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刻画
原创短视频节目,聚焦生活方式及艺术,致一切美好事物。
51好读  ›  专栏  ›  刻画

五十樣 | 她走进大山,把千年历史的蜡染带进城市

刻画  · 公众号  · 视频  · 2017-08-05 17:36

正文



那曲位于五道营胡同,跟这条胡同的其他小店一样,门脸小巧别致。但不经意闯入,总有惊喜。今年6月,这个店面不足30平方米的小店办了一场展览“再绘——那曲蜡染蓝衣&土氣老青花瓷联展“。透过窗口,便能看到店内蓝色海洋一般,裙袂飘飘。

这次展览大概有60件展品,主要是服装和围巾,既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图案,也有店主兼设计师咪娜根据东方文化重新设计和演绎的图案。在蓝色横向的展示上,有青花瓷和三篮地毯。


遇见蜡染

2010年,咪娜发现自己对蓝色特别痴迷,这种如梦似幻的颜色让她心神荡漾,她开始搜集蓝色的照片和资料。渐渐地,她发现她所钟爱的蓝色,大都是民族纺织品,就是用传统的蓝染方法染成的作品。

之前有一位老师告诉咪娜,中国已经没有真正的植物染了,她不信,想自己去找一找,也想亲眼看一看这门“老手艺”。她在网上认识了一位博主,那个女孩写的关于贵州染织的知识非常专业。她给女孩留言取得了联系。一星期后咪娜便飞到贵阳,然后给了女孩一本书,让她在书中圈出保留蜡染的村寨。



那次,咪娜一个人背着包在贵州走访了一个月。她欣喜地看到在一些人烟稀少的村寨,许多村民还保留着传统的植物染方式。早晨是被“梆梆梆”敲布的声音敲醒的,然后去到他们的中心广场也会看到很多妇女穿着她们自己制作的衣服。

也是在那次行程中,咪娜结识了现在帮忙画蜡染作品的大姐。大姐给她展示了很多传统的蜡染,那些蜡染的图案让她深深的折服,她说“那些图案是身为设计不可能达到的,那来源于他们的生活,还有他们的信仰,在这个基底上衍生出来的他们对自然、对天地的敬畏“。

当时咪娜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她想用设计的方式去把他们的语言转化出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他们那边的文化和信仰。



认识蜡染

蓝染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四大蓝染,包括夹缬,南通的蓝印花布,云南的扎染,以及贵州的蜡染。咪娜之所以倾心于蜡染,是因为蜡染是完全不可复制的,必须每一副都像画画一样用手去创作。

蜡染的第一步是制作染蓝的软膏。在云贵地区,首先要把蓝草采摘下来,然后把它的叶子泡在水里面,加入石灰等,让它去发酵,发酵完成后把那些枝捞出来,再重新加入石灰水,把它做成靛泥的泥状。这个制作过程每个村寨或者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一些偏方,有的会加入中草药,有的会加入酒。正式染布的时候再把靛泥调配成染液去染。


贵州地区会使用蜂蜡,有时候也会用石蜡做防染剂,使用的工具是铜刀。很多地区刀的尺寸都不一样,以精细著称的村寨,铜刀可能比那种最小号的硬币还要小,可以画出一毫米左右的线。


将画好蜡的布料放到调好的蓝液中,已经有蜡的部分是染不上的,需要染很多遍,染到想要的蓝色之后,浸到热水或者开水里使蜡熔化,反复熔化,之前有蜡的地方就会出现白色的图案。

咪娜介绍说,画了几十年的画娘甚至不需要打底稿就可以直接在布料上绘制图案。

民族图案

因为苗族没有文字,他们经过六次大的迁徙才迁徙到贵州的那些山区,所以他们会把所有的迁徙、所有的信仰、所有的生活都通过图案的方式记录下来,又因为贵州的山区交通非常不发达,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就要走很远,那样一个不发达的交通状况导致他们每个村寨和每个村寨,或者一个区域跟另外一个区域,图案的差异性非常大。

对于不通过语言,不通过文字,直接看图案就能辨识地域,就像讲方言一样,这件事咪娜觉得特别有趣。

咪娜希望突出图案的文化性,所以展览选择了一到两款固定的款式,在这个固定的款式上面大概画了20个苗族支系。



创新尝试

除了传统纹样,这次蜡染展览咪娜做了诸多新尝试。

一部分是尝试新方法,制作了一些“泼蜡”作品。传统蜡染是非常工整、细密、严谨的,咪娜把中国写意绘画当中一些大手笔的手法用在了上面,希望有一些更现代的展示。还有一种尝试就是把其他蓝染的传统纹样转移到蜡染上,用蜡染的方式重新去表现。

另一个部分就是使用了汉族文人的传统图案,包括梅兰竹菊,做了一些新的图案。咪娜一直希望可以把少数民族那种很民俗性的记忆或者他们的文化跟汉族文人的文化和我们从小所接受的这些传统文化,有一个结合,并且让其在城市落地,让更多人产生共鸣。而不是像看待民族工艺品一样去看待这些少数民族的手工艺。

云贵地区的蜡染材质多数是一些粗布和老布,棉麻丝毛,每种材质都有自己的特性,咪娜希望在材质上看到蜡染的更多可能性。展览上大多展示的是桑蚕丝,是一些生丝的植物,包括野蚕丝,还有羊毛、丝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