影像和实地调查,对滑坡体进行识别和数字化来进行的。利用 GIS 软件对滑坡危险性进行评估,编制影响因子图,并对现场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计算了滑坡的规模。此外,在相关家庭的问卷调查( n =60)中,进行目的性抽样,探讨人们对山体滑坡、对生计资产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看法。并采用 Friedman 非参数检验评估滑坡对当地人感知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现场调查,在研究区域的不同位置共调查了 46 处滑坡体,滑坡总面积为 4.77 km 2 。通过使用 Friedman 检验的比较矩阵分析,本研究确定了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道路、施工、边坡因素、降雨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 距离道路 200−500 m 造成最高比率的滑坡灾害,东南方向坡度 30°−45°的山体对滑坡的易感性最高。与其他土地利用相比,因为 在林内松软地区修建道路,茂密的森林更易受到山体滑坡的影响。比较道路建设前后滑坡的影响,约 80%的受访者认为对滑坡有 重要影响。


Citation: BASNET Bhuwan, JOSHI Rajeev, SHARMA Ram Prasad, et al. 2024. Assessment of Landslide in Singati Sub-Watershed of the Sunkoshi River Basin, Nepal.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2): 431–438.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17



18


利用标准化降雨指数对伊朗法尔斯省干旱危害的 GIS 分析

MASOUDI Masoud, TAHERI Zahra

摘  要: 干旱是广泛影响经济和环境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因此,有必要采用诸如标准化降雨指数(SPI)等指标来研究干 旱的影响,以辨析决策和规划的现实条件。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 SPI 指数分析伊朗南部法尔斯省的干旱空间格局。本文根据法尔 斯省 42 个站点的数据,对 1990–2019 年间的干旱灾害格局进了评价。评价模型中使用的干旱危害标准包括:该时期的最严重 干旱程度、干旱趋势和连续干旱年的最大数量,最终的干旱灾害图是通过计算干旱强度、连续性和趋势三个指标的算术平均值获 得的。三个指标的灾害图和最终灾害脆弱图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插值制图,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5 个危害 等级。最终的干旱脆弱性图显示,在研究区南部观察到的中度灾害区域占研究区 36%,比在北部和中部观察到的严重和非常严重 灾害区(占研究区 64%)分布范围更小。


Citation : MASOUDI Masoud, TAHERI Zahra. 2024. GIS Analysis for Hazard Assessment of Drought Using SPI in Fars Province, Iran.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2): 439–447.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18



19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