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
2701 字 | 7分钟阅读
科技圈“教父”的头衔一直在轮转——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属于乔布斯,第二个十年被马斯克占据,最新的十年,这个头衔跟黄仁勋的名字绑在了一起。
当AI技术席卷全球,黄仁勋带领的英伟达毋庸置疑的成为了飓风的中心,作为已执掌公司长达31年的创始人和CEO,黄仁勋带领着2.8万员工一路崛起,而这崛起之路背后则是他非传统意义上的思考方式、领导方式和管理技巧。
黄仁勋表示:
“自己有过很多挫折与痛苦的机会;
直到今天,他仍经常在英伟达内部使用痛苦和磨难这两个字,但是是以“欢乐的方式”。
成功不是来自于智慧,而是来自于性格。性格不是靠聪明绝顶的人塑造出来的,而是经历困难塑造出来的
”。
他还表示:“我希望各位有机会经历大量的痛苦和磨难。我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我的期望很低。
对自己期望非常高的人,往往韧性也低
,不幸的是,
韧性对带来成功至关重要
。所以如果我可以给你建议的话,
我希望各位有机会经历大量的痛苦和磨难
”。
黄仁勋坚定地开发并行计算,尽管之前每个尝试将其商业化的人都以失败告终,但他还是勇敢地与华尔街背道而驰,10多年来一直坚定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期间,英伟达的股价萎靡不振,他也不得不抵挡住恶意收购者的攻势。
直到2012年,多伦多的一群学者购买了两张消费级视频游戏显卡,用于训练神经网络。当黄仁勋看到神经网络在他的并行计算平台上训练速度如此之快时,他毅然决定将整个公司的命运押注在这种意想不到的共生关系上。这一大胆的企业战略押注成功,英伟达的市值飙升了数百倍。
如今,所有主流的人工智能应用,如Midjourney、ChatGPT、Copilot等,都是在英伟达的机器上开发出来的。正是由于算力成千亿倍的增长,才使得现代人工智能的繁荣成为可能。也正是凭借在硬件上近乎垄断的地位,黄仁勋无疑成了人工智能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当黄仁勋严厉训斥某名员工时,他通常会
选择在公共场合进行,以便让其他人从中汲取教训。
一旦项目延期,黄仁勋便会命令相关负责人起立,向在场的所有人详细解释每一个出错的环节。紧接着,他会对他们的表现进行严厉甚至刻薄的分析。这种企业内部的批判会并非人人都能适应。如果谁不能,或者有人开始变得具有防御性,那这个人在英伟达将待不久了。
舒奎斯特着手压缩英伟达的生产周期,从原先的数月缩减至数周,最终创下了13天的新纪录。在激励舒奎斯特的过程中,黄仁勋采用了一种名为“光速”的调度策略。他满怀热情地将这一管理理念灌输给每一位员工。
在英伟达,“光速”是一个被高频提及的词汇。“光速”这个词,并不像大家普遍认为的那样,只是单纯指速度快。
黄仁勋所倡导的“光速”,是希望经理们能够设想到,
在没有任何限制、一切条件都最理想的情况下,某项任务能够完成的最快速度
。
而一旦有了理想化的速度作为参照,经理们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既切实可行又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交付时间表。
这个方法听起来好像很难,但实际上,它真的能帮你减轻不少压力。因为
一旦明白了物理上的极限在哪里,就会知道,你的竞争对手也不可能比你更快
。
黄仁勋每天都在努力追求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光速”目标。
比如,格雷格·埃斯特斯说:“他在周五晚间发了封电子邮件,说我们将全面转向深度学习,不再只是一家图形芯片公司,到了周一早上,我们已经转型为一家 AI 芯片公司,转变就这么快”。
哪有什么work-life balance,只有“努力工作”
不少习惯了游戏公司文化的新员工,在来到英伟达时都期待着更加宽松的氛围。
一位英伟达的前员工就表示:“在3dfx,我们的座右铭是「努力工作,尽情玩乐」,但
在英伟达,只有「努力工作」
。”
长时间加班成了家常便饭,而6个月的发布周期更是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另一位员工回忆道:“
结果就是几乎永无止境的截止日期,以及总是觉得进度赶不上的感觉
”。
英伟达的大楼没有其他硅谷园区那些奢华的福利:没有健身房,没有攀岩墙,没有狗狗公园,没有飞盘高尔夫球场,也没有球池。
黄仁勋说道:“大家来这儿是为了工作的。
我总是要确保自己工作到筋疲力尽,这样到了晚上,就再也没有什么能让我失眠的了,这真的是我唯一能掌控的事情
”。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每天工作12到14小时,一周7天,常年无休,哪怕是在担任CEO长达30年之后。
德怀特·迪克斯也说:“他的爱好就是工作、发电子邮件,然后再工作。”
黄仁勋
远离纷争、以身作则、勤奋工作、远离八卦,也不居功自傲
。每当产品面临延期或无法兑现某些承诺的功能时,他总是会迅速提供详尽的解释,阐明问题的根源、责任人以及他打算如何解决问题。
每当他说他要做什么时,最终都很有可能做成
。
倘若说他的生活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那便是
“放大”;他一次又一次地执行着勤奋、勇气和掌握基本原则的简单准则,成效越来越大