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教育
发布教育政策,传播教育理念,服务教育需求,回应教育关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李楠或kkk  ·  meta glasses ... ·  昨天  
李楠或kkk  ·  其实,google notebook ml ... ·  昨天  
江苏新闻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四号 ·  3 天前  
江苏新闻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四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教育

上海理工大学:构建“人工智能+语言”微专业,打造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新范式 |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

上海教育  · 公众号  · 互联网短视频 科技自媒体  · 2025-01-26 10:26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包括打造“人工智能+语言”微专业,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新模式。文章还介绍了语言智能微专业的特点、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上海理工大学与智慧教育第三方的合作也得以推进教学智能体建设。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上海理工大学打造‘人工智能+语言’微专业,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上海理工大学积极应变,把握科技革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创建语言智能微专业,旨在培养未来学科专业人才。该专业注重学生跨界学习和终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掌握语言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观点2: 语言智能微专业具有独特的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

语言智能微专业注重课程体系的深度和精度,开设6-8门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核心课程包括‘语言数据挖掘与分析’和‘神经认知与语言加工’等。此外,该专业还强调跨界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的学习空间泛在化,满足个性化需求。

关键观点3: 语言智能微专业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进行了探索。

上海理工大学的这一探索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高度融合了机器智能与自然智能、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该专业精准嵌入学校的主流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拓宽了校际、校企人才协同培养的路径和方式。


正文

转载请注明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赋能重塑,涌现诸多特色亮点。“上海教育”政务新媒体推出“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专栏,聚焦各高校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推出人工智能通识课、通识教材、人工智能+专业教育的应用场景典型案例等生动实践,展现上海高校为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的担当作为。今天,小育带你走进上海理工大学,了解学校的经验做法。













































上海理工大学积极应变,准确把握科技革新和产业发展趋势,打造“人工智能+语言”微专业,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新模式,培育未来学科专业的“试验田”。学校力求重构智能时代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路径以及支持系统,助力未来社会朝着和谐、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大小之变 契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语言智能微专业具有小学分、精课程的特点,注重课程体系的深度和精度。学校提炼开设的6-8门核心课程,学分要求为一年内修满10-12个学分,同时专业设置更倾向于培养学生面向市场的就业能力,凝练出“语言数据挖掘与分析”“神经认知与语言加工”等核心课程,帮助学生以快速集中的培养方式掌握“一技之长”。


由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和光电学院联合共建的语言智能微专业举行开班式

语言智能微专业秉持阐释人类智能和解码语言奥秘的宗旨,瞄准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科学前沿,立足学生兴趣、着眼他们的未来发展。学生通过对语言智能微专业的交叉学习,更高效、更敏锐地发现学习兴趣,初步规划未来深造和就业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进阶学习。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跨界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推动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转向“师—机—生”三元结构,推动学习空间泛在化,满足学习过程全覆盖的个性化需求,创建人机协同的学习空间,形成以语言为载体、以技术为支撑、以培养为导向的跨文化思辨教育新思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时时、处处可学的能力。



主次协同 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新路径


大小互补,主次协同。语言智能微专业打开了一扇由语言专业瞭望人工智能领域的窗口,也改变了传统“千人一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语言模型以自然语言形式与人类交互,成为链接信息空间—物理世界—人类社会三元空间的入口,在语言智能的人机协同模式下,探索先前无法触及的知识视野和领域天地。


上海理工大学语言智能微专业的探索不局限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高度融合了机器智能与自然智能、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依托其灵巧的组织结构,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布局,精准嵌入学校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外语学院两大主流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拓宽了校际、校企人才协同培养的路径和方式。



纵横交织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语言智能微专业的设置,使学校“3M”(Micro微专业、Major主修专业、Minor辅修专业)交叉复合培养新模式更趋完善。在横向上填充跨专业、跨领域教学的间隙领域,让学科与学科、专业与产业、本科生与研究生、学业与职业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在纵向上为构建通识教育、拔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智能语言微专业的实践探索下,微专业调整和升级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出发,深耕专业优化“试验田”。开设与语言学习和应用相关的自然科学课程,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和神经科学等,构建开放的人工智能师资团队,培养学生开展跨学科语言研究的能力,探索AI+X纵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为后续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和新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上海理工大学携手智慧教育第三方,共同推进教学智能体建设


“人工智能+微专业”建设既是传统专业优化的一次成功探索,也是今后新的学科专业的生长点。上海理工大学将“见微知著”,在微专业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需要,将人文、语言、设计等学科嫁接在学校优势工程学科的主干上生发新的枝桠,为担当强国建设使命发挥各自的力量。


素材由上海理工大学提供

编辑:陆沈毓

“在看”和“点赞”点这里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