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DigiMax
第一家聚焦于基于数据和大数据的互联网营销、运营、产品和管理的中立平台。旗下包括三个品牌:CWA(网站分析在中国)——知识分享平台、WAW(网站分析星期三)——沙龙活动平台、Internet CDO——行业资讯及共享发布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派THU  ·  AAAI 2025 | ... ·  昨天  
数据派THU  ·  政务系统拥抱DeepSeek,会带来哪些改变? ·  2 天前  
数据派THU  ·  【ICLR2025】VEVO:基于自监督解耦 ... ·  2 天前  
CDA数据分析师  ·  Deepseek爆火,CDA持证人如何确保不 ... ·  3 天前  
数据派THU  ·  LLM模型的通病:模型坍塌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DigiMax

没有Freestyle,第三方独立DSP还有没有嘻哈?

DigiMax  · 公众号  · 大数据  · 2017-07-26 09:16

正文

原创作者:郭宇洋


本文长度约为 35 00 ,推荐阅读时间 10分钟。

随着媒体端和广告主的双向挤压,第三方的DSP何去何从?iCDO原创作者郭宇洋为你一一分析和解答。



导读


一、 忧从何来

双向挤压(媒体端和需求端)

为什么要自建平台?

自建平台有何特点?


二、 向死而生

坐吃山空还是涅槃重生?

向何处转变?


三、 他山之石

海外市场有哪些参考模式与经验?


2017 悄然过去一半,年初朋友圈发的目标,都还是目标吧?仲夏的北京湿热难耐,看海 or 汗流成海的你们,还记得真正的大海是什么样吧? 317 后天雷滚滚,被压住的房价,你何时再起飞?没有F reestyle ,焦虑中的第三方独立 DSP ,还有没有嘻哈?


一、忧从何来

关键字:双向挤压(媒体端和需求端)

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的考虑,这种挤压已然发生,并在形成趋势。媒体端把持流量的同时在自建投放平台,广告主在把持预算的同时,也在自建投放平台,这两者的角色虽不同,但自建平台的出发点可能是一样的,核心都是:

1、保护自身数据安全

2、收益最大化。


对第三方独立DSP而言,自建平台带来的影响无疑很大,流量越来越不好拿到,预算也会被切掉很多。

媒体自建平台发生的时间相对较早,广告主自建平台,尤其 4A 等大的传播集团以及电商、网服等效果类广告主,以京东为开端似乎在最近半年逐渐抬头。展开来讲:


1. 在保护自身数据安全方面

电商效果类做 ROI ,通常惯用的重定向+动态创意+ deeplink 的策略,重定向需要做数据的 match ,不论是移动端还是 PC ,都需要将数据开放给对方,或者全站布码或者直接把数据给到对方,尤其是移动端的设备 ID ,给少了没效果,给多了又担心,各种纠结拧巴半推半就中,发现天空飘来五个字“不如自己干”。


另外,做动态创意还需要将自己的商品库开放给对方,这类数据虽不太打紧,把自己的东西交出去的感觉毕竟不爽。

2. 在收益最大化方面

广告主直接采买流量,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本身就会压缩一部分成本。而在拥有更大算法灵活度的前提下,老客拉活、新客安装、做相似人群投放等方面,很可能会有更高的转化效果,细算下来这都是钱。


除此之外,效果类互联网公司自建平台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a ) 聚集人才,平台搭建速度快,运营水平专业。

程序化经过多年的发展,人才培养已经有一定的积累。挖几个大牛也不是什么难事,很多人没准都是有第三方 DSP 公司背景直接过来的。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平台就具备初步的投放能力。


b ) 平台往往不单单是一个 DSP 系统,更加偏向 TD

比如唯品会的平台叫 VTD ,从名字的定义上就彰显了产品定位。做一站式整合营销的技术平台无疑是产品规划的方向。


另外,再补充一个比较重要的点,自建平台并不是拍个脑袋,动动嘴皮子的事情,而是真金白银的砸出来的。即便现在人才基础好,成本相对不高,也需慎重考虑,算一算投入产出比,自建平台虽好,也不是适合所有。


最后,回到第三方独立 DSP 公司,双向挤压下,在技术、数据、流量、预算等几个关键问题上似乎都没有明显优势,混乱中想要紧紧抱住技术这张牌的大腿,可是大数据、深度学习、人工智能这些高深的概念,如果真没有,很难再靠炒一炒,发几篇稿,就能唬住金主,总之,故事不太好接着讲下去。


二、向死而生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第三方独立 DSP 何去何从?


