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家哥的小黑屋
互联网公司的野望,线下零售的忧虑,商业地产的彷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特区报  ·  颜宁,获国家级荣誉 ·  2 天前  
深圳特区报  ·  手机这个功能,慎用!警方紧急提醒丨飞阅深圳 ·  2 天前  
深圳发布  ·  “用一片‘创可贴’,颠覆血糖监测行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家哥的小黑屋

此时此刻,正如彼时彼刻

家哥的小黑屋  · 公众号  ·  · 2024-09-24 23:44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描述了作者在2021年春节前与同事在排队等待打针时的聊天内容,以及对于股市的观察和感想。文章提到了从2019年到2020年股市的赚钱效应,以及当前市场的情况和散户的情绪。同时,作者也分享了自己对于未来市场走势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背景

文章描述了春节前打疫苗排队时的同事间聊天内容,引出股市话题。

关键观点2: 股市的赚钱效应

文章中提到,从2019年到2020年是一段随便买点什么就能赚钱的日子,很多人通过互联网接触了股票和基金,并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关键观点3: 当前市场情况和散户情绪

作者描述了当前市场的状况,包括A股的暴涨、评论区留言者的情绪变化,以及散户们的反应。他们可能对行情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对投资机会持怀疑态度。

关键观点4: 作者的观点和建议

作者认为当前市场仍有很多投资机会,包括港股和A股。他提到美联储的降息政策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并建议投资者根据美联储的政策调整投资策略。同时,作者也提醒投资者注意市场回调的风险,不要盲目追高,要理性投资。


正文

2021年春节前,街道组织大家打针。

我和同事走路到海淀知春路的一个体育馆,发现大排长龙。

时值假期以前,手边的工作基本已经收尾,那又是时隔一年以后大家能回家过年的春节,排队也就不讨论工作了。

一脚天上、一脚地上,聊天的内容那叫一个哪都不挨哪。

有人担心别回了家回不来吧,有人说那样更好,再多歇歇;有年轻的朋友玩儿坏心眼,说要不跟家里讲公司不放人,自己找地方浪去吧;年龄大的同事反倒比较淡定,上有老下有小,无论回不回家,也只是换个地方忙碌而已。

后来不知道怎么地,就聊到了股市。

从2019年到2020年,那是一段随便买点什么就能赚钱的日子。作为科技企业,不少人那段时间都是通过互联网接触了股票和基金。

人嘛,赚钱的时候都有点抑制不住炫耀一番的冲动。

有的说自己两年赚的钱比工资多多了,有的说自己看错号码竟然也赚钱,还有的说只恨自己继续太少,要不然退休了。

不知道脑子里哪根弦抽了,我觉得这感觉有些不好。

想想2015年的时候还在前一家单位,也是财务大姐、刚毕业的徒弟大谈特谈股票。

然后我打开知乎说,我建议就别持股过节了。

果不其然,底下一堆留言把我喷抑郁了。

打开了几个留言者的主页,有的说全仓茅台3年后再看;有的说xx的60倍估值不算高;还有的干脆把头像换成了基金经理。。。

要是再早几年,我还真就掰扯掰扯,后面想想算了,毕竟自己没享受到抱团股的红利,也没资格说啥。

那时候你要跟谁说不要投资基金和股票,那就是断人财路,那就是撤走了阶层跃升的台阶。

特别是当你要是说到了他人重仓的板块,哪怕他们连PE和PB都分不清楚,不影响作为投资者对心爱基金经理的呵护。

今天A股暴涨,我又写了一些东西。

现在的我,特别喜欢观察评论区。

说真的,信息饱和的年代,凡是系统推送到眼前的,上热搜的,背后作者的意图五花八门,更有可能是迎合流量的观点。

评论区就不同了,如果打开主页没什么异样,这就是最普通人的态度。

可能是之前股市反弹的假跳太多了吧,很多人今天的留言情绪,并不像指数那样气贯长虹。

犹豫、不信,还有人祭出了经典语录:“骗我可以、注意次数”。

从大概7月底8月初,我又恢复了一定频率的写作。

和有事没事,每天股评的作者相比,我实在谈不上勤奋。

可能和策略有关,我并不做短线的交易,每个月动一次可能都算多了。每天没话找话,属于制造“信息噪音”。

之所以过去两个月恢复写作,主要是宏观层面迎来了“拐点”。

美联储7月的时候确认要降息,只是降息多少没定下来,这已经足够形成拐点了。

不得不说,美联储是过去2年、未来2年最大的全球经济宏观变量。它不仅影响美股,也影响大宗商品、A股港股。

刚形成拐点,市场机会挺大,后面经过一段时间,市场会快速适应新趋势。

比如说2021年底美联储刚宣布加息,那时候介入就比2022年后面加息好几个百分点以后,机会要大。

到了2022年的时候,市场对美联储加息次数,把握已经挺准确了,价格充分反映了预期——获利机会就不多了。

现在也是,美国经济当下到底如何,美联储降息的幅度和节奏究竟如何,分歧挺大,这才是有机会的时候。

大家的观点可以不同,但现在做投资的调整,效果肯定是好的。

我的观点,之前已经说过很长时间了,3季度马上结束,4季度港股和A股的机会很好——主要是美联储降息给全球提供了流动性,而随着他们的降息,我们的政策空间也给打开了。

今天三个部委共同发力,逻辑证实了。

过去这两个月,观察各位留言和私信,总体感觉就是很多人对行情已经“审美疲劳”了,你说A股港股好,就是要收割他们。

提出一些板块,总有八百六十个理由告诉我如何没机会。

整个市场有两大“不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这让我想起来2021年,那段怎么也拦不住投资冲动的时光,每个人都能找到不同板块的上涨逻辑,再利空也有看多的角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