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凯丰投资
凯丰投资官方订阅号。在这里,聆听理性声音,洞见独立思想,回归资本常识,坚守凯丰本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岛新闻综合广播FM1076  ·  热搜!知名歌手,传来喜讯 ·  13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凯丰投资

纵横道 ▎洞察认知偏差,回归理性投资

凯丰投资  · 公众号  ·  · 2021-02-27 21:17

正文

编者按

市场波动中,那些不断犯错的人会被淘汰出局。
情绪冲动、席间闲谈、从众行为、过度自信、损失厌恶等,一系列非理性的因素正在无时不刻交替干扰着投资者的决策。
成为长期胜者的必备条件是,在冷静理性的状态下投资,遵循提前规划的行动原则。过程或许煎熬,但没有坏时光也就没有好时光。
波诡云谲的市场中,唯有穿越短期的云雾,方能云透天晴。

下文来自在苍茫中传灯,愿你在阅读中横览世界,纵享时间。



全文字数共计:4509字

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丹尼尔·卡尼曼之所以对心理学感兴趣,是因为他看到人性极其复杂,研究人性的趣味永无止境。为此他创立了行为金融学,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卡尼曼的突出贡献在于,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经济学中。当我们把它运用于投资领域时,就可以破解投资中的种种迷思。


在投资决策中,投资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的本能和心理。因此,投资者很难永远保持理性。即便想这样做,也做不到。


大多数投资者都纠缠于反射系统所造成的非理性影响,被人类的局限性所界定。 这个系统会诱使人们出现各种各样的系统性心理偏差,这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认知偏差。


这些偏差让投资者陷入误区,并且以随机方式发生在投资者身上。


过度反应偏差

投资者对坏消息的反应通常甚于好消息 ,比如当公司发出盈利预警时,很多人就会恐慌地抛出股票。这其实就是对与其偏离预期的负面现实做出过度反应。


非理性因素总是起着主要作用,历史教训并不足以让人们变得理性起来。 非理性是人类根深蒂固的局限性。


投资者对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对于获利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乐观。他们对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从而引发投资者心理上的非理性因素。


投资者共同的非理性投机形成了市场暴涨和崩盘现象。过度反应的对立是反应不足,对好消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在熊市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模式与趋势搜寻偏差

尽可能搜寻模式和趋势,也是人类固有的天性。 比如长期盯着K线图的人,就会发现某种趋势,他们以为这种趋势会让他们获利,但最终还是发现这种所谓的发现并不能为他们带来收益。


这种模式与趋势搜寻偏差服从小数定律,也就是人们倾向于借助在统计上缺乏显著性的样本得到某种模式或趋势。 比如某个人连续两年跑赢大盘,那么人们就会认为他就是位投资天才,尽管他取得的投资业绩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市场参与者根据近期市场趋势所做的推断会反过来体现在市场上,助推市场的上涨或下跌。实际上,正是投资者预期的趋同性,才导致市场在牛市出现大泡沫,在熊市出现大低谷。


模式与趋势搜寻偏差导致的常见投资误区包括:


  • 依据非常少的信息采取行动;

  • 依据基本面及价格变动对历史趋势做出过于简单的推断;

  • 将注意力集中到想象中的相关模式上。


过度自信与控制幻觉

过度自信是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 ,比如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一般人,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控制幻觉,认为他们可以控制和影响实际上根本就无法控制的事物。在投资中,过度自信和控制幻觉尤其强烈和普遍:


  • 认为自己即使没有相应的技能、专长和投入,也能取得成功;

  • 认为自己能精确地把握交易时间而进行过度交易;

  • 认为自己根本就不会失误,即使出现失误也在于市场,而不在于自己。


非对称性损失厌恶倾向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同量的损失带来的痛苦感为同量收益的快乐感的2.5倍。


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非对称。当涉及收益时,人们倾向于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损失时,则倾向于表现为风险寻求。


非对称性损失厌恶倾向会导致投资者在熊市中恐慌性抛售,加剧股市进一步向谷底滑落的趋势。恐慌性抛售、过度反应以及低风险容忍度相结合,是造成熊市探底过程中出现崩盘的重要原因。


非对称性损失厌恶倾向造成的常见误区包括:


  • 为避免形成账面损失而长期持有已跌价的股票;

  • 为摆脱痛苦感而在股票跌价后进行恐慌性抛售;

  • 为防止已到手的盈利从指尖溜走,而过早兑现已升值股票赚了的利润。


这些行为都正如彼得·林奇所说的“铲除鲜花,浇灌野草”。


从众行为或羊群效应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主要是“感染”的结果。 当个体在受到群体精神感染式的暗示时,就会产生与他人行为相类似的模仿行为,从而呈现出趋同性,这就是从众行为或羊群效应。


这种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人们总是习惯认为别人肯定比自己知道的更多,如果只做旁观者,必然会被落在后面。