1. 阵痛难免,涅槃重生需务实求变

不会马上倒下去,毕竟自建平台的崛起还有个过程,毕竟还可以靠代理扛一扛,毕竟中国互联网每年都有新热点,去年的嘀嘀 &Uber 打架,今年单车打架,包括短视频(快手、梨视频等),这些公司还顾不上自建平台,融到钱就得花,在跑马圈地的关键时期,营销预算不会少,大河有水小河满,还是能分到一些。

但稍微放长看,如果没有积极的应变,无论是新三板有基础的头部 DSP ,还是较为尾部的,未来有可能会越来越难。


从几家新三板有代表性的公司 16 年年报中可以看出, 16 DSP 业务的增长幅度都不小。但是增长的内因如之前提到,都会逐渐受到挤压。与此同时,像新数的收入构成中可以看到,尽管 DSP 业务仍是大头,但已经在有意识的在开展新业务的尝试探索。


璧合


新数


亿玛


2. 代购或者并购,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务实求变,变成什么?我们通常能想到的两个方向代理和并购。但这两个方向也得有硬功夫。代理靠服务、并购靠价值,价值越高,卖的价钱越好。


价值体现在自身的技术积累、对行业玩法的理解、投放策略有沉淀的方法论、对流量的理解等等,如果没有真刀实枪的去投、去做效果、去总结,去较真,这些偏干货的东西也很难沉淀形成。至于全媒体触达,其实并不算护城河或者有太多价值,毕竟大的 ADX 并没有几家。


三、他山之石

程序化源自美国,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难免会不自然的扭头往东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人民难道就没有这个问题?他们那么先进,怎么搞定的?


首先来讲,美国的情况较为复杂,但双向挤压的情况也同样存在,需求端比如 WPP Xaxis IPG CADREON OmnicomGroup Accuen Publicis Groupe ATD 等大的 4A ,包括一家独大的 Amazon ,也有自建平台 Amazonadvertising ,媒体端的 facebook Google yahoo 等更不用说。众多第三方独立 DSP 还是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可以借鉴的点我认为有几个。


1. 面向中小客户,深挖重定向玩法

美国市场比较有代表性的 DSP ,比如 criteo 做重定向起家, Amazon 之外的其它中小电商做站外推广,还是比较依赖 criteo ,类似这种做重定向的公司很多比如 adroll TellApart 等等,都有比较独特的做重定向的玩法, TellApart2015 年被 twitter5.3 亿美元收购。


2. OMNICHANNEL DSP ,不只是各类媒体触达

中文翻译过来是全通道 DSP ,通常理解为能够触达各种各样的所有媒体,移动、 PC 、视频、音频、 OTT 等等,但是内容应该不只是这些,还包括全通道广告管理、创意管理、动态创意、媒体洞察分析等等。


本质上是要对各种媒体流量资源做到足够的了解,并能给客户推荐最合适的,涉及到品牌安全,媒体曝光环境的评估;可见曝光等等技术,在此基础上的一切服务要做到统一,报告要统一、广告管理要统一、创意要统一。Turn、the trade desk、StackAdapt、 Meaiamath 等公司都在深耕这个方向,对于第三方独立 DSP 也许是个不错的方向。


3. 转型软件公司

输出软件产品、行业解决方案、咨询意见,简单来说,原来有个不太成熟只有我自己能玩明白的系统,我拿它 one by one 的接活做项目,面对的是各个甲方,现在我把这个系统给产品化、傻瓜化、自助化,我不再做项目了,而是直接把软件卖给你,我收软件的钱和技术服务费,你买了软件自己去玩。


举个例子,原来我有个十八手三蹦子在接活跑长途,后来我改造了一个金杯,之后不接活了,主要卖金杯,你自己去开,不会开路况不熟可以找我给培训培训。又或者说原来我是用文本敲代码接活,后来整合了一个 VS 或者什么 IDE ,卖给你,你去敲代码。例子有点夸张,基本是这个意思,其实这个模式在数字营销之外的其它行业早就有,尤其是软件业,金蝶、用友、久其等等。


国外的 centro choozle CTRL/SHIFT DSP 公司的模式就是完全软件化,可以做定制,按软件的功能模块或者能力分几个版本,分别定价售卖,还可以包装几个行业解决方案,官网的宣传完全是针对这个软件的能力多么多么牛逼。

国内现在也有公司在往这个方向使劲,并套上了 n 年前的热门概念云计算中的 SaaS 来做推广。除去概念不谈,简单来说就是你啥都没有想用软件,就只要注册账户直接用;你有点基础,想体验拥有的感觉,那就在你的机房部一套。想起早年间企业地图服务兴起的时候,也是类似的提法与玩法,尤其地图数据保密要求更高,往往会要求前置部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