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李江帆出生于广东台山一个教师家庭。清贫的家境促使他从小养成了很强的自立能力,懂得要设法为家里分担困难。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他爱学习、好钻研的习惯。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任班长,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一心向着“又红又专”的方向前进。
然而,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每一个人,向着未曾预料的方向前行。1968年,李江帆被卷入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行列,到都斛公社园美大队插队。他住在阴暗潮湿的小屋里,与离床仅三、四米的耕牛为伍;第一次学犁田时不会扛犁,冰凉的犁尖差点把他的腰腹刺伤;在一望无际的围田里劳作,咸淡相混的黄浊饮用水和毒蚊,弄得他眼睛发炎、发肿。恶劣的环境、艰苦的劳动、微薄的收入,使他深深体验到当知青的艰难。
李江帆并没有被困难所击溃。他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知难而上,熟练掌握了农活技巧。他老老实实响应上级号召,留在农村过下乡后的第一个“革命化春节”。工余时间,他常为社员们装修电灯、收扩音机、广播喇叭。辛勤劳动的汗水使他博得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1969年秋,他在保留插队知青身份的条件下,被推荐到都斛中学读高中,幸运地成为全公社数百名下乡知青中的三个特例之一。他梦寐以求的升学愿望,没想到就这样在下乡插队时实现了。
李江帆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怀着对乡亲们的感激之情,发愤图强,用功学习。他被选为学生排长(教学班改称排),各科成绩一直在全校遥遥领先。他认真学哲学、用哲学,联系学习、劳动、工作和世界观改造,写了不少笔记。他更感兴趣的是高中数理化新知识,这为他后来成功通过大学考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并没有忘记知青身份,每逢农忙假、周末、节假日、寒暑假,都回到生产队干活。连星期天下午,他也在干完了晚工后,才摸黑走回6公里外的学校。全年统计,“脱产”读高中的他,挣的工分居然比全队所有“不脱产”的知青都多。
1971年,李江帆高中毕业后被安排到大队粮食加工厂工作,数月后被指定兼任园美小学耕读班教师。他想方设法教好一群学龄前儿童,受到群众欢迎,获得先进教师的荣誉,出席台山县教师大会。1972年秋,他被抽调到响水潭水库管理大队民工伙食财务,兼任炊事员。期间,他在水库工地上意外摔伤,导致左手臂关节脱白和撕脱性骨折,被送往医院。在台城疗伤后,手臂仍无法完全伸直,对此他不由得有些担心,但想起工地上无人管账时更为担忧。于是,他在手臂还无法完全康复时,谢绝了亲人的挽留后立刻赶回工地,一边工作,一边在附近乡村寻医问药。
1970年初,我国部分恢复了大学招生,采取推荐和选拔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大学工农兵学员(大学生)。李江帆的人生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机。下乡五年来,他在五次工种变动中显露出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适应能力,不辞劳苦以自己的知识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心愿,在普及农村初等教育工作中表现的热情,加之在水库工地上意外受伤后仍带伤坚守岗位所体现的责任心,使他获得广泛赞誉。1973年6月,他被评为都斛公社优秀上山下乡知青标兵。他在公社知青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录音,通过有线广播传到全公社干家万户。李江帆意识到,这可能是他有机会被推荐上大学的“前奏曲”,便马上抓紧时间,开始复习功课。
1973年,在周总理的提议下,大学工农兵学员的选拔恢复了全面统考。1973年夏天,公社公布推荐上大学的候选人,李江帆的名字赫然在列。他在中小学阶段打下的扎实文化基础,奏响了他敲开高等学府大门的“主旋律”。经考场上的一番较量,他一举夺得台山县选拔工农兵学员文化考试第一名。
无巧不成书。考试成绩出来后,李江帆被评为台山县先进知青的事迹恰好在县展览馆开始展出。县团委和县招生办负责人参观了预展,得知李江帆就是在全县选拔工农兵学员文化考试中得了第一名的年青人后,频频点头称许。一夜之间,李江帆成了台山“又红又专”的新闻人物。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下,原本与大学无缘的他被选拔到大学殿堂深造,在广东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政史系学习,实现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飞跃。
就读大学的1973至1976年,李江帆有机会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开门办学,使他广泛接触了社会;山区和珠江三角洲的社会调查和理论学习辅导,增长了他的才干,开阔了他的视野。他学写经济学论文,初尝小说和论文在报刊上发表、手写字变印刷体的喜悦。
在当时打开校门办大学、不只是在书斋里读书的“开门办学”中,李江帆深入基层调研,与群众一起劳动,有时还要提出工作指导意见。他在工厂里与工人一起织布,在生产队中与农民一起抗旱,为上百名群众上理论辅导课。这段宝贵的经历使他开阔视野,得到锻炼,积累了社会工作经验,为日后从事经济研究和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谈起求学之路上的坎坷与不易,李教授感慨万干。他回忆道,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确实出现过数次有助于他走向成功的难得机遇:下乡插队时,他获得以知青身份读高中的机会,打下了日后考大学的知识基础;刚好在全国重视改善知青待遇的氛围、选拔工农兵学员恢复统考的时机中被推荐读大学,因而有资格在考试中展示自己的实力;考场上的成功与展览中的荣誉恰好同步出现,使他得以顺利通过工农兵学员选拔的难关。
如果没有后来出现的种种机遇,李江帆似乎无法跨越命运为他设下的种种阻碍。然而当我们回顾他的求学之路时会发现,在这些令人称羡的幸运背后,是他多于常人所付出的努力。无论身处何方,他从未停下那追求目标的步伐,不断提升自我。正是因为如此,当机遇来临之时,他早已做好了准备,一举实现人生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