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喜翻译制组
喜翻译制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会计雅苑  ·  审计费2260万!律师费1696万!一公司即 ... ·  4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蒋超良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喜翻译制组

《圈套》讨论第一话:有遗憾才有念想

喜翻译制组  · 公众号  ·  · 2019-07-06 21:17

正文

作者:蓓蓓
喜翻译制组


关于圈套,想讨论的真的很多,关于演员群,关于故事情节,关于剧中人物,关于音乐;但是作为一枚入戏太深的剧迷,当《圈套》完结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遗憾,因为太喜欢而它又不完美,所以第一话,我想讨论的就是关于遗憾。


第一话 有遗憾才有念想


戏剧的世界,有两个最重要的元素,一个是故事情节,另一个则是人物。而戏剧永远存在的矛盾就是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合理。自己读过一年的戏剧创作课,一 个学期就磨一部五页A4纸分量的独幕剧,所以就会有很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写的每一个字。




最大的感触就是要同时做到故事情节紧凑说服力强,人物形象丰满真的很难,特别容易顾此失彼,就像每节课和同学教授讨论习作的时候,都离不开这个矛盾一样。


作者总是会被问到,笔下的人物在当时的情景下会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如果会,为什么会?如果读者觉得不合理,那就要讨论是否作者在前面的情节里,没有把人物的性格塑造好,也就是说人设立不住。


因为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就因为真实发生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会深究它发生的原因,但其实每一个现实情节的背后,都是偶然,而这个偶然性很多时候是很难合理化的,就算研究一百遍,也还是不能把它原原本本地复制下来,然而在戏剧的世界里, 一个偶然需要千万个必然去支撑它,缺少一个,在观众眼里,就是不合理的剧情。



而《圈套》也是因为在有限的篇幅里面不能把这两个要素平衡好,到了后期,观众才会觉得剧情突兀,人物的行为很难理解和接受。


换句话说,就是要 在短短的20集里,把牵扯到 两代人,超过十个角色的故事讲完,留给团队去塑造每一个角色的时间相对就会被压缩,每个人都少了一些可以呈现的必然事件去支撑他们的偶然。


所以当剧情被推到高潮的时候,观众就会难以接受,这一点,在阿德暗袭少主的时候,开始爆发。



在之前的剧情里,大家可以知道阿德是喜欢少主的,但也被少主拒绝了,而且之后阿德也慢慢接受了少飞常伴唐毅左右的事实。


这样的情节给观众的心理暗示可能就是:德哥会慢慢收起自己的喜欢,回到助手的位置,而不是会做出迷奸自己喜欢的人的行为。就算再怎么受到少飞的刺激,也不应该。



再到之后阿德被杀,黑警逐渐被揭露,唐毅的身世被查清,唐国栋李丽真四年前的死亡真相,陈文浩和唐毅从死对头到亲父子关系的戏剧性转变,这一系列的高潮事件在4集的份量里面全部交代清楚,就算是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也很难接受,更不用说演员导演要把这些戏份呈现好的难度有多大了。


反观他们的表现,演员有依靠强烈的信念感在每一场戏都发挥到最好,细节和情绪的掌握都没有让观众出戏,而导演的镜头调度和节奏把控也略见功底了,只是有一些感情爆发的戏份,可以多一些表情的特写,会更有冲击力和表现力,特别是唐毅崩溃的那场戏,一些演员拉扯嘶吼痛哭的画面可以有更多面部特写镜头的话,情感冲突的表达会更淋漓尽致,也不至于剧迷看了之后觉得这不是主演们用力宣传的“激情戏”。


演员用了百分之两百的能量去表演,而通过镜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只有百分之六十,当然会有落差,不是不好,而是我们看到演员的能量和认真付出,看到了剧组的用心,却没有看到最好的呈现效果当然会有遗憾。



说到我自己的感受,其实整部剧走到后半程的时候,看着曾经欢乐的超话变得陌生,当时的我是不解的,毕竟追剧就专注于剧就好。 因为可以有一个团队这么用心地把我们最喜欢的题材拍出来,已经是莫大的感激。


不过回头想想,之所以大家会对每一个情节、每一场戏都那么在乎和反应激烈,也是因为入戏太深,不管是剧里两人的爱情,还是局外这一对演员的互动,如果不在乎不入戏,大家是不会愿意花时间精力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的。



所以就算有些遗憾,我还是相信在《圈套》完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周二就只会是周二,周三也就只是周三。


因为有《圈套》陪伴的两个月,大家都是煎熬却幸福着的,幸福的是可以跟着剧里的每一个角色走过一段精彩深刻的人生经历,每周和大家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煎熬的是等剧时的焦躁和不安,还有看完每一集后的不舍和空虚。


追剧无数,已经习惯这样的后遗症,但很多事,总是有遗憾才会有念想,有不完美才会更在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