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南晚报  ·  上海和平饭店298元套餐被吐槽,只有…… ·  2 天前  
新华社  ·  韩东勋:不后悔 ·  2 天前  
新华社  ·  “虹膜写真”火了,重要提醒→ ·  4 天前  
新华社  ·  夜读|做好这些事,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榆钱饭》(刘绍棠)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10 20:00

正文

小时候最怕看到的几个字

也许就是

“朗读并背诵全文”

后来

忘记了很多人

忘记了很多事

但是很多学过的课文却记得住

那时候的“背诵全文”

似乎都溶进了一生的记忆里

想重温童年时光吗?

每周一到周五晚八点

中国之声微信推出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让全中国最好的声音

演绎那些曾伴你成长的课文

与你一起入眠吧~

 明天就是正月十五了,这年也算过完了。你胖了几斤?看看当年闹饥荒的时候人们都吃啥,现在看来这些杂粮饭似乎还挺好吃的……





《榆钱饭》


— 朗读者:晓澄 —

原《小喇叭》、《星星火炬》主持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

初中《语文》第二册 1988年版


作 者 介 绍

刘绍棠

刘绍棠,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13岁时就开始发表作品,加入作协时是当时最年轻的作协会员。其作品题材多以京东运河(北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 ,格调清新淳朴,乡土色彩浓郁。


1950年春,因被诗人晏明称为“神童”,“神童作家”称号逐渐流传并被大众认可,又因家乡儒林村临近北运河,又被称为“大运河之子”。


本文《榆钱饭》描写的是作者几十年时间里对榆钱饭印象的变迁。在过去,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是穷苦人的接济粮。从树上采来的榆钱,与玉米面或小米面等粗粮一起蒸熟,拌上油盐、葱花后食用。以菜充粮果腹,是很多北方人既亲切又心酸的记忆。饥荒流年,哀鸿遍野,无奈以草根、树皮为生,榆树皮磨成粉是救命之食。这样的苦难记忆并不遥远,而随着经济发展,如今榆钱饭却也成为了一道特色的美食。

什么?你还不知道这个人听人爱的小栏目?

回到童年的传送门↓↓↓

《海上日出》                

《梅雨潭》

《第一场雪》

《少年闰土》

《卖火柴的小女孩》

《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

《济南的冬天》

《小马过河》

《劝学》  

《新年礼物》

《背影》

《月光曲》

《乌鸦喝水》

《腊八粥》

《赵州桥》

《十里长街送总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将相和》

《梦游天姥吟留别》

《过秦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南京长江大桥》

《咕咚》

《劳动最有滋味》

《赤壁之战》

《司马光》

《乡愁》(余光中)

《齐天大圣》

《北京的春节》

《美丽的公鸡》

《落花生》

《中国石》

《乡愁》(席慕蓉)

《春》

《过零丁洋》

《为了忘却的纪念》

《猎人海力布》

你也可以进入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栏“最精彩-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所有精彩内容一览无余:


今日话题

你小时候吃过什么难忘的“美食”吗?


声明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系列朗诵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须完整转载,并署名来自“中国之声(zgzs001)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