从众行为是市场参与者最愿意接受的行为方式,所有人都喜欢随波逐流,尤其是在市场陷入恐慌或被极度乐观情绪笼罩的状态下 。从众行为不仅会导致投资者对市场走向形成更一致的看法,还会借助羊群效应将更多的人拉进牛市。


但是盲目从众往往是遭致灾祸的序幕,它将导致投资者陷入以下误区:


  • 效仿他人在接近熊市的谷底大量抛出,并在牛市接近顶峰时大量买进;

  • 盲目追逐热门股,而且置价格于不顾;

  • 对不受市场吹捧的股票置若罔闻,置股票本身的估值吸引力于不顾。


选择性信息过滤

在面对大量信息时,人们最容易关注的信息通常是最突出的信息,而非最有价值和最相关的信息。


贾森·茨威格曾指出,人们对最近发生的事实会给予最大的权重,在预计股票市场未来六个月的回报率时,人们对股市过去一周走势的依赖性要超过对过去几个月的两倍多。人们对心理影响更大的信息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如果信息被赋予更有吸引力的外在表现形式,那么它就有更大可能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投资领域,选择性信息过滤会造成如下形态的误区:


  • 依赖于近期趋势的推断,尤其在这些趋势具有较强的情绪感染力时;

  • 对以往经历的反馈不足,只记住印象最深刻的体验;

  • 在投资决策时,只考虑吸引人的表面信息,而不是开展尽职调查。



锚定效应

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这是一种“先入为见”的思维定式,遇事不由自主地将认识“锚”在第一信息上,当所面对的新情况与固化了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发生冲突时,自我设限,没有与时俱进地去适应变化,而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推论。


对于知之甚少的问题,锚定效应往往更为强烈。 锚定效应以多种方式成为牛市和熊市的重要推手,对股票内在价值产生非理性观点。


一旦拥有锚定思维,就将导致以下误区:


  • 他们会使用以前购买某只股票的价格,在头寸亏损时依然不放手,在市场价格低于买进价格时拒绝抛出,或是在价格超过买入价格时过早抛出,以至于丧失更大的获利机会;

  • 以历史上的股票价格(锚定于历史价格)为基准去评价一只股票的贵贱。


一致性偏差

也被称为确认偏差, 即人们倾向于坚持最初形成的意见,因而会过度强调可验证其观点的信息,即使与此相悖的信息更可信,他们也会置若罔闻。


一致性偏差往往会因沉没成本效应而得到强化。 按照这种心理倾向,人们会固执地坚持已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决策,尽管不改变这个决策可能会付出更大的成本。


一致性偏差还意味着人们更愿意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不愿意与意见不合者为伍。


在投资领域,牛市里投资者希望听到好消息,希望将强势上涨延续下去。而当市场处于谷底时,人们就会到处搜集坏消息,似乎世界末日就在眼前,从而招致更严重的恐惧情绪和更高的风险厌恶倾向。


这种偏差会造成两种投资误区:


  • 在选择标的时,即便市场上存在正反两方面证据,投资者也会主动搜寻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视反对性证据;

  • 因拒绝听取不同的观点而固守已亏损的头寸。


后见之明偏差

后见之明偏差是指个体在知道事情的真相或问题的结果后,高估自己过去的预测能力的倾向 ,即在知道事件结果之后做出的判断与未知事件走向时的判断之间存在的系统差异。


“早知如此”,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知道什么,尤其是在已经知道事件发生结果的情况下。


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偏差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对历史事件、政治选举、临床个案、环境污染事件的判断中,人们都会在得知事件结果后高估自己过去做出正确预测的可能性。


后见之明偏差会导致人们无法正确评价以往的决策过程,并形成有误导性的反馈。


在2008至2009年的信贷危机之后,人们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叫骂声不绝于耳,指责评级机构的无能,因为他们对金融产品做出了过高的信用等级。但这种批判者却没有意识到,在危机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任何人警告投资者,不要轻信评级机构。


移情效应及光环效应或本土偏差

人们更愿意接受与喜好相关的事物或是自己熟悉的事物。 前者即为所谓的移情效应及光环效应,后者则被称为本土偏差。


在投资领域,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喜欢自己熟悉的公司,在感情上有倾向性的公司或是坊间流传有精彩故事的股票。后者也就是所谓的叙述性谬误。


所谓的叙述性谬误是指人们喜欢以叙述来理解复杂的世界,但叙述必然会忽略某些重要的东西,从而导致这种理解变为谬误。


这种偏差的问题在于,对一家公司感情如何、熟悉与否,与这家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毫无关系,因此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 用有色眼镜对股票进行分析,以至于分析流于表面,因为投资者将熟悉与知识混为一谈;

  • 投资的多元化程度不够,比如投资组合过分集中在某个地域甚至是某一类公司上。


十 一

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这一现象可以用“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